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蓝光对痤疮临床疗效、皮肤性质及糠秕马拉色菌影响的研究

作 者: 穆艳蕾
导 师: 杨蓉娅
学 校: 第三军医大学
专 业: 皮肤病与性病学
关键词: 痤疮 蓝光 痤疮丙酸杆菌 皮肤性质 皮脂溢出率 糠秕马拉色菌
分类号: R758.7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与目的痤疮是一种与青春期发育有关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临床形态各异,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疤痕等。痤疮在青少年中多发,容易迁延反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皮肤损害和心理阴影。近年来,针对痤疮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目前,临床上用于痤疮治疗的方法和药物很多,但效果都不稳定,且存在多种副作用,特别是痤疮的高复发率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当前医学界难以攻克的难题。波长407nm~420nm的高强度窄谱蓝光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推广的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方法,其机理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激活痤疮丙酸杆菌代谢的卟啉,从而产生一系列光化学变化,达到杀菌效果。痤疮的主要致病微生物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为厌氧菌,其可致痤疮反复发作,给皮肤带来损伤。P.acne可以产生的内源性卟啉(主要为粪卟啉III)聚集于细胞膜。粪卟啉III类似色基,可以选择性的吸收波长峰值为320nm和415nm的蓝紫色可见光,发生光化学变化,引发氧自由基反应,使P.acne不能生存。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 ,UVA)的波长为320nm~400nm,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的波长为275nm~320nm,内源性卟啉敏感的320nm可见光为UVB、UVA的临界波长,将其用于痤疮的治疗,虽然理论上可有治疗作用,但临床副作用很大,可以使患者皮肤晒黑、红肿脱皮,并存在光照性黑头粉刺形成(photocomedogenicity)现象。高强度窄谱蓝光能射出波长407nm~420nm的可见光,不但满足内源性卟啉所敏感的415nm波长光谱,有效活化内源性卟啉,而且属窄谱光源,减小了无效光对皮肤的损害。因此,蓝光可以通过短时间内高能量光选择性杀灭P.acne,同时保护正常皮肤组织不受损伤。痤疮有多个致病因素,其中皮脂腺分泌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及多种微生物的侵袭使得痤疮的发病成为必然。患者皮肤的高脂状态,皮疹的反复发作,造成皮肤弹力度下降,毛孔粗大及皮肤水分不均衡,这些不但影响容貌,而且加大了痤疮再次发作的机会。因此,关注痤疮患者皮肤性质的变化,有助于观察蓝光对痤疮的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可以更好的评价其疗效。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M.furfur)是嗜脂性酵母菌,条件致病真菌。在痤疮的众多致病微生物因素中,其虽不是主要致病菌,但已有报道表明,在炎症性及激素性痤疮的皮损内存在大量的M.furfur。特别是长期反复发作的痤疮皮疹,应用单一的抗P.acne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进一步的抗真菌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在痤疮的治疗对策中,关注M.furfur对痤疮的影响并找寻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题拟从三方面研究波长407nm~420nm的高强度窄谱蓝光对痤疮的治疗效果。以评价蓝光对痤疮患者皮疹的消退情况、复发率的控制、表皮层及真皮浅层的改变和皮脂分泌的变化等,并首次提出皮肤性质及M.furfur等临床和实验室观察指标,从患者皮肤皮脂分泌,皮肤弹力度,毛孔大小和水分变化等新角度出发,进一步评价蓝光对痤疮的皮脂异常分泌等致病因素的影响。同时,探索蓝光对P.acne外的其他致病微生物的作用,从蓝光对M.furfur的影响出发,试图在更准确评价蓝光对痤疮治疗作用的同时,为与M.furfur相关的脂质分泌异常等其他皮肤疾病,如花斑癣、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银屑病及头皮屑等找寻一条安全、有效、快捷的治疗新途径。研究方法1.应用波长407nm~420nm的高强度窄谱蓝光照射痤疮患者皮损处,一周2次,每次15~18min,8次为一疗程;观察8次蓝光治疗前后皮损变化;应用电子显微成像系统观察靶疹及其周围皮肤的表皮层及真皮浅层变化。2.8次蓝光治疗前后做皮肤性质测试,观察痤疮皮疹消退情况及皮肤的皮脂分泌、水分、弹力度及毛孔的变化;应用Looking bill及Cunliffe改良测定法进行皮脂溢出率(the sebum excretion rate,SER)测定。3.应用蓝光对M.furfur悬浊液进行照射,观察照光前后菌的数量及形态变化。结果1.120例痤疮患者经8次蓝光治疗后痊愈95例(79.2%);显效12例(10%);有效8例(6.6%);无效5例(4.2%);有效率为89.2%。经蓝光治疗后,靶疹明显消退,其表皮层及真皮浅层损伤减轻。对80例患者随访半年,痤疮无复发者74例(92.5%)。2.120例痤疮患者经8次蓝光治疗后面部皮脂分泌明显减少,弹力度增加,毛孔变小,面部水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皮脂溢出率(the sebum excretion rate,SER)较治疗前显著减小(t=8.853,P <0.01)。3.0.5ml浓度为5×106个/ml的M.furfur菌液蓝光照射后,菌落数量随蓝光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菌落直径随蓝光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小;蓝光照射时间大于3min30s时,无菌落生长。结论1.407nm~420nm波长的蓝光对痤疮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副作用,能显著降低痤疮的复发率,并能修复深至真皮层的皮肤损伤。2.蓝光可以有效降低皮脂分泌,增加皮肤弹力度,缩小毛孔,但不会减少皮肤水分,从而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皮肤性质,减少痤疮复发。3.蓝光对M.furfur有杀菌作用。就所查文献,未见相关报道。

