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美学精髓

作 者: 宋潇婧
导 师: 顾祖钊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天人合一 中和之美 无用之用 气韵生动
分类号: B83-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四部分论述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命题,它在不同时代、不同代表人物那里有不同的含义,但是总体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必须服从自然界的规律,人性即天道,人生的理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国美学之中。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出于和,以和为美。“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表示的是事物的多元对立统一的辩证和谐。“和”不是事物的无矛盾、无差别的同一,而是包容诸多矛盾关系在内的和谐统一体。在构成“和”的诸多矛盾之间。作为中国美学的类型,“中和之美”的原则首先以天地万物、主体的审美心态之和及主客体的相亲相和为美,其次认为事物的和谐状态是达成美的必要条件。所以中国传统美学遵循“和而不同”的原理,极力达成和的状态。“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对应着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美的本质所在。它把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在维护人格独立、追求生命自由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是对生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真正自觉。生命美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典美学渗透着深刻的人性内容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富于一种深邃的生命意味。在中国古人那里,艺术、审美和人的精神、气度、灵魂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美的目的的“生命之美”,其核心和精髓就是“气韵生动”这一范畴。因此,“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是文学艺术所追求的完美存在形式”。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导言  6-7
第一章 美的构成论──天人合一  7-18
  第一节 天人合一美学观产生的理论背景  7-9
  第二节 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天人合一  9-13
  第三节 天人合一的美学意义  13-18
第二章 美的类型论──中和之美  18-33
  第一节 “中和”理论出现的根源  18-20
  第二节 “中和之美”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20-26
  第三节 “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  26-33
第三章 美的本质论──无用之用  33-43
  第一节 老子“无”的思想  33-35
  第二节 庄子与“无用之用”  35-38
  第三节 后人对“无用之用”的研究  38-40
  第四节 “无用之用”的美学意义  40-43
第四章 美的目的论──生命之美  43-55
  第一节 对生命之美考量的发端  43-44
  第二节 “气韵生动”与生命之美  44-52
  第三节 生命之美与艺术至境  52-55
结语  55-57
参考文献  57-59
致谢  59-6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0

相似论文

  1.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B222.6
  2. 试论《周易》美学的思想体系,B221
  3. 《淮南子》美学思想初探,B83-09
  4.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B21
  5. 不同外邪因素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R221
  6. 谢良佐哲学思想研究,B244
  7. 论宋代画论中的“气”,J209.2
  8. 明代“宫廷肖像画”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启示,J212
  9. 钱穆的艺术世界,J209.2
  10. “郑声淫”与“思无邪”关系考论,I206.2
  11. 中国芭蕾的美学研究,J723.4
  12. 郭象《庄子注》中“命”的思想,B235.6
  13. 老子人生美学思想的现代解读,B83
  14. 美学视域下经济思想的发展与归宿,B83-05
  15. 无用之用—王国维美育思想述评,B83
  16. “中和为美”发微,I01
  17. 心象的自然,J205
  18. 中和之美与齐梁书风的转变,J292.1
  19. “古雅说”探微,B83
  20. 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B83
  21.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生态智慧,B83-09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美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