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女性形象的诞生

作 者: 孙燕
导 师: 张月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女性形象 形象塑造者 他者 意识形态 生态女性主义 两性伦理
分类号: I0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876次
引 用: 1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他者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不是他者现实本身,而是形象的塑造者和表现者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价值取向、理解、欲求创造出来的。在此意义上,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经由型塑者的意识过滤后的产物,是呈载着型塑者自身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欲望的混合物。这种形象源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是为两性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一种语言性表述。而这种对现实的表述决不等于现实,它负载着大量的文化意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本文拟从形象的塑造出发,从形象学的角度,宏观考察父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和社会文化根源,揭示其中的权力话语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生态女性建设和两性伦理乌托邦构想。 形象塑造不是对他者现实表象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复杂得多的生产过程,其中形塑者的观看姿态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正是观看者所采取的观看姿态如视角、距离、身份、情感态度、先见等,直接影响并决定了形象塑造的不同形态。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男性与女性之间基本上表现为二元对立的关系,在主体与客体、塑造者与被塑者、观看者与被看者、再现者与被再现者等对立的双方中,男性永远代表着前者,而女性则永远代表着后者。也就是说,在男人书写的历史中,女人始终是作为绝对的“他者”(the Other)而存在的。各种历史、哲学、文学和其它著作中呈现出来的女性,因表现者自己的观看姿态和情感态度不同而或被美化、理想化或被丑化、妖魔化,由此女性形象往往呈示出两种极端形态:天使与妖妇,圣母与娼妓。但无论哪种形态都不是作为历史存在的真实女性,而是男性欲望投射的结果,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男性用这种虚构的文化上的“他者”来陪衬和确证自身的优越,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女性形象实际上是男人借以实现自我、确证自我的镜照,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然而,由于“语言和思想的物化”人们往往以为女性形象就是女性本身,相信对女性的语言性描述就是女性现实。所以,女性形象一旦诞生,便会逐渐成为一种刻板形象或定型观念,表达了全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在实际生活中,女性形象借助各种大众传媒常比实际的女性先期地到达人们面前,正是形象的这种先行性,使得女性形象成功地置换了作为现实存在的女性本身,赢得了比实际的女性更为优越的地位,并具有了规范、召唤与引领的作用。至于女性的未来,应是一种“明智的、人道的、生态的”女性未来,应是一种走向“平等的、自由的、和谐的”伙伴关系的未来。这种未来表达了一种理想:回归女神,超越“男人/女人”二元论,走向生态女性和两性伦理乌托邦。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7
导言: 关于形象学与女性形象  7-9
一、 作为“他者”的女人及其历史根源  9-16
  1 女性是什么  9-12
  2 “他者”的历史  12-16
二、 女性形象类型  16-24
  1 欲望、恐惧与女性形象  17-21
  2 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21-24
三、 形象塑造者.意识形态.现实  24-36
  1 女性形象塑造者的精神分析  24-31
  2 女性形象与意识形态  31-34
  3 女性形象与现实  34-36
四、 女性未来:生态女性主义与乌托邦  36-42
  1 女性与自然  36-38
  2 女神回归与生态女性主义  38-40
  3 走向两性伦理乌托邦  40-42
文献索引  42-43
参考文献  43-44
后记  44

相似论文

  1. Ad-Hoc网络多信道MAC层协议的信道分配问题的研究,TN929.5
  2.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F274
  4. 法国迪卡侬公司新产品上市的策略研究,F274
  5.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6. 携带WSSV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和环境因子胁迫的研究,S945
  7. HCV准种变异特性及其免疫逃逸机制初步研究,R392.1
  8. 肢残者男夹克耐磨性研究与产品开发,TS941.2
  9. 词汇自主学习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词汇能力的影响,G633.41
  10. 赖尔的行为主义,B089
  11. 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05
  12.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研究,G647
  13. 年轻男男性行为人群HIV和梅毒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R512.91
  14. 范达娜·席瓦的发展伦理观研究,B82-0
  15. 薇尔·普鲁姆德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析,B82-05
  16.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D669
  17. 基于消费者心理的A有限公司营销策略,F426.8
  18. 基于EPR的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选择研究,F713.2
  19. 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选择,G641
  20. 我国“985工程”高校定位问题研究,G647
  21. 斯坦贝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I712.074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创作论 > 人物形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