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能力和绩效研究

作 者: 孙红兵
导 师: 向刚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城市创新系统 结构模型 创新动力 创新能力 创新绩效
分类号: F2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创新系统是当代创新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自从20世纪80年代Freeman提出宏观层面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以来,随后国外学者提出中观层面的区域创新系统和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系统,为此,创新系统理论已形成了国家—区域—企业的三级创新系统,而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区,在新思想的产生、技术进步的发展及知识型地区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创新系统已成为研究热点。2006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将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创新战略,随后为实现这一战略,相继推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决策。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急需城市创新系统的科学研究成果提供指导和参考。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的基本要素—动力、能力、绩效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差异,以及对不同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能力和绩效的较全面的综合性研究。针对上述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本文对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能力和绩效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性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第一,建立城市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完成了对其结构模型研究。首先,在界定城市创新系统定义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创新系统的要素、系统结构模型,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阐明了东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创新系统的特征;其次,构建了城市创新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型,为城市创新系统动力、能力和绩效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第二,建立了城市创新动力系统模型,完成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研究。从城市创新系统的要素结构模型入手,构建了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模型,利用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城市创新动力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机制和演化机制,提出了不同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动力特征。第三,完成了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评价。从城市创新系统要素结构模型出发,构建了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05-2008年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评价,提出了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特点。第四,完成了城市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从创新资源的投入和产出入手,利用DEA方法,对2005-2007年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创新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饱和性进行评价,从技术、规模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等方面揭示了产生创新总体效率非有效的原因,利用差额变量分析法,对19个总体效率非有效的城市创新资源利用率和创新产出的效率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案。第五,综合上述对动力、能力和绩效的研究成果,对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能力和绩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分析,明确了不同地区城市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存在一致性关联和背离性关联的特征;最后针对作者所在西部地区的城市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对西部地区的城市创新系统建设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以上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有效的城市创新系统动力、能力和绩效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目录  8-13
第1章 绪论  13-19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3-14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15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方法  15-19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16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7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7-19
第2章 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综述  19-42
  2.1 创新理论  19-25
    2.1.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9-21
    2.1.2 熊彼特之后的创新模式演化  21-25
  2.2 创新系统理论  25-27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7-28
  2.4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8-29
  2.5 产业集群理论  29-30
  2.6 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30-37
    2.6.1 创新概念的研究综述  31
    2.6.2 创新状态的研究综述  31-35
    2.6.3 创新过程的研究综述  35-37
  2.7 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37-40
  2.8 小结  40-42
第3章 城市创新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模式分析  42-59
  3.1 城市创新系统的定义、要素构成和基本特征  42-46
    3.1.1 城市创新系统的定义、要素构成和特征  42-44
    3.1.2 城市创新系统的基本特征  44-46
  3.2 城市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式分析  46-54
    3.2.1 城市创新系统的要素结构模式分析  46-48
    3.2.2 东部、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模式分析  48-54
  3.3 城市创新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式分析  54-57
    3.3.1 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结构分析  55
    3.3.2 系统的总体功能要素及结构分析  55-57
  3.4 小结  57-59
第4章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研究  59-81
  4.1 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构建  59-60
  4.2 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60-64
  4.3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创新动力系统发展的条件分析  64-74
    4.3.1 城市创新动力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64-66
    4.3.2 城市创新动力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66-72
    4.3.3 城市创新动力系统各要素存在非线性关系  72-73
    4.3.4 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涨落机制  73-74
  4.4 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演化规律  74-80
    4.4.1 城市创新动力系统耗散结构中熵的变化  74-76
    4.4.2 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演化特点  76-77
    4.4.3 城市创新动力系统的演化阶段  77-78
    4.4.4 城市创新动力系统不同演化阶段创新主体的动力特征  78-80
  4.5 小结  80-81
第5章 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81-110
  5.1 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要素构成  81-82
  5.2 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82-87
    5.2.1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82-83
