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及网络工具的应用研究
作 者: 冯炎莲
导 师: 曾华东
学 校: 南昌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高校和谐 高校师生关系 网络工具
分类号: G645.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1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对教育教学效果及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它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心之一。但目前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少年儿童,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成果并不常见。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社会主义本质在高校的体现,是现代、新型和谐的高校。作为高校核心角色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既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关系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情感和睦、互助合作、感恩持久的特征。本研究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引言,对本研究的相关问题予以说明,包括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释了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相关概念、内涵和主要特征,然后论证了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在文献分析、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师生的总体情况以及高校师生不和谐的具体表现情况:功利化、被动化、冷漠化、世俗化的高校师生关系,从高校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高校现有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高校扩招后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弊端,市场经济对高校师生关系带来的冲击,信息化社会对高校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因素。第四部分,在对照传统高校师生关系沟通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以网络沟通工具为切入点,运用手机、电子邮件、QQ与QQ空间、BLOG(博客)、飞信等网络工具构建高校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1章 引言 7-11 1.1 选题依据 7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7-8 1.3 本课题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8-9 1.3.1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8-9 1.3.2 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9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9-10 1.4.1 研究目标 9 1.4.2 研究内容 9-10 1.4.3 创新点 10 1.5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0-11 第2章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概述 11-23 2.1 和谐的概念 11 2.2 师生关系的概念 11-12 2.3 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点 12-14 2.4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14-19 2.4.1 民主平等 14-15 2.4.2 相互尊重 15-16 2.4.3 情感和睦 16-17 2.4.4 互助合作 17-18 2.4.5 感恩持久 18-19 2.5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19-23 2.5.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9-20 2.5.2 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是高校教师的天职和使命 20-21 2.5.3 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 21-22 2.5.4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2-23 第3章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和不和谐师生关系的成因分析 23-33 3.1 高校师生关系的总体情况 23 3.2 高校师生不和谐关系的具体表现 23-27 3.2.1 功利化的高校师生关系 23-24 3.2.2 被动化的高校师生关系 24-25 3.2.3 冷漠化的高校师生关系 25-26 3.2.4 世俗化的高校师生关系 26-27 3.3 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的成因分析 27-31 3.3.1 高校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 27-28 3.3.2 高校现有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 28-29 3.3.3 高校扩招后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弊端 29-30 3.3.4 市场经济对高校师生关系带来的冲击 30 3.3.5 信息化社会对高校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 30-31 3.4 高校师生间融洽的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31-33 第4章 高校传统师生关系沟通方式和现代网络工具应用 33-44 4.1 高校传统师生关系沟通方式介绍 33-35 4.1.1 面对面式沟通 33 4.1.2 非语言式沟通 33-34 4.1.3 书信式、作业式沟通 34 4.1.4 其他传统沟通方式 34-35 4.2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中网络工具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5-36 4.2.1 高校传统师生关系沟通方式的不足 35 4.2.2 高校师生关系中网络沟通工具的具体应用 35-36 4.3 运用网络工具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36-44 4.3.1 手机:手机通话与手机短信 36-37 4.3.2 QQ:QQ聊天与QQ群 37-40 4.3.3 电子邮件 40-41 4.3.4 博客(BLOG) 41-42 4.3.5 飞信 42-43 4.3.6 其他网络沟通方式 43-44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44-46 5.1 结论 44-45 5.2 展望 45-46 致谢 46-47 参考文献 47-50 附录1 50-52 附录2 52-54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4
|
相似论文
- 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G641
-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G641
- 论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重构,G645.6
- 汽车运行状态远程监测及故障分析系统的开发与研究,U472.42
- 高校和谐德育教育,G641
-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G645
- 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研究,G645.6
- 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研究,TP183
- 论网络环境犯,D924.1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研究,G649.2
-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探析,G641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和谐教育,G649.2
-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647
- 隐性课程视野下的高校师生关系,G645.6
- 儒家文化视野下当代高校师生冲突现象研究,G645.6
-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问题研究,G641
-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X820.4
- 交往德育—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德育转型的思考,G641
- 亚洲地热图编制及地热潜力评估,P285
- 构建高校和谐后勤探究,G647.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