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间关系及共同演化研究

作 者: 周泯非
导 师: 魏江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企业管理
关键词: 产业集群 集群治理 创新网络 网络关系 集群学习
分类号: F27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产业集群的学习现象逐渐成为集群研究领域内的关注焦点。相关研究指出,基于集群参与者之间交互而形成的知识扩散和知识创造等学习效应是产业集群具有较高渐进式创新活力并形成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然而,对于我国产业集群来说,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成熟情境下的同质性问题和市场饱和带来的剧烈竞争破坏了原有的关系基础,而有效协调机制的缺乏往往又使得集群企业无法构建新的网络关系,导致集群整体的学习效应和创新效率日益降低。新近的研究指出,以制度构建为核心的集群治理活动能够显著地改善这种情况,通过重构并协调网络关系而重新激发集群的学习潜力。当前对于集群治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本身概念边界尚不明确,其对于集群学习的具体作用机理更是有待探索。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本文提出了“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间具体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围绕此展开研究。首先,在回顾、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论文收集了浙江省范围内五个产业集群的质性数据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以扎根理论为基本方法归纳了集群治理的构念原型,并提出了有关集群治理、创新网络关系和集群学习间关系的一系列初始命题。而后,本文通过理论演绎对扎根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对初始命题进行细化和扩展,构建了截面意义上的集群治理对集群学习影响机理概念模型。紧接着,本文使用367份企业问卷数据所合成的37个集群样本开展统计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支持了大部分先前概念模型中的假设。在完成以上横向研究后,本论文进一步对动态视角下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间的共同演化关系开展研究。具体分为两个步骤:先是通过规范研究构建了一个探讨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共演机制及共演路径的概念模型,而后通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纵向案例研究,对概念模型进行具体化和深化,并针对案例过程中捕捉到的特定现象作进一步探讨。基于以上分析论证,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集群治理是集群层面上对集群参与者经济交互活动存在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各种内生性协调机制总体,是同时包含着地方规制、经济层级、社群规范和社团自治四种微观机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2)集群学习是集群整体层面上发生的以集体交互为核心特征的学习活动,包含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个维度。(3)从相对静态视角来看,集群治理各维度对于集群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通过集群创新网络关系的中介而产生。(4)从动态视角来看,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和互相选择的关系,从而在长期中表现出明显的共同演化特征。对照相关领域内的现有研究成果,本论文的创新和发展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聚焦于制度层面对集群治理理论进行收敛并明确界定其概念。现有集群治理领域的研究较为分散且尚不成熟。本研究从制度层面明确提出了集群治理的概念并通过扎根研究和实证检验形成了适用于量化研究的构念,此项工作在推进现有集群治理研究并形成系统化理论方面具有较大的探索性意义。(2)融合制度观和知识观两种理论范式揭示了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间的具体因果机制。结合案例探索、规范分析和统计实证方法,本研究构建了“集群治理-创新网络关系-集群学习”的因果分析框架,并且从微观层面上具体解剖了三者在各维度上的因果关联。这一结果不仅有利于推动集群领域内治理理论和学习理论的融合发展,也能为集群治理实践提供依据。(3)剖析了动态视角下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共同演化的内在机制与可能路径。本研究较为规范地将共同演化理论和扎根研究方法应用于集群治理和集群学习的共演现象,纵向案例验证、丰富和深化后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理论解释力。质性数据的翔实程度以及与研究整体过程与实践情境的紧密结合也使得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和启示性。

