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可持续发展观

作 者: 张立民
导 师: 李楠明
学 校: 黑龙江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实践哲学  自然
分类号: B0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2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思路和传统教科书体系对可持续发展的解释入手,研究分析几种理论阐释方式的不足与缺陷,进而论证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观、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学历史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对解读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重大意义。马克思实践哲学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观证实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性,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人学历史观则要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过程中,必须实施政治体制改革,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仅解读了人的全面发展对分持续发展的意义,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解决的问题。本文主体由导言、本论(由三章构成)和结尾三部分构成。在导言中,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对解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本论中,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思路和传统教科书体系对可持续发展阐释的不足与理论缺陷,进而论证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解读的正确性、科学性、全面性,并在本论的最后一个部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实践论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以及需要解决的相关具体问题。在结论中,本文总结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对我们解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意义,强调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契合关系和理论支撑关系。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
Abstract  3-5
导言: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解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5-9
第一章 当代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几种理论阐释方式辨析  9-21
  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  9-13
  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思路  13-17
  三、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解释方式  17-21
第二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解读  21-33
  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观是解读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理论基点  21-25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学历史观是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深层本质的基础  25-28
  三、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领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28-33
第三章 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分析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解决的问题  33-44
  一、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观层面解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  33-37
  二、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历史观认识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7-40
  三、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出发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  40-44
结论  44-45
参考文献  45-47
致谢  47-4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8-49

相似论文

  1. 词义消歧语料库自动获取方法研究,TP391.1
  2.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3.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4.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5.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6.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7. 增强自然复氧—有效容积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的研究,X703
  8.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9.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10. 云南省开展电矿结合研究,F426.61
  11.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2.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13.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大豆自然居群的遗传特征、群体分化及其与栽培大豆遗传关系研究,S565.1
  14.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5. 仿真平台中基于游戏引擎的展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TP391.41
  16. 薇尔·普鲁姆德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析,B82-05
  17. 论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G623.71
  18. 热管自然制冰技术研究,TD727
  19. 鄱阳湖区耕化与生态环境变迁(1840-2010),X171
  20.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21.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辩证唯物主义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