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离交易可转债(Warrant Bonds)是我国资本市场全新的再融资产品。2006年5月7日,《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将分离交易可转债列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品种。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四支分离交易可转"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研究

作 者: 林波
导 师: 黎实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 股权分置改革 认股权证 B-S模型 可转债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98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可转债 的学位论文">可分离交易可转债(Warrant Bonds)是我国资本市场全新的再融资产品。2006年5月7日,《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将分离交易可转债列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品种。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四支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上市,还有三家公司处于拟发行状态。从配股到增发再到可转债的发行,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我国上市公司恶意融资,“圈钱”,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质疑。2005年政府进行了历史性的决策,股权分置改革大幕徐徐拉开。从开始股改试点到现在不足两年,我们还难以评判股改中具体方案的优劣,但股改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是深刻的。可分离交易可转债也是在这样的影响中应运而生的。新的市场环境,新的融资产品,市场主体们会对之做怎样的决策?笔者对此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驱使我对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作者发现我国当前发行的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在产品特性上等同于国外成熟市场已运行多年的附认股权证公司债,英文简写为WBs。尽管WBs和一般可转债都是股权和债券结合的融资产品,但WBs在产品设计上和一般可转债(CBs)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二者在融资偏向上有所不同,WBs更倾向与债权融资,而CBs则更多为股权性质的融资,这一点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上市公司恶意股权融资偏好为大家所诟病,WBs的发行,发行方和投资方的理性选择是否从一个方面验证我国资本市场已有了质的改变,这有待于文章的进一步研究。尽管,可转债在我国已有几年的成长时间,但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因其区别于一般可转债的产品特性,使人们感到相对的陌生。在对比介绍了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自身特点后,分别分析利用WBs融资的市场约束,市场主体决策,并在决策结果的基础上探究其可能风险,对于我们深入认识WBs这已新的融资工具,认识对应新的再融资市场,认识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探究可能完善的选择,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本文试图研究的对象为我国可分离交易可转债(WBs),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产生和国外已有市场的发展情况。在回顾了过去后,我们把目光放到眼前,去分析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产品特征,分析它与一般的可转债有何不同,以及如何去计算其价值。产品的特性是我们进一步分析市场,市场中利益主体决策行为的基础。在文章考察了利用WBs进行再融资的市场约束,发行方和投资方的决策因素和实际市场均衡产出后,我们可以把眼光转向WBs的市场运行中去,关注WBs的市场风险以及思考基于风险分析的进一步完善的可能选择。二、主要内容文章除了绪论,主体内容共分五章。绪论用于介绍研究意图,文章框架和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为可分离交易可转债(WBs)的发展背景回顾。主要包括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由来,国外发展回顾和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在国外发展回顾中,以市场发展的先后顺序,主要回顾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的发展历程。文献综述则首先介绍融资行为的经典理论,其后是国外和国内对WBs已有的研究,争取做到看到巨人们的肩膀。第二章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产品构成要素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可分离交易可转债条款的比较分析,通过和一般可转债的比较,指出WBs更倾向于债券性质的融资,这与我国已发行的可转债有很大的不同。二是价值构成分析,介绍WBs的主要价值构成和主要的定价方法。第三章可分离交易可转债(WBs)融资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分析。本章主体为三部分内容,最后是一个简单小结,为下一章的引出做铺垫。WBs再融资市场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融资方和投资方。在具体分析二者之前,本章首先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融资的监管约束进行了回顾和比较。在此之后,分别分析发行方的决策考虑因素、投资者的决策考虑因素,和二者的利益均衡产出,即发行条款的最终确定。第四章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利益均衡产出的市场风险分析。一个很自然的逻辑思路,在我们对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市场进行了整体的分析,有了市场真实的决策结果之后,我们将进一步去分析这一结果。从WBs产品特征出发,文章从权证和债券两个方面进行风险研究,每个方面又包含了两个层面:对上一章提出的疑虑的深入讨论和敏感性分析。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WBs市场的完善选择进行必要的讨论。第五章为结论。作为结论,本章重点回顾了本文的主体内容,笔者通过分析提出的观点与结论,研究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建议。三、主要观点及贡献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可分离交易可转债(WBs)的融资行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WBs的产生,产品特征,融资决策选择和决策结果的风险分析,完善探讨等。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贡献如下:1.可分离交易可转债作为一全新的金融产品在我国推出不足半年,国内鲜有专门的WBs研究。本文对我国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行为进行较为全面研究的早期尝试。2.通过对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和一般可转债的比较分析,指出可转债在我国当前市场已成为变相股权融资工具,而可分离交易可转债侧重债券融资。公司发行WBs的主要目的是低成本的进行债券融资,而认股权证便是降低融资利率成本的“甜品”。3.对发行方和投资方的决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我国WBs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权证市场的火爆,而权证市场的风险势必将加大WBs的内在风险。4.进行个案分析的同时又采用敏感性分析,对我国已发行四支WBs进行价值和价格两个角度计算,分认股权证和公司债两部分进行风险研究,并对二者相互关系,风险影响进行探讨,提出WBs的稳定发展要基于权证市场行为的进一步理性和规范。文章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也有多方面:1.政府在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融资行为中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于这种政府引导行为的内在目的,能否达到初始目标,缺乏更进一步的研究。2.对于如何更好地防范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风险,完善WBs市场等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1
绪论  11-13
  1. 问题的提出  11
  2. 选题意义  11
  3. 文章的架构  11-13
第一章 可转债 的学位论文">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文献评述  13-22
  1.1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展历程  13-16
    1.1.1 美国WBs 的发展介绍  13-14
    1.1.2 日本WBs 的发展  14-15
    1.1.3 WBs 在其他地方的发展  15-16
  1.2 WBS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16-21
    1.2.1 有关融资的经典理论  16-19
    1.2.2 国外对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研究  19-20
    1.2.3 我国可分离交易可转债所做的研究  20-21
  1.3 文献评述  21-22
第二章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要素分析  22-32
  2.1 与传统可转债的对比介绍  22-25
    2.1.1 可转债条款的演变  22-23
    2.1.2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和传统可转债比较分析  23-25
  2.2 价值构成与定价方法  25-32
    2.2.1 分离、单独交易是可分离交易可转债重要价值体现  25
    2.2.2 纯债券价值  25-27
    2.2.3 认股权证价值  27-32
第三章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分析  32-48
  3.1 融资约束分析  32-38
    3.1.1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影响  32-34
    3.1.2 再融资的政策、制度约束  34-38
  3.2 发行方的融资选择决策  38-40
    3.2.1 基于市场的发行因素分析  39
    3.2.2 已发行和拟发行公司特征  39-40
  3.3 投资者的选择  40-46
    3.3.1 投资者类型分析  40-41
    3.3.2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价值分析  41-46
  3.4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博弈均衡——利率水平的确定  46-48
第四章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市场风险分析  48-56
  4.1 认股权证定价偏差分析  48-54
    4.1.1 认股权证定价偏差的理论价值(历史波动率)角度分析  48-49
    4.1.2 认股权证定价偏差的市场价格(隐含波动率)角度分析  49-51
    4.1.3 认股权证的敏感性分析  51-52
    4.1.4 认股权证价值的敏感性分析的进一步探讨  52-54
  4.2 由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公司债部分的风险  54-55
    4.2.1 纯债券部分,信用风险很大,流动性整体偏低  54
    4.2.2 利率远低于市场水平,久期变长,债券的利率风险加大  54-55
  4.3 本章小节  55-56
第五章 结论  56-58
参考文献  58-61
后记  61-62
致谢  62-63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3

