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前俯差与出手差三维运动学研究

作 者: 颜桂平
导 师: 李建臣
学 校: 首都体育学院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男子铅球 前俯差 出手差 三维运动学
分类号: G8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铅球运动是一项集动作速度、力量、爆发力和协调能力于一身的竞技运动项目,同时,它又是一项重器械的力量性投掷项目。近年来,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都注意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运动训练过程在不断探求和挖掘人体各方面的潜能、不断突破运动成绩的“极限”之时,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运动员专项技术的训练和利用上。查阅当今的文献,发现没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前俯差和出手差与整体技术之间相互关系,从三维运动学角度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的样本是200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前8名采用背向背向滑步技术的7名运动员,他们的推铅球技术基本上代表我国目前优秀男铅球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因此,从三维运动学的角度上对推铅球技术进行研究确有必要性和实用性。本文根据当前我国高水平铅球运动员在三维运动学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比赛现场进行实际图像采集,并将得到的影片在运动解析系统上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优秀铅球运动员部分运动学参数的主要专项技术指标,并着重从系统论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研究分析前俯差与出手差的运动学意义以及两差对整体技术的影响。从而揭示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在研究过程中诊断出我国运动员的技术现状与特征,找出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用来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与改进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最终达到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以促进铅球运动不断发展。主要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3、专家访谈法。4、三维运动学分析法。5、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表明:1、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是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在合理范围内且不违反动作节奏与比赛规则的情况下,加大前俯差与出手差有利于增大铅球的用力距离,进而提高铅球出手速度,从而提高运动成绩。2、铅球高度、右髋角、右膝角与前俯差成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三者是影响前俯差的很重要指标。我国部分男子运动员摆动腿预摆后团身动作幅度不够。3、前俯差值是影响滑步阶段铅球运行距离与身体重心运行距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男子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对“人球”系统做为一个整体控制得较好。滑步阶段中我国男子运动员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偏大。4、我国男子运动员在过渡阶段左脚着地后右髋转动积极,但部分男子运动员在此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问题,影响了整体动作的速度节奏。5、出手差与出手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出手差与比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出手差与出手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出手差与出手角度呈微弱负相关关系。6、我国男子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铅球的运行距离相对过小,铅球运行距离和身体重心运行距离受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影响,与出手差呈微弱正相关关系。出手差与比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1 前言  8-17
  1.1 选题依据  8-9
  1.2 研究目的、意义  9
    1.2.1 研究目的  9
    1.2.2 研究意义  9
  1.3 研究任务  9
  1.4 文献综述  9-17
    1.4.1 世界男子铅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9-10
    1.4.2 我国男子铅球运动的回顾  10-11
    1.4.3 现代男子铅球技术特点  11
    1.4.4 运动学在田径运动技术中的运用  11-12
    1.4.5 国内外铅球技术运动学研究现状  12-17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7-19
  2.1 研究对象  17
  2.2 研究方法  17-19
    2.2.1 文献资料法  17
    2.2.2 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  17-18
    2.2.3 三维运动学分析法  18
    2.2.4 数理统计法  18-19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19-33
  3.1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时空特征分析  20-21
  3.2 背向滑步推铅球前俯差运动学分析  21-23
  3.3 不同身高、体重的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前俯差特征分析  23-24
  3.4 前俯差对滑步阶段部分参数的影响分析  24-25
  3.5 过渡阶段部分参数三维运动学分析  25-28
  3.6 铅球离手时出手差运动学分析  28-30
  3.7 最后用力阶段部分参数对出手差的影响分析  30-33
  3.8 不同身高、体重的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出手差特征分析  33
4 结论与建议  33-35
  4.1 结论  33-34
  4.2 建议  34-35
5 主要参考文献  35-38
6 致谢  38

相似论文

  1. 十一届全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摆动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G821
  2. 十一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冠、亚、季军推铅球技术三维运动学研究,G824.1
  3. 我国优秀男子链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G824.4
  4.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下肢摆动与送髋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G823.3
  5. 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G852.4
  6. 正常人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三维运动学和表面肌电分析,R741
  7. 太阳风暴的综合研究,P353.7
  8. 行星际扰动对地磁暴发展的影响研究,P353
  9. 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蹬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G823.1
  10. 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下肢速度特征的分析,G824.1
  11. 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铁饼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G824.2
  12. 浙江省少年标枪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研究,G824.3
  13.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824.1-4
  14. 辽宁省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技术运动学分析,G824.1
  15. 河北省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技术的运动学分析,G824.1
  16. 标枪初级运动员选材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设计,G824.3
  17. 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下肢速度特征的分析,G824.1
  18. 女子掷标枪关键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G824.3
  19. 不同级别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G824.1
  20. 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在男子链球训练中的实验研究,G824.4
  21. 我国优秀女子全能运动员刘海莉标枪技术特征运动学分析,G824.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田径运动 > 投掷 > 铅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