全文目录


致谢  5-7
摘要  7-9
Abstract  9-12
目录  12-16
图目录  16-17
表目录  17-19
1 绪论  19-33
  1.1 研究背景  19-22
    1.1.1 现实背景  19-20
    1.1.2 理论背景  20-22
  1.2 研究意义  22-25
  1.3 问题的提出  25-26
  1.4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26-29
    1.4.1 逻辑框架  26-28
    1.4.2 章节安排  28-29
  1.5 研究方法  29
  1.6 主要创新点  29-33
2 文献综述  33-85
  2.1 集群治理相关研究述评  33-56
    2.1.1 集群治理的理论基石  33-47
    2.1.2 集群治理研究综述  47-54
    2.1.3 小结  54-56
  2.2 集群创新网络关系述评  56-68
    2.2.1 网络与网络关系的辨析  57-58
    2.2.2 集群创新网络的概念演化  58-61
    2.2.3 不同视角下的集群创新网络关系研究  61-66
    2.2.4 小结  66-68
  2.3 集群学习相关研究述评  68-85
    2.3.1 集群学习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69-71
    2.3.2 集群学习的类型与机制  71-83
    2.3.3 小结  83-85
3 集群治理对集群学习影响机理的探索案例  85-115
  3.1 研究方法  85-91
    3.1.1 方法选择  85-86
    3.1.2 数据收集  86-89
    3.1.3 研究流程  89-91
  3.2 数据分析  91-97
    3.2.1 开放式编码  92
    3.2.2 主轴式编码  92-94
    3.2.3 核心式编码  94-97
  3.3 研究发现与讨论  97-109
    3.3.1 集群治理构念的内涵与维度  97-99
    3.3.2 高度竞争环境中集群治理的现实特征  99-102
    3.3.3 集群治理对集群学习的影响机理  102-109
  3.4 扎根模型的提出和讨论  109-112
    3.4.1 模型提出  109-110
    3.4.2 模型讨论  110-112
  3.5 本章小结  112-115
4 集群治理对集群学习影响机理的模型构建  115-133
  4.1 集群学习的作用双重性及集群治理的功能  115-123
    4.1.1 集群学习的内涵及其作用双重性  115-119
    4.1.2 面向集群学习的集群治理功能  119-123
  4.2 集群治理对创新网络关系的影响  123-128
    4.2.1 集群治理与地方化关系  123-125
    4.2.2 集群治理与超地方关系  125-128
  4.3 创新网络关系对集群学习的影响  128-130
    4.3.1 创新网络关系与集群利用式学习  128-129
    4.3.2 创新网络关系与集群探索式学习  129-130
  4.4 创新网络关系的中介作用  130-131
  4.5 本章小结  131-133
5 集群治理对集群学习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  133-169
  5.1 研究方法  133-146
    5.1.1 样本选择  133-134
    5.1.2 数据收集  134-136
    5.1.3 变量测度  136-145
    5.1.4 分析方法  145-146
  5.2 实证结果  146-160
    5.2.1 效度与信度检验  146-150
    5.2.2 多元回归分析  150-160
  5.3 结果讨论  160-166
    5.3.1 集群治理对创新网络关系的影响  161-164
    5.3.2 创新网络关系对集群学习的影响  164-166
    5.3.3 创新网络关系的中介作用  166
  5.4 研究小结  166-169
6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共同演化的模型构建  169-189
  6.1 动态视角下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的因果关系  169-170
  6.2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共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170-187
    6.2.1 共同演化理论的概述  170-173
    6.2.2 集群治理模式的提出和分类  173-180
    6.2.3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的共演机制  180-183
    6.2.4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的共演路径  183-187
  6.3 本章小结  187-189
7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共同演化的案例研究  189-263
  7.1 研究方法  189-196
    7.1.1 研究设计  189-190
    7.1.2 数据收集  190
    7.1.3 数据分析  190-196
  7.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集群治理和集群学习的共同演化过程  196-250
    7.2.1 集群简史及生产结构  196-198
    7.2.2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的共演过程  198-250
  7.3 案例讨论与结论  250-260
    7.3.1 实际共演机制与模型的对照及探讨  250-252
    7.3.2 实际共演路径与模型的对照及探讨  252-258
    7.3.3 对集群学习演化特征的进一步探讨  258-260
  7.4 本章小结  260-263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263-275
  8.1 主要结论  263-265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265-271
    8.2.1 理论贡献  265-267
    8.2.2 实践启示  267-271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271-275
参考文献  275-293
附录1 调查问卷  293-297
附录2: 访谈提纲  297-301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01-302

相似论文

  1.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F273.1
  2.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湖北省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F426.82
  3. 江门不锈钢产业优化与发展模式研究,F224
  4. 莆田市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研究,F426.88
  5. 吉林省服装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F426.86
  6. 集群式发展武汉市低碳产业研究,F205
  7. 北流市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F426.71
  8. 广西金融企业间网络关系研究,F832.3
  9. 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判定与特征识别研究,F224
  10. 面向产业集群区域资源计划系统设计与研究,F279.2
  11. 纺织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F224
  12. 辽宁省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F259.27
  13. 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F426.471
  14. 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F224
  15. 产业集群背景下企业迁移的方式与路径研究,F224
  16. 半导体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研究,F426.6
  17.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绩效评价,F276.3
  18. 基于联盟网络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研究,F224
  19. 宿迁市实施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F427
  20. 浙江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及提升路径选择分析,F279.27
  21.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政府管理对策研究,F279.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