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离散文化视角下的黄哲伦剧作《家庭奉献》

作 者: 胡龙华
导 师: 徐颖果
学 校: 天津理工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离散 美国华裔 身份认同 流动性 杂糅性 多样性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一个民族或是个体的文化身份是不稳定的,活跃的,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处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之中。美国华裔因其身处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之中,判断美国华裔的任何一代的身份都应该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研究华裔也不例外。美国华裔二战后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体现出离散族裔的特征,而第三代已经不具有离散的特性而是完全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当中了。所以用离散的视角来研究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能更有效地分析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是否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更能有效地认清各个时期的华裔所处的境地,进而加深对美国华裔作家探寻身份认同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更好地理解美国华裔文学为多元化的美国文学增添了光彩的一笔。黄哲伦是当今美国华裔戏剧的领军人物,剧作颇丰且在美国各大戏剧奖项中屡有所斩获。他的作品主要探讨美国华裔的身份困境,以及中西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裔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家庭奉献》描绘了二战后移民美国的美国华裔以及其后代总共三代人对于文化身份的认识:第一代人主动拥抱美国主流文化而试图获得认同,但仍然保持着中国人的身份;第二代人受美国人权运动的影响开始“觉醒”,艰难地寻求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土生土长的第三代开始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黄哲伦通过描写二战后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及其后裔三代在美国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讲述了美国华人和华裔遭遇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以及如何在该种不利境地当中奋力寻求生存和力图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这是二战后美国华人和美国华裔的真实缩影。剧中最浓墨重彩的是,第三代美国华裔在深深审视和思考了他们祖辈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而被迫皈依基督教以及其父辈被物质主义所腐蚀的悲剧之后,最终他们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无论他们的肤色为何颜色,他们的祖先属于某个民族,他们来自何方,他们从事何等职业,只要他们具有纯正的美国的思维和价值观,他们就是美国人,而且是典型的美国人。因此他们不能再被列入“离散族裔”的范畴了。此时的黄哲伦代表着和他具有类似或是相同背景的同胞发出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发出的最响亮的呼声:我们是美国人。同时也揭示了美国华裔身份的不断流变与所处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有极大的关联。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家庭奉献》,说明美国华裔身份随着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而不断变化,从而否定族裔身份的固定性,强调美国华裔文化身份的流动性,杂糅性,和多样性

全文目录


Abstract  5-7
摘要  7-9
Chapter 1 Introduction  9-22
  1.1.T he Origin of Diaspora and the Diaspora Culture  9-12
  1.2.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merican Drama  12-15
  1.3.A Brief Introduction to David Henry Hwang  15-19
  1.4.T he Outline of “Family Devotions”and Reviews on It  19-22
Chapter 2 The Fluid Identities of Post-war Chinese Americans  22-47
  2.1.Identity Being an Important Issue  22-25
  2.2.The First Generation: Christian with Confucian Belief  25-33
    2.2.1.C hinese Americans Encounter 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25-28
    2.2.2.T he Temporary Change of Images of Chinese Americans  28-29
    2.2.3.T he First Generation: Confucianism-Centered Christian  29-33
  2.3.The Second Generation: “American”with “American Dream”  33-40
    2.3.1.A Blending of Bi-Cultural “Go-Betweens”  34-37
    2.3.2.T he Rekindled American Dream of Chinese American  37-38
    2.3.3.C hinese Americans’American Dreams Vanished  38-40
  2.4.The Third Generation: Typical Americans  40-47
    2.4.1.T he “Banana-Men”in Multiculturalism America  40-43
    2.4.2.T he Americanized Americans  43-47
Chapter 3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of Post-War Chinese Americans'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47-51
Chapter 4 Conclusion  51-53
Bibliography  53-56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56-57
Acknowledgements  57-58

相似论文

  1. 谐波齿轮传动柔轮应力及轮齿磨损分析,TH132.43
  2. 辐射问题的球谐函数—离散坐标法研究,TK124
  3. 基于TMS320C6713的SPIHT图像压缩算法研究及实现,TP391.41
  4. 专用目标模拟器同步控制算法研究,TP273
  5. 离散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器设计,TP13
  6. 融资融券对我国证券市场股票交易影响研究,F832.51
  7. 紫金山树木菌根多样性的调查分析,S718.81
  8.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9. 高位精养模式日本囊对虾生长及浮游生物演替规律,S968.22
  10.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优势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X172
  11.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12. 竹黄及其分离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S567.39
  13.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14.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15. 大额支付系统流动性需求及支付效率研究,TP301.6
  16. 福建兴化湾西岸越冬水鸟多样性与生境选择研究,Q958
  17. 云南有色金属矿山细菌多样性初步探究,TD926.4
  18.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19.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20.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21. 运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粉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S567.239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