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作 者: 王三蕊
导 师: 李美华
学 校: 青海师范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孤独感 人格特征 社会支持
分类号: G5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7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出现,2004年之后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大量研究。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缺失亲情关爱和教育,孤独感是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状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问题,我选取庄浪县卧龙乡某小学四、五、六年级共四个班,随机抽取180名被试,分别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儿童孤独量表(CL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PS)进行测试。通过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寄宿、家庭完整性、看护类型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状况:1.在孤独感变量上,在家庭类型维度上,完整和不完整家庭的留守儿童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看护类型维度上,不同看护类型的非留守儿童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除此之外,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在性别、年级、寄宿、家庭类型、看护类型等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2.在人格特征变量上,在年级维度上,在内外向分量上,四、五、六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寄宿维度上,在内外向分量上,寄宿和非寄宿的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父母外出打工维度上,在精神质和掩饰性分量上,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除此之外,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各分量在性别、年级、寄宿、家庭类型等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3.在社会支持变量上,在年级维度上,在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分量上,四、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客观支持分量上,四、五、六年级的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除此之外,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性别、年级等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二、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相关情况: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主观支持之间都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支持的利用度之间都呈显著的负相关。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神经质与主观支持之间都呈显著的负相关,人格特征的内外向与客观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格特征的内外向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精神质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与掩饰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非留守儿童的掩饰性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都呈显著的负相关。3.留守儿童的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之间、主观支持与支持的利用度之间、客观支持与支持的利用度之间都呈高度的正相关。非留守儿童的主观支持与支持的利用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前言  10-11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19
  1.1 文献综述  11-18
    1.1.1 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11-14
    1.1.2 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研究  14-15
    1.1.3 国内外有关人格的研究  15-17
      1.1.3.1 人格理论  15-16
      1.1.3.2 留守儿童人格的研究现状  16-17
    1.1.4 国内外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  17-18
  1.2 研究意义  18
    1.2.1 理论意义  18
    1.2.2 现实意义  18
  1.3 问题的提出  18-19
2 研究设计  19-24
  2.1 研究目的  19
  2.2 研究假设  19-20
  2.3 研究方法  20
  2.4 研究对象  20-22
  2.5 研究工具  22-23
  2.6 研究程序  23
  2.7 统计处理和分析方法  23-24
3 研究结果  24-44
  3.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现状与特点  24-27
    3.1.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性别特点  24
    3.1.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年级特点  24
    3.1.3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在看护类型上的特点  24-25
    3.1.4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在家庭结构上的表现特点  25
    3.1.5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在寄宿状态上的特点  25-26
    3.1.6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在父母打工维度上的特点  26
    3.1.7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在父母打工时间上的表现特点  26-27
  3.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现状与特点  27-33
    3.2.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性别特点  27
    3.2.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年级特点  27-28
    3.2.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看护类型特点  28-30
    3.2.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家庭结构特点  30-31
    3.2.5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寄宿状态特点  31-32
    3.2.6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父母打工特点  32
    3.2.7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父母打工时间特点  32-33
  3.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现状与特点  33-39
    3.3.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社会支持的性别特点  33-34
    3.3.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年级特点  34-35
    3.3.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看护类型特点  35-36
    3.3.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家庭结构特点  36-37
    3.3.5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寄宿状态特  37-38
    3.3.6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父母外出打工的特点  38-39
    3.3.7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父母打工时间的特点  39
  3.4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39-41
  3.5 回归分析  41-44
    3.5.1 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41-42
      3.5.1.1 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性  41
      3.5.1.2 人格特征对孤独感的预测性  41
      3.5.1.3 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对孤独感的预测性  41-42
    3.5.2 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42-44
      3.5.2.1 社会支持总分对孤独感的预测性  42
      3.5.2.2 人格特征总分对孤独感的预测性  42
      3.5.2.3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联合预测性  42-44
4 讨论与分析  44-50
  4.1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不同变量上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44-45
  4.2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不同变量上人格特征的差异分析  45-47
  4.3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不同变量上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47-48
  4.4 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48-50
5 对策与建议  50-52
  5.1 家庭方面  50
  5.2 学校方面  50-51
  5.3 社会方面  51
  5.4 “留守儿童”应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  51
  5.5 社会、学校和家庭也应重视对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  51-52
6 结论  52-54
  6.1 主要结论  52-53
  6.2 不足之处  53-54
参考文献  54-57
附录  57-62
致谢  62-64
作者简介  64
个人简历  64
读研期间参与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64

相似论文

  1. 基督徒的社会支持:结构与测量,B84-05
  2.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3. 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空间环境研究,TU244.2
  4. 留守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B844.2
  5.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影响因素研究,G521
  6. 广州市小学生社会接纳性、孤独感与学校归属感关系的研究,G625.5
  7. 低俗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影响与防御机制研究,G632.4
  8.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预防效果的研究,R473.73
  9. 江西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G527
  10. 儿童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G641
  11.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在高职学生自评症状与总体幸福感中的调节/中介效应研究,B844.2
  12. 涉法信访人员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13. 护士心理一致感、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R47
  14. 父亲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G44
  15. 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应激与其发病关系的研究,R749.4
  16. 恶性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应激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R395.1
  17. 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B844.2
  18. 大学生归因方式、人格特征与内疚关系研究,B844.2
  19. 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孤独感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B844.2
  20.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G84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国教育事业 > 教育改革与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