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

作 者: 刘永涛
导 师: 杨先艺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设计学
关键词: 设计批评 中国 当代
分类号: J5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设计理论、设计史和设计批评是构成设计学的三大主干。在当代中国,设计批评的发展对于设计艺术教育、实践、产业发展和设计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设计学的内涵、范畴、理念以及设计产业发展、教育实践的融合、冲突、更新、发展与变革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集中和突出。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视野,对中国当代设计和设计批评现状、思潮以及重大批评事件进行了学理性的梳理,对其中体现的特征规律进行了定性分析,指出了中国当代设计批评存在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为促进中国当代设计批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原则、方法和策略。本文在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重点对当代设计以及设计批评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本文立足中国设计和设计批评的当代情境,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影响、制约设计和设计批评发展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中共十四大、高校大规模扩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对中国设计产生深刻影响的时间节点为标志,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界定,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总结,进而分析了设计批评对中国当代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在第四章和第五章,本文重点对中国当代设计批评思潮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归纳了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一些重要思潮,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以及“为中国而设计”等命题体现了设计批评的民族情怀;由奢侈包装、建筑设计、装帧设计等引发的设计批评,体现了对设计伦理和环境生态的深沉思考;快速发展的设计教育和设计大展备受关注,设计师及其广告创意能力也引发了广泛批评;关于“工艺美术”论辩,对数字设计以及智能设计的关注,体现出中国当代设计批评对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前瞻性课题的敏锐观察。其次,对关于北京西客站、国家大剧院、奥运“鸟巢”、奥运标志设计、央视新大楼、上海世博会的批评等中国当代重大设计批评事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总结了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在第六章和第七章,本文围绕我们需要怎样的设计批评以及怎样促进中国设计批评发展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从产品智能化等六个方面对未来中国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开展设计批评的原则,如矛盾分析原则、适宜性原则、民族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功能性原则、伦理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结合原则、未来性原则等等。最后,对促进中国设计批评发展做了一些思考,提出了提升设计批评主体的问题意识、拓展设计批评的渠道和载体、加强设计批评教育和理论研究等渠道路径,从批评家、设计师、民众和主流媒体、互联网、展会、国际话语能力以及理论研究、教学改革等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尤其是根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理论,认为推动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发展,更需要我们认清“自己深处”的价值,在时代语境中“放眼世界”,重塑设计批评的“正大气象”。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第1章 引言  12-23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4
    1.1.1 研究目的  12-13
    1.1.2 研究意义  13-14
  1.2 文献综述  14-17
  1.3 概念界定  17-23
    1.3.1 当代设计  17-20
    1.3.2 设计批评  20-23
第2章 中国设计和设计批评的当代情境  23-37
  2.1 政治环境: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  24-26
  2.2 经济环境:经济发展与消费社会趋向  26-29
  2.3 文化环境:乡土式微与文化软实力命题  29-33
  2.4 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进绿色设计  33-37
第3章 理想与现实的牴牾:从中国当代设计历程看设计批评的价值  37-56
  3.1 中国当代设计历程的梳理与反思  37-49
    3.1.1 1980——1992年的设计:回顾与思考  38-42
    3.1.2 1993——1999年的设计:共识背后的反思  42-45
    3.1.3 新世纪以来的设计:创造与自觉  45-49
  3.2 中国当代设计发展与设计批评  49-56
    3.2.1 当代设计发展和设计批评的关系  50-52
    3.2.2 设计批评对中国当代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52-56
第4章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思潮及其特征规律  56-99
  4.1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发展概述  56-59
  4.2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思潮  59-77
    4.2.1 "中国制造"和民族设计成为关键词  59-62
      4.2.1.1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59-60
      4.2.1.2 "为中国而设计"的民族情怀  60-62
    4.2.2 对设计伦理和环境生态的深沉思考  62-67
      4.2.2.1 由奢侈包装引发的批评  62-63
      4.2.2.2 由建筑设计引发的批评  63-65
      4.2.2.3 由装帧设计引发的批评  65-67
    4.2.3 快速发展的设计教育和设计大展备受关注  67-70
      4.2.3.1 设计教育:跨越的逻辑与悖论  67-68
      4.2.3.2 关于设计大展乱象的批评  68-70
    4.2.4 对设计师及创意能力的广泛批评  70-72
    4.2.5 对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前瞻性课题的敏锐观察  72-77
