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作 者: 哈斯其其格
导 师: 林义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保险学
关键词: 社会风险管理 转型期 社会保护 社会保障 社会风险预警
分类号: D42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62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浪潮并正在向其他领域扩展的国际背景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和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农业风险正在加大,农村社会风险日益严峻,农村居民将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风险面前更加脆弱:市场化改革使广大农民直接暴露在市场经济风险下,失去集体经济保护的农民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最没有保障的社会群体。如果不注重解决农村社会风险问题,城乡各类群体必然进一步分化,进而可能发展为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抗争。因此,农村社会风险及其管理不仅是农村社区自身的问题,也是关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农村社会风险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具有现实的紧迫性。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保障作为国家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核心制度安排的地位。众所周知,社会保障制度是减震器和社会安全网,历来就发挥着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它是国家或政府处置人们生存风险的重要手段。深入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鉴于通过社会保障进行风险管理所产生的局限性,以及考虑到农村社会、经济与制度环境的变化,选择研究我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管理问题,在全面分析转型期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社会风险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策略探讨。本文在系统梳理社会风险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理论框架,并基于这一框架,首先展开了我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分析,即对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预警。继而,在系统分析农村社会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以及对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典型个案研究基础上,对城乡统一综合救助制度、农村社会保险、县域保险和农村社会资本建设等问题进行探索,进而建立起了基于中国转型期的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框架,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共分8章,主要内容及观点如下:导论,作为全文的研究思路与立论基础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的创新与不足。本文认为,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是由社会风险分析、预警、控制和补偿等内容组成的完整体系。论文参考世界银行社会风险管理框架,即综合协调政府社会保障、市场保险机制、家庭及社会团体在处置社会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对社会风险研究、社会保障研究和危机管理研究进行整合,以实现社会风险管理对危机管理和社会保障的超越。社会风险管理涵盖传统社会保障和危机管理的内容,同时还包括在宏观政策层面上为防止社会风险的发生所做的一切预防性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第1章,从文献的角度,阐述了社会风险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有关风险社会的代表性理论、社会风险的基本内涵、社会风险成因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在风险社会理论中,主要阐述了现实主义的“新风险”理论、“风险文化”理论和“制度主义”的风险社会理论;社会风险成因理论重点阐述了挫折—攻击理论、规范定向运动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和现代化动乱理论;并基于管理风险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论调,简要对比分析了客观实体学派风险管理理论和主观建构学派风险管理理论。第2章,基于现实背景与社会风险理论基础,确立了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主要研究社会风险管理框架提出的背景、社会风险管理的目标、特征及对我国实践的重要借鉴意义、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组织构架等内容。重点研究社会风险管理框架较之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在目标设定以及方法、政策工具上所具有的优势。第3章,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识别中国农村社会风险。通过收集有关转型期农村风险源、风险因素、危险和损失暴露等方面的信息,运用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识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农村基层组织弱化以及传统价值观念、习俗受到冲击后,我国农村社会所面临的经济失调、社会失序、群众心理失衡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社会风险问题。第4章,在对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衡量问题上,吸收阿马蒂亚·森的“潜在能力”研究成果,提出适用于中国农村的脆弱性测量指标。不同于传统福利经济学的效用论,由森发展而来的用能力来测度生活质量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对非收入因素予以关注。从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等维度,全方位衡量中国农村居民的脆弱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第5章,通过对英、法、日等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变迁及农村社会风险管理经验进行研究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健全的社会保护制度维系,便不可能有持续的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同时对也门和约旦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风险管理实践进行分析发现,福利国家模式并非迈进福利社会的唯一途径。构建农村社会保护制度,需要考虑本国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因此,以我国大多数农村目前的情形,立即实行严格意义的社会保障改革也不现实。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在农村可实行一种既和目前实际吻合、又便于未来与城市整合的过渡形态的社会保护模式方面,也门和约旦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在强化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拓展社会保障空间,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险、储蓄、投资”、“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的社会风险管理补偿体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6章,通过选取“瓮安事件”这一具有代表性、影响广泛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后,认为群体性事件既非孤立又非突发,因此在认识和管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选择主体性视角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章得到以下启示:首先,建立社会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全社会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构建“政府主导,全民互助”的农村社会风险有效补偿机制。再次,加强对公众的社会风险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水平。最后,建立社会风险沟通的常规机制。第7章,作为全文的对策建议部分,本章基于我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加速积累的严峻形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管理风险方面的局限性,在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下,构筑我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在农村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安排上,将充分考虑国家、市场和社会的有效整合,探索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险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的农村社会风险补偿体系。本章主要对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全国统一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县域保险、农村社会资本建设等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虽然,有关社会风险问题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但关于农村社会风险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文献或学术成果并不多见。因此,这给论文的研究及写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本论文力求在以下方面作出探索性研究:第一,论文的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前瞻性。关于我国转型期社会风险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一些成果,但系统地研究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理论与政策框架,本论文尚属首次尝试。并且,本论文针对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而提出的机制建设与政策建议,不乏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第二,本研究在吸收国际社会政策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社会风险研究与“潜在能力”研究相互融合,突破了传统的以收入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保障理论视角,确立了以“潜在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农村社会风险管理理论框架,并基于“潜在能力”建设视角,构建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从城乡统筹发展高度对农村社会风险及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以农村居民“潜在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农村居民“基础收入”设想的观点。第三,社会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框架用于社会政策领域的尝试,笔者创新性地将这一全新理念运用于中国农村社会保护领域,探索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设计问题。本研究依据社会风险管理综合控制、整体协调的管理哲学思想,立足于我国目前仍然缺乏构建覆盖全体国民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基于制度安排的需要,提出了包括社会风险分析机制、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社会风险控制机制、社会风险补偿机制在内的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框架。
