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罗泌《路史》引书研究
作 者: 朱仙林
导 师: 曹书杰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南宋 罗泌 路史 诸子 引书研究
分类号: G25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7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罗泌《路史》是一部代表南宋以前中国上古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是一部汇集众多资料而成的史书,对中国上古史研究和神话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路史》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很多,这其中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地方首先是《路史》所保存的巨大的引书资料。《路史》书中保存的巨大的引书资料,为我们了解南宋以前书籍的存佚等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很多学者都曾利用过《路史》书中保存的资料,但是从文献学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目前还没有看到。我的论文正是想从文献的角度对《路史》书中的引书资料(特别是与“先秦诸子”有关的资料)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梳理。本论文主要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列的诸子为标准,参照《隋书·经籍志》以及历代史志目录的著录情况,从而考订《路史》书中所引用的诸子文献的存佚情况。在引言中我们首先对罗泌的身世以及《路史》的文本特征进行了一次粗略的探讨。对于《路史》引书情况的考察从第一章开始,由于数量十分庞大,我们将其分成了三个章节。经过详细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路史》一书在辑佚、考据等方面拥有巨大的文献价值,值得重视。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引言 8-17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方法 8-9 (一) 选题依据 8 (二) 研究方法 8-9 二、罗泌生平简介 9-10 三、《路史》概述 10-17 (一) 《路史》成书过程 10-12 (二) 《路史》文本特征及版本 12-14 (三) 《路史》的学术价值 14-17 第一章 引先秦诸子-儒、道家考察 17-38 一、儒家 17-24 (一) 《晏子春秋》(存) 17-18 (二) 《子思》(残) 18-19 (三) 《公孙尼子》(亡) 19 (四) 《孟子》(存) 19-22 (五) 《荀子》(存) 22-24 二、道家 24-38 (一) 《尹子》(亡) 24 (二) 《太公》(亡) 24-25 (三) 《鬻子》(亡) 25-26 (四) 《老子》(存) 26-27 (五) 《文子》(存) 27-29 (六) 《子华子》(亡) 29-30 (七) 《庄子》(存) 30-34 (八) 《列子》(存疑) 34-36 (九) 《鹖冠子》(存疑) 36-38 第二章 引先秦诸子-阴阳、法、名家考察 38-50 一、阴阳家 38-39 (一) 《邹子》(亡) 38 (二) 《五行书》(待考) 38-39 二、法家 39-48 (一) 《管子》(残) 39-42 (二) 《商君书》(残) 42-43 (三) 《申子》(亡) 43 (四) 《慎子》(残) 43-45 (五) 《韩非子》(存) 45-48 三、名家 48-50 (一) 《邓析子》(存) 48 (二) 《尹文子》(存) 48-49 (三) 《惠子》(亡) 49-50 第三章 引先秦诸子-墨、纵横、杂、农家考察 50-66 一、墨家 50-57 (一) 《田俅子》(亡) 50-51 (二) 《墨子》(残) 51-54 (三) 《隨巢子》(亡) 54-56 (四) 《缠子》(亡) 56-57 二、纵横家 57 (一) 《鬼谷子》(存) 57 三、杂家 57-64 (一) 《由余》(亡) 57-58 (二) 《尸子》(亡) 58-64 四、农家 64-66 (一) 《神农书》(亡) 64-66 余语 66-68 一、结论 66 二、《路史》整理研究构想 66-68 参考文献 68-70 附录 70-73 后记 73
|
相似论文
- 南宋内陆水军研究,K245
- 南宋宗室应举研究,K245
- 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K245
- 南宋词社研究,I207.23
- 廖刚研究,K245
- 李曾伯研究,K245
- 高中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初探,G633.3
- 南宋临安研究,K245
- 论唐宋梅花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I207.23
- 宋人咏物词研究,I207.23
- 南宋龙泉青瓷的审美,K876.3
- 周必大研究,K245
- 南宋经筵制度及其历史作用,K244
- 南宋限田问题研究,K244
- 先秦诸子历史哲学思想研究,K092
- 先秦时期君臣观研究,K232
- 南宋时期理学家的童蒙教育思想研究,G629.299
- 刘节史学研究,K092
- 南宋书坛和“中兴四大诗人”书法研究,J292.1
- 建筑文化视野之下的两宋时期界画研究,J59
- 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研究,K22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 > 文献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