      4.2.5.1 "工艺美术"论辩——中国当代设计批评史的浓墨重彩  72-75
      4.2.5.2 批评的敏感:从数字设计到智能设计  75-77
  4.3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思潮中的重大事件  77-91
    4.3.1 关于北京西客站的批评  77-79
    4.3.2 关于国家大剧院的批评  79-82
    4.3.3 关于奥运"鸟巢"的批评  82-85
    4.3.4 关于北京奥运设计的批评  85-87
    4.3.5 关于央视新大楼的批评  87-90
    4.3.6 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设计批评  90-91
  4.4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特征规律  91-99
    4.4.1 反映经济社会发展  92-93
    4.4.2 受重大设计项目驱动  93-94
    4.4.3 专业批评作用日益凸现  94-96
    4.4.4 公众批评的社会影响日益广泛  96-97
    4.4.5 文化自觉意识逐步树立  97-99
第5章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问题及反思  99-128
  5.1 批评无为  99-107
    5.1.1 缺位的批评  99-101
    5.1.2 逐利的批评  101-103
    5.1.3 精神贫血的批评  103-104
    5.1.4 理论旅行的批评  104-106
    5.1.5 缺乏理想的批评  106-107
  5.2 标准模糊  107-116
    5.2.1 标准缺失——设计批评何以可能  107-110
    5.2.2 生产环节预设标准的制约  110-111
    5.2.3 科技进步使分工越来越细  111-113
    5.2.4 人人都有评价权力的悖论  113-114
    5.2.5 设计批评学术规范的不确定  114-116
  5.3 渠道不畅  116-119
    5.3.1 集团批评背后的利益博弈  116-117
    5.3.2 主流渠道的匮乏和网络渠道的无序  117-119
  5.4 教育欠缺  119-122
    5.4.1 教育理念的问题  119-121
    5.4.2 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121-122
  5.5 体制问题  122-128
    5.5.1 缺乏批评的表达和接受机制  122-124
    5.5.2 缺乏批评的监管和仲裁机制  124-126
    5.5.3 缺乏识别文化侵略的抵制机制  126-128
第6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设计批评  128-168
  6.1 未来中国设计的发展趋势  128-139
    6.1.1 产品智能化  129-131
    6.1.2 分工精细化  131-132
    6.1.3 设计人性化  132-134
    6.1.4 发展多样化  134-136
    6.1.5 需求理性化  136-138
    6.1.6 设计民主化  138-139
  6.2 设计批评要发挥什么功能  139-152
    6.2.1 如何描述  140-142
    6.2.2 如何判断  142-144
    6.2.3 如何鉴赏  144-146
    6.2.4 如何批判  146-148
    6.2.5 如何预测  148-150
    6.2.6 如何引领  150-152
  6.3 开展设计批评的原则  152-168
    6.3.1 矛盾分析原则  152-154
    6.3.2 适宜性原则  154-155
    6.3.3 民族性原则  155-157
    6.3.4 时代性原则  157-158
    6.3.5 审美性原则  158-160
    6.3.6 科学性原则  160-161
    6.3.7 功能性原则  161-163
    6.3.8 伦理性原则  163-165
    6.3.9 理论和实践结合原则  165-166
    6.3.10 前瞻性原则  166-168
第7章 关于促进中国设计批评发展的思考  168-195
  7.1 提升设计批评主体的问题意识  168-174
    7.1.1 增强批评家的批判性思维  168-170
    7.1.2 增强设计师的自律  170-172
    7.1.3 培育民众的审美和批评意识  172-174
  7.2 拓展设计批评的渠道和载体  174-181
    7.2.1 强化主流媒体平台  174-175
    7.2.2 重视互联网的日常政治学意义  175-177
    7.2.3 塑造基于国情的展会渠道  177-180
    7.2.4 增强国际话语能力  180-181
  7.3 加强设计批评教育和理论研究  181-188
    7.3.1 构建设计批评学  182-184
    7.3.2 加强理论研究  184-186
    7.3.3 深化教学改革  186-188
  7.4 促进设计批评的文化自觉  188-195
    7.4.1 各美其美:认清"自己深处"的价值  189-191
    7.4.2 美人之美:在时代语境中"放眼世界"  191-192
    7.4.3 美美与共:重塑设计批评的"正大气象"  192-195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95-199
  8.1 研究结论  195-197
  8.2 研究展望  197-199
致谢  199-200
参考文献  200-209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209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3.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转换的研究分析,G841
  4.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TS941.1
  5. 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F752.7
  6.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7.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8.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9.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11.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12.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3.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4.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16.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17. 自主学习与高中语文(粤教版)现当代散文教学,G633.3
  18. 我国大学文科教育本质和功能的反思,G649.2
  19.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20. 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301
  21. 夏南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肉品特性的比较研究,S823

中图分类: > 艺术 > 工艺美术 > 工艺美术理论 > 工艺美术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