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自组装BLMs及其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应用的研究

作 者: 赵艳玲
导 师: 蔡绍皙;蒋稼欢;靳刚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生物医学工程
关键词: 自组装 脂双层膜 循环伏安法 椭偏成像 细胞传感器
分类号: R318.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9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组装生物膜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反应惰性的材料,已经越来越引起生物和化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利用磷脂分子特有的分子结构,即有一个亲水的头和疏水的尾,人为地创造适宜的条件,大量的磷脂分子就可以在分子间力作用驱使下,自组装成脂双层膜层结构。本文就是以这种自组装生物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结构性能的分析,希望建立起基于这样的膜层的生物传感器装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 利用三电极电化学分析仪研究膜层的电化学特性:用循环伏安法对膜层进行连续的扫描,得到该系统的循环伏安图。可以看到膜层的电阻是相当高的,同时自组装生物膜还表现出平板电容器的电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如果电子交换速率足够快,那么控制整个反应的限速环节就是扩散速度。大部分单层、双层和多层(包括s-BLMs)系统看来是属于这样的一类,即其中电子转移受动力学限制,这意味着氧化还原物往电极(BLMs)表面的扩散速度不是限速环节。特别的,如果这种系统被认为能够进行电子过程(一般地说是电导,包括离子),可以用传统的电化学方程来描述其反应过程。通过电化学方程的分析,得出系统的电流-电压是指数关系的结论。从实验得到的数据看,是支持该结论的。因为这两种途径都可以预示电流-电压的曲线呈指数关系,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机制来评价实验结果是必要的。过电位值越大,其机制越可能是隧道效应。大多数高度完整、无缺陷的未修饰单层、双层和多层膜系统都归于隧道效应这种电子转移机制。(2) 利用椭偏光学成像系统研究自组装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椭偏光学成像在膜层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它的测量可以精确到几个纳米的数量级上,因此对于研究自组装生物膜的膜层结构是非常有帮助的。脂质体在亲水硅片上自发的吸附融合进而得到平板膜层。可以看到,在最开始阶段,在硅片表面吸附了大量的脂质体,在磷脂分子之间及磷脂分子与表面基团之间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脂质体彼此融合后破裂,破裂后的平面膜层随即吸附到基底表面形成稳定的双层膜结构。待形成后,从厚度信息推知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膜层不再有明显的变化发生。整个过程是在大约20分钟之内发生的。得到的膜层结构上是非均匀的,尤其是其边缘存在明显的分子堆积现象,分析认为:双分子层结构一旦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出现,就要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将多余的脂分子向周围挤压,使得大部分区域形成双分子层并趋于稳定。由于<WP=5>使用了胆固醇,限制了磷脂分子的侧向活动能力,因此在膜层边缘出现了明显的由多余脂分子形成的边界。非常奇妙的是这种运动虽然使膜层结构不均匀,但是却降低了整个系统的熵,使膜层更加稳定。为了验证膜层是稳定的,将多个膜层同时构建在同一个样品上,膜层间距很小,彼此边缘分子存在着吸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膜层稳定存在,并没有发生融合现象。这就为自组装生物膜在生物传感器装置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3) 构建基于自组装生物膜层的细胞力学传感器装置模型。细胞在外界条件变化时,膜层上会发生相应的反应。细胞的生理反应往往是群体反应的结果,因此把细胞整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是必要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反应信号,最大地降低背景噪音,因为群体细胞传感器装置具有了信号放大的功能。本文基于以上考虑,建立了一个细胞力学传感器模型,同时也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4) 对基于自组装生物膜的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做了一个介绍,对所涉及的各种传感器类型分别给予了分析。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9
缩写  9-10
1 绪论  10-12
  1.1 论文的选题及其研究意义  10-11
  1.2 自组装BLMS的研究现状  11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1.4 本章小结  11-12
2 自组装BLMS概述  12-17
  2.1 生物膜研究的意义  12-13
  2.2 自组装BLMS技术的发展  13-14
  2.3 自组装BLMS的类型  14-16
  2.4 自组装BLMS的研究方法  16
  2.5 本章小结  16-17
3 应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自组装BLMS  17-27
  3.1 简介  17-18
  3.2 自组装生物膜介导的电子转移过程和机理研究  18-26
    3.2.1 试剂与仪器  18
    3.2.2 实验方法  18
    3.2.3 实验结果  18-20
    3.2.4 BLMs系统中的电子转移过程  20-23
    3.2.5 跨膜电子转移的动力学研究  23-26
  3.3 本章小结  26-27
4 应用光学方法研究自组装BLMS  27-35
  4.1 光波的偏振  27
  4.2 椭偏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  27-28
  4.3 实验内容和结果  28-34
    4.3.1 试剂与仪器  28
    4.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8-29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9-34
  4.4 结论  34
  4.5 本章小结  34-35
5 基于BLMS的细胞芯片模型的建立  35-39
  5.1 介绍  35-36
  5.2 模型的建立的意义  36-37
  5.3 细胞芯片模型  37
  5.4 实验结果  37
  5.5 本章小结  37-39
6 BLMS系统应用展望  39-43
  6.1 自组装生物膜系统的发展  39
  6.2 应用实例  39-41
    6.2.1 有基底支撑的脂双层膜(s-BLMs)  39-40
    6.2.2 烷硫醇/脂类杂合脂双层膜(h-BLMs)  40-41
    6.2.3 通过功能化间隔分子“栓系”于电极表面的脂双层膜(t-BLMs)  41
  6.3 展望  41-43
7 结论及后续工作的建议  43-44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43
  7.2 进一步工作  43
  7.3 本章小结  43-44
致谢  44-45
参考文献  45-46

相似论文

  1. 入侵植物薇甘菊的转录组分析及其群体遗传特征初探,S451
  2. CopC、BSA与Cu(Ⅱ)、Cu(Ⅰ)、Cd(Ⅱ)、Ag(Ⅰ)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O646
  3. 预阳极化超薄碳糊膜电极的构建及应用研究,O657.1
  4. 含吡唑啉发色团小分子和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的研究,O631.3
  5. L-半胱氨酸组装膜的电化学研究,O646
  6. 纳米Pt/SiC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化学催化性能研究,TM911.4
  7. 基于磁流体组装的空心磁性碳微球及其功能性复合体,TB383.4
  8. 微/纳米结构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TB383.1
  9. 半胱氨酸在金纳米粒子表面的自组装过程及应用研究,TB383.1
  10. DNA自组装模型在组合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研究,TP399-C8
  11. 偶氮苯液晶共聚物的自组装及光控研究,O631.3
  12. 基于超分子自组装的光控药物释放体系的设计与合成,TQ460.1
  13. LINK-N/RADA-16携带MSCs体内植入修复退变椎间盘的实验研究,R687.3
  14. 乳酸基共聚物/蛭石微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TB332
  15. 碳纳米管在聚合物纳米纤维表面的组装及其细胞活性评价,R318.08
  16. 聚乙烯醇/碳纳米管纳米纤维毡的制备及其自组装研究,TB383.1
  17. 温度敏感性多肽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O631.3
  18. 金纳米粒子自组装行为的研究,TB383.1
  19. 二氧化钛中空球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TB43
  20. 黄原胶分子自组装行为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O561
  21. 多组分污染物在金刚石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与同时测定,X13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医用一般科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仪器、设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