    5.2.2 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3-87
  5.3 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简介  87-89
    5.3.1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87-88
    5.3.2 因子分析法简介  88-89
  5.4 2008年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89-97
    5.4.1 评价城市的选择  89
    5.4.2 原始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数据标准化  89-90
    5.4.3 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90
    5.4.4 主因子含义的解释  90-92
    5.4.5 样本城市因子得分及分析  92-96
    5.4.6 综合得分和排序  96-97
  5.5 2008年城市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评价  97-101
    5.5.1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97
    5.5.2 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系统聚类分析评价  97-101
  5.6 2005—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静态评价  101-106
    5.6.1 2005-2008年间城市创新能力静态评价情况  101-103
    5.6.2 2005-2008年间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变化情况  103-104
    5.6.3 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聚类分析的静态变化分析  104-106
  5.7 2005-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  106-109
  5.8 小结  109-110
第6章 城市创新系统创新绩效评价  110-133
  6.1 DEA方法简介  110-119
    6.1.1 评价整体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的DEA模型  111-116
    6.1.2 评价饱和性的模型  116-117
    6.1.3 三个模型的经济解释  117-119
  6.2 变量和数据的选择  119-120
    6.2.1 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119-120
    6.2.2 实证数据来源  120
    6.2.3 投入产出指标相关分析  120
  6.3 城市创新系统创新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结果  120-127
    6.3.1 各省会城市创新总体效率(CRS)分析  120-123
    6.3.2 各省会城市中创新总体效率非有效时的原因分析  123-127
  6.4 各省会城市创新投入产出的差额变量分析  127-129
  6.5 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创新效率的分析  129-131
  6.6 小结  131-133
第7章 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能力及绩效分析  133-154
  7.1 东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能力及绩效分析  133-137
    7.1.1 东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  133-134
    7.1.2 东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能力分析  134-135
    7.1.3 东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绩效分析  135-137
  7.2 中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能力及绩效分析  137-140
    7.2.1 中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  137
    7.2.2 中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能力分析  137-138
    7.2.3 中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绩效分析  138-140
  7.3 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能力及绩效分析  140-145
    7.3.1 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  140-141
    7.3.2 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能力分析  141-142
    7.3.3 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系统的绩效分析  142-145
  7.4 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联性分析  145-146
  7.5 西部地区建设城市创新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146-152
  7.6 小结  152-154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54-157
  8.1 主要结论  154-155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5-156
  8.3 研究展望  156-157
参考文献  157-171
致谢  171-172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72-174
附录B  174-196
  表B.1: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  174-178
  表B.2: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的统计描述  178-179
  表B.3: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标准化数据  179-182
  表B.4:相关系数矩阵分析表  182-184
  表B.5:共同度表  184-185
  表B.6:初始因子分析主成分因子结果  185-186
  表B.7:方差极大化旋转后的载荷矩阵  186-187
  表B.8:各主成分的得分情况  187-188
  表B.9:各主成分及综合得分的排名情况  188-189
  表B.10: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聚类表  189-190
  表B.11:2005-2008年第一主成分因子得分比较  190-191
  表B.12:2005-2008年第二主成分因子得分比较  191-192
  表B.13:2005-2008年第三主成分因子得分比较  192-193
  表B.14:2005-2008年第四主成分因子得分比较  193-194
  表B.15:2005-2008年第五主成分因子得分比较  194-195
  表B.16:2005—2008年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跨年度排名变化表  195-196
附录C  196-206
  表C.1:城市创新系统创新投入数据表  196-197
  表C.2:城市创新系统创新产出数据表  197-198
  表C.3:投入产出指标相关分析结果表  198-199
  表C.4:2005-2007年各城市创新整体效率(CRS)(C~2R模型)  199-200
  表C.5:2005-2007年各城市创新纯技术效率(VRS)(C~2GS~2模型)  200-201
  表C.6:各省会城市规模效率(SE)和规模收益(λ_(j0))分析表  201-202
  表C.7:全国各省会城市模型指标PTE分析  202-203
  表C.8:全国各省会城市饱和性指标(CE)分析  203-204
  表C.9:各省会城市2005年差额变量分析(CCR)  204-205
  表C.10:各省会城市2006年差额变量分析(CCR)  205-206
  表C.11:各省会城市2007年差额变量分析(CCR)  206

相似论文

  1.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在平面二级倒立摆中的应用,TP273.4
  2. 创新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F273.1
  3. 油菜植株形态结构模型及可视化,S565.4
  4. 高中生化学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的研究,G633.8
  5.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F273.1
  6. HS公司安全管理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F426.21
  7. 内隐学习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G807.4
  8.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风险防范研究,F842.6
  9. 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与国际比较研究,F224
  10.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G633.6
  11. 信息学奥赛选手选拔与能力培养研究,G633.67
  12. H银行为客户ERP财务模块实施定制开发的风险管理,F232
  13. 学生创新团队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G642.0
  14. 水杉功能-结构模型的研究,S791.35
  15.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G642.4
  16.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F205
  17. 产品开发流程与职能结构动态适配模式的研究,F224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F752.7;F224
  19. 欠发达地区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F273.1
  20.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G633.6
  21.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及效率评价研究,F426.4;F273.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