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舌咽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基本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 者: 倪端宇
导 师: 范振增
学 校: 河北医科大学
专 业: 外科学
关键词: 癫痫 舌咽神经刺激 谷氨酸 r-氨基丁酸 皮层脑电图 动物实验
分类号: R74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4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本实验以兔皮层注射青霉素制作癫痫动物模型,给予舌咽神经之颈动脉窦支一定参数的电刺激,观察癫痫发作的症状改善及脑电图变化。并进一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模型兔大脑皮层及孤束核中谷氨酸r-氨基丁酸神经元表达情况。从而探讨该方法可行性及治疗机理。以寻找一种新的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方法。 材料和方法:将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40只,雌雄不拘,体重2~2.5Kg,随机分为4组①神经刺激组(hering nerve stimulation ,HNS组)10只;②皮层注药致痫组(penicillin to the cortex ,PTC组)10只;③皮层注药致痫+神经刺激组(PTC+HNS组)10只;④空白对照组(nature contrast, NC组)10只,即皮层不给药也不行神经刺激只作解剖。所有实验动物均以3%戊巴比妥肌肉注射麻醉(50mg/kg)。取俯卧位,头顶部常规消毒备皮,双顶部以骨钻及咬骨钳开颅咬骨窗各约2×2cm2,骨腊封闭骨缘。分离硬膜暴露皮层,仔细止血后以胶带粘合皮肤伤口,备用。置仰卧位,固定。沿胸锁乳突肌缘切口,长约5cm,分离并打开颈动脉鞘,可见颈动脉窦神经附着于颈动脉窦上方,与颈内动脉伴行。分离此神经长约1~2cm,备用。HNS组和PTC+HNS组刺激电极无张力缠绕于颈动脉窦神经,外接刺激器,予以一定的参数刺激。参数为:电压4V,频率20-50HZ,<WP=4>波宽0.5mS连续方波输出,每次刺激时间30-50S间隔1-2分钟持续30分钟。刺激之前直视下双侧额顶皮层放置针状电极,接脑电图描记仪描记皮层脑电图;接生理记录仪记录血压。记录刺激过程中脑电图及血压变化。PTC+HNS组刺激完毕立即以 1万IU/ml 浓度的青霉素钠盐皮层注射约2.0ml制作癫痫模型;PTC组开颅后立即皮层注药致痫;观察比较PTC+HNS组与PTC组癫痫发作的潜伏期、严重性及脑电图痫波出现的潜伏期、痫波频率的变化。观察比较HNS组与NC组血压及脑电图变化以观察神经刺激的负作用。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 所有动物观察2小时后于深度麻醉致死后立即开胸自左心尖插管至升主动脉,以含4%多聚甲醛的0.1MPB(PH7.4)灌洗后快速完整取出脑及延髓组织。分别取皮层及延髓尾端留取标本,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以上,制腊块,石腊切片厚约5微米,每只动物每个部位取2个脑片,用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象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反应物进行定量检测,测定切片中阳性细胞数,数据通过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比较各组动物孤束核及大脑皮层Glu及GABA神经元表达的差别,以观察其与舌咽神经刺激的相关性。结果:行为变化:HNS组动物始终安静,未见呼吸频率及幅度改变,无痫性发作,约于刺激后60分钟清醒。PTC组于皮层注射青霉素后平均20分钟出现痫性发作。10只动物起始均表现为须动、嘴角抽动、点头、单肢抽动等小发作,后有9只逐渐发展为多肢抽动、强直、全身性强直阵痉挛发作等不同程度的大发作,平均每10分钟发作一次,每次持续约<WP=5>3分钟,反复发作无缓解。1只仅有小发作者约于1小时后停止。PTC+HNS组,2只无痫性发作,约于刺激后70分钟清醒。8只于皮层给药后平均约45分钟出现小发作。在小发作的8只中3只发展为大发作,类似于PTC组;5只小发作约于60分钟后缓解。PTC+HNS组癫痫大发作的发生率(30%)及发作潜伏期(45±5min.)与PTC组癫痫大发作发生率(90%)及癫痫发作潜伏期(20±4min.)相比,大发作发生率明显减少,发作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别有显著性(P﹤0.001)。而两者小发作发生率相比,前者(80%)与后者(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所有白兔始终安静,约于麻醉后90分钟清醒。脑电图变化:HNS组各导联均为a、β波,散在少量θ波.与NC组脑电图相比,仅有背景波轻度增快,无痫波释放,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别。PTC组10只均于皮层注药后约15±4分钟出现痫波,1只小发作仅为局灶痫波发放,余9只于约5分钟后出现连续痫波阵发性发作,平均痫波频率为198.4±21.3次/分,均无自行缓解。