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冬前积温对两类小麦幼穗分化、群体发育和光合性能的影响

作 者: 周冉
导 师: 尹钧;周苏玫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冬前积温 播期 小麦品种 幼穗分化 个体群体发育 光合性能 产量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8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试验以河南省大面积播种的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及半冬性品种周麦18、豫麦49为材料,运用作物生长分析法,对不同播期处理进行实时动态记载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变化,并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小麦幼穗分化、个体群体发育、干物质积累、光合性能、灌浆动态等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测定,以期探明不同冬前积温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规律,以及高产高效麦田对环境条件的吻合要求。试验结果概述如下:1.随着冬前积温的降低,不同生态型的两类小麦穗分化经历总的时间越来越短,且半冬性品种幼穗分化进程在各阶段均晚于春性品种,总分化时间平均比春性推迟8.5d。从穗分化各个阶段来看,整个分化过程均表现出由慢到快再到较慢的趋势。春性品种在出苗-伸长期~单棱期、半冬性品种在单棱期,随播期推迟幼穗分化时间明显增长,而后二类品种均随着播期推迟,发育速度加快,分化时间缩短。春性品种在二棱期、半冬性品种在单棱期穗分化的时间差异最大,尤其是春性品种播期Ⅱ、Ⅲ处理幼穗分化进程较快,平均比半冬性品种缩短12.5d。2.不同品种完成幼穗分化对积温的要求不同。半冬性品种需要的总积温平均在852℃·d左右,春性品种平均在735℃·d左右;随着播期的推迟,所需积温减少,春性品种下降幅度大于半冬性品种。从幼穗分化所需积温与最终产量来看,春性品种达到7000kg/hm-2以上的高产水平,幼穗分化所需适宜积温在690℃·d左右(总时长需135d左右),其中冬前积温需在471℃·d左右;半冬性品种达到8200kg/hm-2左右的高产水平,幼穗分化所需总积温在900℃·d以上(总时长需151d以上),其中冬前积温需在581℃·d以上。3.冬前积温影响着小麦个体和群体的发育。半冬性品种(周麦18、豫麦49)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单株次生根数和叶面积系数均表现为播期Ⅰ>播期Ⅱ>播期Ⅲ。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的单株次生根数和叶面积系数在越冬前表现为播期Ⅰ>播期Ⅱ>播期Ⅲ,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播期Ⅱ的小麦发育良好,表现出播期Ⅱ>播期Ⅰ>播期Ⅲ。群体数量的动态变化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半冬性品种以播期Ⅰ最大,播期Ⅱ次之,播期Ⅲ最小。春性品种在冬前仍以播期Ⅰ较大,但在拔节后播期Ⅱ群体最大。12个品种播期处理组合中,豫麦49播期Ⅰ(10/15)群体最大,达719×104·hm-2,兰考矮8播期Ⅲ(10/31)群体最小,为385×104·hm-2。4.冬前积温和品种处理组合制约着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籽粒灌浆速度。开花前单株的干物重随生育期推进不断增加。拔节后半冬性品种仍以播期Ⅰ处理增加速度快,干物重最大,播期Ⅱ次之,播期Ⅲ最小;春性品种则以播期Ⅱ处理干物重最大,播期Ⅲ最小。开花后四个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在花后25d,峰值之前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8)的灌浆速率高于半冬性品种(周麦18、豫麦49),峰值之后下降幅度也大于半冬性品种;春性品种以播期Ⅱ处理灌浆速率最大,半冬性品种仍以播期Ⅰ处理的最大。5.分析不同冬前积温下不同温光型品种的光合性能及光能利用率,结果表明,中播(播期Ⅱ)对于提高豫麦18、兰考矮早8旗叶光合速率Pn、群体光合速率CAP、旗叶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Fv/Fo及最终群体籽粒光能利用率较为有利,而早播(播期Ⅰ)对于提高周麦18、豫麦49上述参数较为有利。综合研究表明,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这两个品种播期应该晚于半冬性品种,普通情况下河南省豫西地区在满足冬前积温471℃·d(10月23日左右),日均温13.79℃播种较适宜,可以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产量较高;半冬性品种周麦18、豫麦49在满足冬前积温581℃·d(10月15日前后),日均温14.80℃播种为宜,保证其有足够的冬前积温来正常完成幼穗分化,且产量较播期Ⅱ和播期Ⅲ平均高出13.33%.