|
全文目录
摘要 3-7 Abstract 7-17 0. 导论 17-39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7-21 0.1.1 选题背景 17-20 0.1.2 研究意义 20-21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21-31 0.2.1 社会风险管理研究 21-22 0.2.2 社会风险研究 22-23 0.2.3 社会风险预警研究 23-26 0.2.4 公共危机管理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26-28 0.2.5 完善社会风险管理补偿机制研究 28-29 0.2.6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方法 29-30 0.2.7 现有研究成果评价 30-31 0.3 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31-37 0.3.1 研究思路与结构 31-35 0.3.2 研究方法 35-37 0.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37-39 1. 社会风险的理论基础 39-58 1.1 风险社会理论 39-47 1.1.1 风险社会理论综述 39-45 1.1.2 风险社会理论的启蒙意义 45-47 1.2 社会风险的内涵解读 47-50 1.2.1 社会风险的内涵 47-49 1.2.2 社会风险的特征 49-50 1.3 社会风险成因理论 50-54 1.3.1 挫折—攻击理论 51 1.3.2 规范定向运动理论 51-52 1.3.3 相对剥夺理论 52-53 1.3.4 现代化动乱论 53-54 1.4 风险管理理论 54-58 1.4.1 客观实体学派的风险管理理论 54-55 1.4.2 主观建构学派的风险管理理论 55-58 2. 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理论框架 58-82 2.1 社会风险管理框架的形成 58-63 2.1.1 全球化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58-60 2.1.2 社会政策的新模式:三种代表性理论 60-63 2.2 社会风险管理的目标及特征 63-66 2.2.1 社会风险管理的目标 63-64 2.2.2 社会风险管理的特征 64-66 2.3 社会风险管理框架的实践意义 66-69 2.3.1 社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66-68 2.3.2 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意义 68-69 2.4 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组织架构 69-82 2.4.1 社会风险管理机制内涵 69-74 2.4.2 社会风险管理运行原则 74-76 2.4.3 社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76-79 2.4.4 社会风险管理的策略分类 79-82 3.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分析:风险的识别 82-107 3.1 社会转型与社会风险 82-89 3.1.1 中国社会的转型 82-86 3.1.2 社会转型带来社会风险 86-89 3.2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的识别 89-107 3.2.1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经济失调 90-94 3.2.2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农村社会失序 94-96 3.2.3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农村群众心理失衡 96-101 3.2.4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101-103 3.2.5 “泰坦尼克定律”与中国农村社会风险管理 103-107 4.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分析:风险的衡量与预警 107-131 4.1 脆弱性的度量 107-112 4.1.1 阿马蒂亚·森与其能力——福利空间 108-110 4.1.2 福利的测量:能力中心观 110-112 4.2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的衡量 112-123 4.2.1 对中国转型期农村居民脆弱性的衡量 112-120 4.2.2 中国转型期农村居民脆弱性的根源:二元户籍制度 120-123 4.3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预警机制 123-131 4.3.1 农村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的内涵及功能 123-125 4.3.2 构建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预警机制 125-129 4.3.3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的局限性 129-131 5. 农村社会风险管理的国际借鉴与启示 131-157 5.1 英、法早期农村社会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31-140 5.1.1 英国早期农村社会保护制度建立与发展 131-136 5.1.2 法国早期农村社会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36-140 5.2 日本农村社会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40-143 5.2.1 日本农村社会变迁 140-141 5.2.2 日本农村社会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41-143 5.3 也门、约旦农村社会风险管理实践 143-154 5.3.1 也门社会风险管理经验 143-149 5.3.2 约旦社会风险管理经验 149-154 5.4 国际农村社会风险管理实践的启示 154-157 6. 以社会风险管理思维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以贵州瓮安群体事件为例 157-171 6.1 群体性突发事件在我国转型期社会风险中的特殊地位 157-158 6.2 个案描述 158-160 6.3 依个案内容描绘因果路线图 160-164 6.4 结论与启示 164-171 7. 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议 171-199 7.1 构建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下的中国城乡统一综合救助制度 171-178 7.1.1 社会救助制度是强化中国农村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171-174 7.1.2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减贫效果有限及其原因 174-176 7.1.3 构建中国城乡统一综合救助制度的建议 176-178 7.2 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与资产建设 178-186 7.2.1 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79-180 7.2.2 中国农村“基础收入”设想:社会保险与资产建设理念的有机结 180-186 7.3 县域保险:发展自愿缴费的补充保险制度 186-191 7.3.1 县域农村保险及其作用 186-187 7.3.2 中国县域保险发展的基本情况 187-189 7.3.3 发展中国县域保险的建议 189-191 7.4 积极推进中国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建设 191-199 7.4.1 社会资本对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191-193 7.4.2 提升中国农村社会资本的几点建议 193-199 参考文献 199-208 后记 208-209 致谢 209-210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210
|
相似论文
-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 中越北部湾划界后广东省渔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F323.89
-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研究,D632.1
-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 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模式研究,D632.1
-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632.1
- 上海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东南沿海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422.6
- 苏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 浙江省瑞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F327
-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D75
- 社会保障对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探析,F124.7;F224
-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 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F323.89
- 当前我国农民工消费行为研究,D412.6
-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医疗保险服务均等化研究,F842.6
- 我国知识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研究,D669.6
- 当代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审视,A811.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农民运动与组织 > 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 > 农民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