PTC+HNS组,2只无痫性发作者仅有散在棘波尖波。8只于皮层注药后平均约39±5分钟出现间断尖波或棘波等痫波发放,其中3只约5分钟后出现连续尖波棘波尖(棘)慢综合波阵发性发放,无自行缓解;其余5只为始终为间断痫波,约于70分钟后缓解。平均痫波频率为80.15±19.2次/分;PTC+HNS组痫波发生潜伏期(39±5min.)及痫波频率(80.15±19.2次/分)与PTC组痫波发作潜伏期(15±4min.)及痫波频率(198.4±21.3次/分)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0.01) 。血压变化: HNS组与PTC+HNS组刺激前及刺激后血压分<WP=6>别为8.6±0.5Kpa与8.0±0.8Kpa以及9.0±0.4与8.6±0.8Kpa,分别相比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 检验P>0.05)。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于大脑皮层及孤束核内Glu及GABA的神经元表达情况。阳性神经元主要在胞浆表达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角形等,呈棕黄色,胞核淡染。NC组,皮层及孤束核内均可见中等数量的Glu及GABA阳性细胞,偶见胶质细胞表达。PTC组可见皮层及孤束核内Glu阳性细胞呈大量及强阳性表达,胞浆内可见粗的棕黄色颗粒分布。GAB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8
英文摘要  8-14
研究论文 舌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基本机理的动物实难研究  14-43
  前言  14-15
  材料与方法  15-18
  结果  18-21
  讨论  21-27
  结论  27-28
  附图  28-36
  附表  36-38
  参考文献  38-43
综述  43-54
致谢  54-55
个人简历  55

相似论文

  1. N-氨甲酰谷氨酸合成及其生理功能研究,R914
  2.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TQ922.1
  3.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及BtGluClα1基因组结构的分析,S433
  4. BABA诱导对黄瓜霜霉病抗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S436.421
  5. 精白保胚发芽米的制备及食用品质研究,S511
  6. 捻转血矛线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克隆、表达、酶活性分析及重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测定,S852.7
  7.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新保护性抗原的鉴定,S855.11
  8. 经鼻给予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R742.1
  9. γ-氨基丁酸对作物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S482.8
  10. 3.0T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特发性癫痫的研究,R445.2
  11. 5-氯水杨酸铬(Ⅲ)配合物的制备、性质及降脂活性研究,O627.63
  12. 儿童癫痫症状与MRI变化的相关分析,R742.1
  13. 癫痫儿童智力结构及适应行为特点的初步研究,R742.1
  14. 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患儿的认知功能研究,R742.1
  15. bFGF对鼠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p-Akt(Ser473)、Fractalkine表达的影响,R743.3
  16. 电压门控钾通道Kv1.4、Kv4.1在戊四唑致病大鼠海马区表达的研究,R742.1
  17. 癫痫大鼠脑中H2S/CBS体系的变化及作用,R742.1
  18. 癫痫儿童的智力水平和结构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R742.1
  19. 原发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内嗅皮层和嗅周皮质体积与认知的相关性,R742.1
  20. 海人酸致痫大鼠神经元树突棘的可塑性变化,R742.1
  21.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大鼠血脂及肾功能的影响,R69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部疾病 > 癫痫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