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心肺俞募穴特异性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作 者: 衣华强
导 师: 谷世喆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学
关键词: 肺俞 脊神经节 巨阙 气街 心俞 荧光双标记法 中府
分类号: R22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16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验主要是应用荧光双标法研究上焦心、肺与其相应的俞、募穴(肺俞中府心俞巨阙 )之间特异性联系通路和胸气街的形态学基础。从而从形态学细胞水平说明俞募穴与相关脏腑的特异性联系途径,进一步逼近经络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并有利于针灸的推广。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查阅、整理,得出如下结论:1)俞募穴与所属脏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脏腑的俞、募穴与脏腑直接相通,并前后相应,所以脏腑的俞、募穴除了能够治疗局部病变,还能够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对脏腑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经络学中的气街是头、胸、腹、胫部经气聚集、联系的横向通路,在部位上气街包括了脏腑的俞、募穴。所以内脏与胸腹、腰背内外、前后相应。2)电生理技术和解剖学神经通路追踪技术显示了来自体表的信息和来自内脏的信息在相应脊神经节内汇聚到同一神经元,证实脊神经节内的部分神经元的周围突存在分支,即一支到体表,另一支到内脏。进一步从细胞水平论证了经穴--脏腑(体表--内脏)特异性联系的形态学基础。为解释牵涉痛和解释针灸治疗内脏疾病的原理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第二部分实验研究,采用荧光双标法,分别对成年健康Wister大鼠上焦部位的心脏及其俞、募穴(心俞、巨阙)之间特异性联系,肺脏及其俞、募穴(肺俞、中府)之间特异性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肺俞穴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 —T5, 以T3最为集中;肺脏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 —T5,以T3最为集中;中府穴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C7—T5, 以T3最为集中。尽管肺俞穴、中府穴与肺脏各自的传入神经元在分布部位的范围上有所差异,但是它们的共同传入神经元却都主要分布于T1 —T5,以T3最为集中。从形态学方面证实了肺俞穴、中府穴与肺脏之间关系密切。2)心俞穴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 —T6 , 以T5最为集中;心脏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2 —T5,以T5最为集中;巨阙穴的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T1 —T7, 以T5最为集中。尽管心俞穴、巨阙穴与心脏各自的传入神经元在分布部位的范围上有所差异,但是它们的共同传入神经元却都主要分布于T2 —T5,以T5最为集中。从形态学方面证实了心俞穴、巨阙穴与心脏之间关系密切。结论:1)来自体表(心俞、巨阙)的信息和来自心脏的信息、以及来自体表(肺俞、中府)和来自肺脏的信息,分别在相应的脊神经节内汇聚到同一神经元。脊神经节汇聚神经元是俞、募穴刺激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学基础之一。2)“胸气街”在部位上包括了上焦心、肺的俞、募穴(肺俞、中府、心俞、巨阙),胸背部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是“胸气街”的形态学实质部位之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6
英文缩略词表  6-7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7-21
  1 俞募穴与相关脏腑联系的文献研究  7-12
  2 气街理论的文献研究  12-14
  3 经穴—脏腑相关性的现代研究  14-21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21-35
  前言 研究思路  21-23
  实验一 肺俞中府与肺脏特异性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23-29
  实验二 心俞巨阙与心脏特异性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29-35
第三部分 讨论  35-44
  1 脊神经节汇聚细胞是腧穴刺激效应特异性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35-37
  2 经穴—脏腑相关与神经节段支配  37-40
  3 有关本实验的几点说明  40-43
  结语  43-44
参考文献1  44-45
参考文献2  45-48
参考文献3  48-49
致谢  49-50
个人简历  50-51
附照片  51-55

相似论文

  1. P2X_3和CGRP受体在不同胎龄人胚DRG的表达分布,R321
  2. 巨阙穴、不容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R245
  3. 兔脊神经节与迷走神经下节形态学对比观察,R322
  4. 脊神经后根吻合轴突再生重建感觉传入通路的实验研究,R651.3
  5. 湖湘仲景学说研究探略,R222
  6. Survivin、Caspase-3、Ki-67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737.33
  7. 艾灸肺俞、肝俞穴对穴位电流及相关脏器钙离子分布的影响研究,R246
  8. 手少阴心经之本部神门及标部心俞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即刻效应的影响,R246
  9. 针刺“内关”、“心俞”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血浆ET-1、ANP影响的对比研究,R245
  10. 脊髓节段性动脉及脊神经节微血管构筑的应用解剖学研究,R322
  11. 中下焦俞募穴与相应脏腑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R224.2
  12. 略论永济在隋唐时期的战略地位,K242
  13. 足太阴脾经根结理论研究,R224.1
  14. 足阳明胃经根结标本理论及运用,R224.1
  15. Akt对哮喘小鼠肺组织内VEGF、IL-1β以及内脏感觉传入部位IL-1β表达的影响,R562.25
  16. 实验性哮喘CGRP和NGF作用的中枢及外周机制,R562.25
  17. NGF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神经免疫调节机制,R562.25
  18. 电针肺俞穴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平喘作用的疗效评价,R246
  19. SH2-Bβ在NGF介导的哮喘发病中的作用,R562.25
  20. 三伏天隔姜灸对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13和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R24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经络、孔穴 > 孔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