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用RHL群体精细定位一个控制水稻谷壳硅含量的QTL

作 者: 吴季荣
导 师: 庄杰云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谷壳硅含量 QTL 精细定位 RHL群体
分类号: S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水稻具有高含量的硅是水稻区别于其它禾本科作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水稻各组织器官中以谷壳中含量为最高。以往的研究侧重于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而对其遗传机理报道较少。本研究利用前期定位结果,构建了一套剩余杂合体(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 RHL)衍生群体,开展水稻谷壳硅含量(HUS)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的精细定位研究。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以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群体为材料,在第6染色体短臂检测到一个控制水稻谷壳硅含量的QTL(qHUS-6),其贡献率达17.4%。在本研究中,应用来源于612个珍汕97B/密阳46 RIL各1个F7单株的DNA,经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筛选,得到一个在第6染色体短臂RM587-RM276之间呈杂合型、在其它基因组区间基本呈纯合型的单株,自交后得到一个由221个株系组成的F2:3群体,应用于qHUS-6的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2004年冬-2005年春在海南省陵水育种基地种植含有221个株系的完整群体,构建了在RM587和RM276范围内含16个标记的遗传图谱,分株系测定谷壳硅含量,检测到一个控制谷壳硅含量的QTL,最高LOD值位于RM510和RM204之间,距RM510为0.1cM;LOD值为20.4,加性效应为1.88%,显性效应为1.41%,显性度为0.75,表现为正向不完全显性。该QTL位于前期检测到的qHUS-6所处区间,增效等位基因都来自父本密阳46,但对群体的贡献率升至34.9%。2.从221个株系中筛选出105个在16个标记区间内发生重组的株系,构成亚群体,利用完整群体构建的图谱来检测QTL,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所得结果与完整群体基本一致,最高LOD值位置不变,LOD值为17.1,加性效应为1.97%,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父本密阳46,显性效应为1.15%,显性度为0.58,表现为正向不完全显性,贡献率升至51.0%。3.根据221个株系的标记基因型检测结果,筛选到10个在RM587和RM510标记座位处呈杂合基因型的株系,每株系取10个单株分别检测RM587和RM510的基因型,筛选到两标记都表现为母本纯合、父本纯合和杂合的三组材料共71株,测定各单株的表现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组材料的谷壳硅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控制硅含量的QTL与标记RM587和RM510连锁。以各组的表现型平均值为基础计算,其加性效应为0.69%,增效等位基因仍来自父本密阳46,但显性效应为-0.80%,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qHUS-6与RM587和RM510的紧密连锁关系,同时表明该基因的效应可能因环境变异而发生较大的变化。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第6染色体短臂上控制水稻谷壳硅含量的QTL,而且随着遗传背景的同质化水平的提高,其效应明显增大,为目标QTL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筛选奠定了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符号说明  9-10
1 文献综述  10-25
  1.1 作图群体  11-12
    1.1.1 初级群体  11
    1.1.2 次级群体  11-12
  1.2 分子标记  12-16
    1.2.1 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12-13
    1.2.2 以PCR 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13-16
  1.3 水稻QTL 研究进展  16-21
  1.4 水稻硅的研究  21-24
    1.4.1 水稻对硅的吸收  21-22
    1.4.2 硅在水稻体内的分布  22
    1.4.3 硅对水稻的作用  22-23
    1.4.4 水稻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23-24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24-25
2 材料与方法  25-31
  2.1 群体的构建  25
  2.2 分子标记分析  25-29
    2.2.1 DNA 提取  25-26
    2.2.2 SSR 标记检测  26-29
  2.3 硅含量测定  29
  2.4 数据处理  29-31
3 结果与分析  31-37
  3.1 表型变异  31
  3.2 连锁图谱的构建  31-32
  3.3 QTL 分析  32-37
    3.3.1 完整群体QTL 分析  32-35
    3.3.2 亚群体QTL 分析  35-36
    3.3.3 利用单株进行QTL 分析  36-37
4 结论与讨论  37-41
  4.1 主要结论  37-38
  4.2 讨论  38-39
  4.3 下一步工作设想  39-41
    4.3.1 QTL 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  39
    4.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9-41
参考文献  41-50
致谢  50-51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51

相似论文

  1.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2. 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S511.22
  3. 小麦茎腐病抗性鉴定及QTL初步定位,S512.1
  4.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和驯化研究,S565.1
  5. 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NAUH164的遗传分析及突变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S512.1
  6. 玉米产量性状QTL定位与株型性状相关基因克隆,S513
  7. 粳稻RIL群体产量QTL定位,S511.22
  8. 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代谢QTL定位与代谢网络构建,S543.6
  9. 望水白×Alondra’s RIL群体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及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EST定位,S512.1
  10. 粳稻直立穗型恢复系选育和大剑叶角度等位变异的SSR标记,S511.22
  11. SSR分子标记辅助聚合陆地棉抗黄萎病QTL,S562
  12.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S565.1
  13. 基于连锁图的QTL综合分析方法研究,S562
  14. 玉米叶色突变基因al和yl的精细定位,S513
  15. 栽培花生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研究,S565.2
  16.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及进化分析,S511
  17. 一个水稻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S511
  18. 小麦抗赤霉病QTL Qfhi.nau-5A的近等基因系选育及精确定位,S512.1
  19. 水稻恢复系明恢63稻瘟病抗性基因Pimh(t)的精细定位及主效QTLs检测,S511.21
  20. 大豆遗传图谱构建和百粒重等七个农艺性状的QTL定位,S565.1
  21. 大豆青秸秆蛋白质、木质素含量的遗传与QTL定位研究,S816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