相似论文

  1. 基于巨磁阻抗效应磁测传感器及地磁匹配算法研究,P318
  2. 电火花加工中的电极损耗机理及控制研究,TG661
  3. 油漆焦油基单颗粒危险废物热解和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X705
  4. 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试验研究,X703
  5. 陀螺稳定吊舱控制系统稳定回路设计与研究,V241.5
  6. 卫星姿态的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2
  7. 涡轮S2流面正问题气动优化设计研究,V235.11
  8. 光纤陀螺温度漂移建模与补偿,V241.5
  9. 电磁轨道炮外弹道建模与仿真研究,TJ399
  10. 轨道交通引起周围环境竖向振动的振源特性分析,U211.3
  11. RUV4汽车点火线圈工艺参数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U463.64
  12. 基于LIN总线的电动车窗控制方法研究,U463.6
  13. 径向振动模式压电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与应用,TM406
  14. 压电陶瓷驱动器迟滞补偿方法研究,TM282
  15. 基于DSP的感应电动机四象限运行系统的研究,TM346
  16. 基于DSP的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TM346
  17. 适应多总线通讯模式的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研究,TM346
  18. 基于细胞电生理模型的膜片钳实验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R318.0
  19.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20. SOA高校迎新系统中的SDO模型的研究与实现,G647
  21. 高精度激光跟踪装置闭环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TN249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