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庄子与济慈:“物化”论与“客体感受力”

作 者: 李会芳
导 师: 李正栓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庄子 济慈 物化 客体感受力
分类号: I1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许多人注意到在中西诗学领域中存在着一些相似的概念或模式,中国古代美学家庄子的“物化”论和英国十九世纪诗人济慈的“客体感受力”就是这样一对概念,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已有人著文指出,但目前还没有人对它们更大程度上的不同之处做出深入探讨。 本文拟就二者的差异出发,对其做进一步的比较。因为这两个概念都是针对作者提出的能力要求,本文也将主要从诗人的角度来论述其差别。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最明显和最外在的主体状态不同谈起,指出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要求一种貌似消极的精神贯注,而后者则专注于主体自身的否定能力;第二章将沿此上溯至二者不同的主体动机,即创作目的的不同。指出“物化”是以达到物我合一,进而探求隐含于客体中的“道”为目的的,带有很强的认识论色彩;而济慈的“客体感受力”则完全侧重于审美感受,诗人的意图也是为了得到纯粹的审美快感。第三章介绍二者在主体对所描述的客体的认知方式上的不同,庄子宣扬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直觉体悟式的认知方式,而济慈则完全借助于自身的感触来完成对客体的创作。最后一章将进入历史层面来比较东西方长久以来的在主客体关系认识上的不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认识模式和西方一贯的“人”“物”对立的哲学观念是造成上述一切差异的深层根源。

全文目录


Introduction  7-10
Chapter One Different State of Mind  10-18
Chapter Two Different Intentions in Art Creation  18-25
Chapter Three Different Modes of Cognition  25-31
Chapter Four Different Views on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31-40
Conclusion  40-43
Notes  43-48
Bibliography  48-50

相似论文

  1. 《庄子》修辞策略探析,B223.5
  2. 庄子哲学的心理调节功能,B223.5
  3. 界面设计中交互式动画应用研究,TP317.4
  4. 试论庄子的生死观,B223.5
  5. 《庄子》寓言的伦理意蕴,I207.7
  6.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庄子》的意境传递,I046
  7. 《庄子》成疏的文学性阐释,I206.2
  8. 米渣蛋白纯化及改性研究,TS210.9
  9. 不溶性豆渣膳食纤维改性工艺及物化特性研究,TS214.2
  10. 五元体系Na~+,K~+,Mg~(2+)/Cl~-,NO_3~--H_2O 298K相平衡研究,O642.42
  11. 论卢卡奇的人道主义思想,B089.1
  12. 物化关系视域下的现代性,B02
  13. 庄子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B223.5
  14. 庄子对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影响,I207.22
  15. 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I206.2
  16. 女性的身份建构与男性气质危机,I712
  17. 基于物化视图的数据查询与整合技术研究,TP311.13
  18. 基于数值和名义属性空间数据的轮廓查询技术研究,TP311.13
  19. 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N02
  20. 有机锌试剂与硝酮的反应研究,O621.25
  21. 《庄子》悖论中的美学思想,B223.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