全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4-5
英文摘要  5-9
中文摘要  9-12
正文 蓝光痤疮临床疗效、皮肤性质及糠秕马拉色菌影响的研究  12-52
  前言  12-18
    参考文献  16-18
  第一部分 407NM~420NM高强度窄谱蓝光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18-28
    材料和方法  18-21
    结果  21-25
    讨论  25-27
    参考文献  27-28
  第二部分 蓝光对痤疮患者皮肤性质的影响  28-35
    材料和方法  28-31
    结果  31-32
    讨论  32-34
    参考文献  34-35
  第三部分 蓝光对糠秕马拉色菌杀菌效应的研究  35-47
    材料和方法  36-42
    结果  42-44
    讨论  44-46
    参考文献  46-47
  全文总结  47-49
  不足与展望  49-50
  致谢  50-52
文献综述一 物理疗法应用于痤疮治疗  52-58
  参考文献  56-58
文献综述二痤疮的传统治疗研究进展  58-65
  参考文献  63-6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5

相似论文

  1. 420nm强脉冲光对痤疮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R758.733
  2. 蓝光树枝状磷光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O641.4
  3. 基于嵌入式的兰科植物组培智能化控制系统,TP273.5
  4. 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R275
  5. 痤疮饮配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评价研究,R275.9
  6. KTP晶体应用于Nd:YAG1319nm激光三倍频的研究,TN248
  7. 清肺消痤颗粒的研制,R287
  8. 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肺胃湿热型痤疮的理论及临床研究,R246
  9.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及辣椒碱软膏用于缓解火针疼痛的临床研究,R246
  10. 火针治疗痤疮的机理研究,R246
  11. 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评价研究,R246.7
  12. 219名女性寻常痤疮患者抑郁状态的调查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R275
  13. 茵陈蒿汤加减内服配合杵针刺激足底反射区疗法治疗女性胃肠湿热型面部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R246
  14. 锶光晶格钟一级冷却的实现,TH714.1
  15. 银花汤联合米诺环素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R758.733
  16. 中医美容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R289.1
  17. 祛瘀煎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痰热瘀结型)的临床观察,R275
  18. 枇杷清肺饮加减内服配合交泰丸填脐疗法治疗肺胃血热证青年痤疮临床研究,R275
  19. 香连金黄散治疗炎性痤疮临床疗效观察,R275
  20. 平痤饮治疗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研究,R27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皮肤病学 > 皮肤附属器官病 > 皮脂腺疾病 > 寻常痤疮(粉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