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红河105井区长8_1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作 者: 冉令波
导 师: 张哨楠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油气田开发地质
关键词: 镇泾油田 长81层 沉积相 三维地质模型 储层评价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2008年在镇泾区块南部钻探的红河105井取得了高产工业油流以来,围绕该区域经过三轮资源评价,显示该区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而该区块的主力产层长81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的天然能量较弱,因此为了提高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成果,本论文根据已有的钻井、分析测试及试油试采等资料,建立红河105井区长81储层地质模型,为镇泾油田长81油藏的规模开发提供技术保障。本论文根据沉积层序、岩性组合关系和测井资料等要素,进行地层精细划分及对比;综合研究分析了沉积微相的划分与展布;而后通过对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研究,进行了储层四性关系分析;最后在沉积微相和砂体厚度以及裂缝密度的多重因素控制下,以储层属性为重点研究对象,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其取得的成果与认识如下:1、研究区长将长81层细分为四个小层,由上至下以此为:长811、长812-1、长812-2、长812-3。2、研究区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顶部的长811小层属于浅湖亚相沉积;具体可划分为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决口扇、水下天然堤、浅湖沙坝和浅湖泥7种沉积微相。3、建立测井解释模版,进行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得到建立属性模型所需要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的数据资料。孔隙度平均值为5.4%;渗透率平均值为0.1md;含油饱和度平均值为20.2%。4、基于Petrel软件,应用随机序贯指示模拟法和序贯高斯模拟法建立了长81层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油饱和度模型,并依据该区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建立储层评价模型;实现了储层的横向预测优选,模拟结果与地质认识相符。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1章 引言  10-17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4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1-12
    1.2.2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2-14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5
  1.4 研究思路  15-16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16-17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17-20
  2.1 区域构造格局  17-18
    2.1.1 构造特征  17
    2.1.2 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演化特征  17-18
  2.2 地层分布特征  18-20
第3章 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20-27
  3.1 小层划分原则与标致层  20-23
    3.1.1 划分原则  20
    3.1.2 标志层  20-23
  3.2 小层划分方案  23-24
  3.3 小层划分对比认识  24-25
  3.4 小层构造面的确定  25-27
第4章 沉积微相分析  27-47
  4.1 沉积背景与沉积相类型  27
  4.2 沉积相划分标志  27-37
    4.2.1 颜色及岩性  28
    4.2.2 岩石学特征  28-32
    4.2.3 沉积构造特征  32-35
    4.2.4 测井相标志  35-37
  4.3 沉积微相及组合类型  37-43
    4.3.1 水下分流河道  37-39
    4.3.2 水下天然堤  39-40
    4.3.3 水下决口扇  40
    4.3.4 水下分流间湾  40
    4.3.5 河口坝  40-41
    4.3.6 浅湖砂  41-43
    4.3.7 浅湖泥  43
  4.4 剖面相分析  43-44
  4.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44-47
第5章 测井解释  47-59
  5.1 测井数据标准化  47-49
  5.2 测井解释模型  49-53
    5.2.1 泥质含量(Vsh)解释模型  49-50
    5.2.2 孔隙度解释模型  50-51
    5.2.3 渗透率解释模型  51-52
    5.2.4 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  52-53
  5.3 测井解释结果验证  53-54
  5.4 四性关系  54-59
    5.4.1 物性与电性分析  55-56
    5.4.2 岩性与电性分析  56-57
    5.4.3 物性与含油性分析  57-58
    5.4.4 电性与含油性分析  58-59
第6章 裂缝研究  59-65
  6.1 裂缝特征  59-61
    6.1.1 不同岩性的裂缝发育特征  59-60
    6.1.2 裂缝产状及其有效性  60-61
  6.2 裂缝的识别  61-63
    6.2.1 岩心—测井对比  61-62
    6.2.2 常规测井识别方法  62-63
  6.3 裂缝的平面展布  63-65
第7章 三维地质建模  65-86
  7.1 地质建模概述  65-70
    7.1.1 区域化变量  66
    7.1.2 变差函数  66-68
    7.1.3 随机建模方法  68-70
  7.2 三维建模的前期准备  70-71
    7.2.1 数据准备  70
    7.2.2 网格准备  70-71
  7.3 构造模型  71-72
  7.4 沉积微相模型  72-74
  7.5 属性模型  74-81
    7.5.1 属性模型约束条件  74-77
    7.5.2 孔隙度模型  77-78
    7.5.3 渗透率模型  78-80
    7.5.4 含油饱和度模型  80-81
  7.6 储层分类评价  81-86
    7.6.1 储层下限  81-82
    7.6.2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82-83
    7.6.3 储层分类评价模型  83-86
结论  86-88
致谢  88-89
参考文献  89-9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4

相似论文

  1.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2. 靖边气田上古储层评价,P618.13
  3. 南泥湾八连沟—金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P618.13
  4. 基于地球物理特征的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5. 中国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6.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P618.13
  7. 宁东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P618.13
  8. 栖霞蓬莱群沉积相分析与沉积环境演化,P512.2
  9. 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0. 中国北方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与油气资源关系,P618.13
  11. 祥云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539.2
  12.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P618.13
  13. 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层序、沉积相及三维地质建模研究,P618.13
  14. 露天矿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TD164
  15. 南宫凹陷中、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P618.13
  16.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7. 韦2断块精细油藏描述,P618.13
  18. 弥渡、巍山盆地中更新世地质特征及其演化,P542
  19. 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戴一段沉积相研究及储层评价,P618.13
  20. 环渤海湾地区石炭—二叠纪关键成煤期岩相古地理恢复,P618.11
  21. 澳大利亚Vulcan次盆南部Puffin组深水沉积体系展布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