全文目录


致谢  4-7
中文摘要  7-9
文献综述  9-21
  1.1 现代作物栽培技术进展及产品研究综述  9-11
    1.1.1 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9-10
      1.1.1.1 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理论体系  9
      1.1.1.2 新的栽培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9-10
        1.1.1.2.1 模式化栽培技术  10
        1.1.1.2.2 化学调控技术  10
        1.1.1.2.3 农业机械化应用技术  10
    1.1.2 作物栽培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0-11
    1.1.3 作物栽培研究的前景及意义  11
  1.2 小麦春化研究进展  11-15
    1.2.1 小麦春化早期探索及理论建立  11-12
    1.2.2 小麦春化的条件及特征  12-13
      1.2.2.1 低温与小麦春化的关系  12
      1.2.2.2 光周期效应与春化的关系  12-13
      1.2.2.3 小麦春化的特性  13
    1.2.3 小麦春化过程中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  13-15
      1.2.3.1 小麦春化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13-14
      1.2.3.2 小麦春化过程中酶的变化  14
      1.2.3.3 小麦春化过程中核酸的变化  14
      1.2.3.4 小麦春化过程中激素的变化  14-15
    1.2.4 小麦春化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5
    1.2.5 小麦春化研究意义及前景  15
  1.3 小麦的产量形成  15-20
    1.3.1 小麦群体动态  16-17
      1.3.1.1 小麦分蘖特点及研究  16-17
      1.3.1.2 小麦叶面积指数及研究  17
    1.3.2 小麦的光合性能  17-18
      1.3.2.1 光合速率与光合效率  17
      1.3.2.2 光合速率、光合效率与作物产量  17-18
      1.3.2.3 小麦光合性能研究  18
    1.3.3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  18-20
      1.3.3.1 小麦籽粒灌浆研究进展  18-19
      1.3.3.2 小麦籽粒灌浆改善措施  19-20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方案  20-21
2 引言  21-23
3 材料与方法  23-25
  3.1 试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23
  3.2 测定项目  23-25
4 结果与分析  25-39
  4.1 冬前积温(播期)对两类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25-30
    4.1.1 不同品种幼穗分化各阶段发育进程比较  25-27
    4.1.2 不同品种幼穗分化各阶段积温比较  27-29
    4.1.3 不同品种冬前积温、幼穗分前期积温和分化总积温比较  29-30
  4.2 冬前积温对两类小麦群体个体发育的影响  30-34
    4.2.1 不同品种叶面积系数、群体数量的变化  30-31
    4.2.2 不同品种的次生根数量及干物重变化  31-33
    4.2.3 不同品种的籽粒灌浆动态  33-34
  4.3 冬前积温对小麦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34-36
    4.3.1 不同品种穗部性状比较  34-35
    4.3.2 不同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35-36
  4.4 冬前积温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性能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36-39
    4.4.1 不同品种旗叶和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  36-37
    4.4.2 不同品种旗叶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  37-38
    4.4.3 不同品种的光能利用率  38-39
5 结论与讨论  39-41
  5.1 不同积温决定小麦幼穗分化的进程  39
  5.2 冬前积温影响两类小麦光合性能及产量形成  39-40
  5.3 两类小麦对冬前积温的适宜调节  40-41
参考文献  41-46
英文摘要  46-48

相似论文

  1.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2.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3.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4.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5.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6.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7.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8.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9.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10.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1.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12. 有机、SEQ、特别和常规栽培对蔬菜产质量及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S63
  13. 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S511
  14. 氮肥及播期对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1
  15.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6.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7. 蕾花期涝渍胁迫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恢复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S562
  18. 水稻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播期效应模拟研究,S511
  19. 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种植模式播期优化及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S511
  20.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21. 两类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群体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运转规律的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