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铃薯癌肿病发生与监测治理技术研究

作 者: 胡秋舲
导 师: 李建洪;黄光辉;靳德明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种植
关键词: 马铃薯 癌肿病 发生 监测治理 研究
分类号: S435.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铃薯(S.tuberosum L.)属茄科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和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Schilberszky)percivadl],属国内检疫对象,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1987年在六盘水市钟山区首次发现,受害面积329亩,产量损失44264.5公斤,平均亩损失134.5公斤,发病较轻的地块损失10%左右,一般发病地块损失10—3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由于该病发生防治难度大、蔓延速度快、危害严重。加之六盘水市又是种薯基地,马铃薯的频繁调运加速了马铃薯癌肿病的传播蔓延,全市发生最重年份达4947亩造成损失200多万公斤,平均每亩损失404.5公斤。为了控制该病的危害蔓延,我们于2004-2007年实施马铃薯癌肿病发生与监测治理技术研究项目,主要开展了分布危害调查、通过实施系统监测,对发生流行规律、抗病品种引进、防治药剂筛选及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制定了监测办法及疫情控制技术规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1、马铃薯植株除浆果不表现症状外,其余各部位均表现明显症状,包括须根、匍匐茎、薯块、主根、主茎、叶、花等部位。发病初期,在发病部位形成白色肿瘤,逐汽车变成褐色至黑色,最后腐烂。地上部分发病的,地下部分一定发病,地下部分发病的,地上部分不一定表现症状。2、我市大湾镇马铃薯癌肿病的发生分布为1700米至2500米,其中以海拔2200米至2500米的海嘎村,部分腊寨村和大庆村的发病面积最多,占总现面积的73.9%,2000米至2200米的病田占24.8%,2000米以下的占1.3%。3、在自然气候条件下,马铃薯癌肿病病原菌的潜伏期大约是30天,完成一次完整的浸染过程所需时间约80天,一年可有两次完整的侵染过程。4、用带菌种薯喂猪、羊后排出的粪便,在无菌土壤中栽种马铃薯,连续三年的均能发病。试验表明,马铃薯癌肿病病原菌经猪、羊消化道后仍有侵染力。这是马铃薯癌肿病病害短距离传播扩散的途径之一。5、马铃薯癌肿病的始发期在6月上旬马铃薯的始花期,发病部位为薯块、须根;发病盛期在7月份盛花期至终花期,发病部位为薯块、葡茎、主根、主茎、须根;在8月上旬末马铃薯成熟期时,病组织腐烂,有新鲜病组织产生,这时地上部已枯死,地下部分已腐烂。6、马铃薯癌肿病的发生与流行与环境条件和品种的关系十分密切。环境条件中又以气候条件影响最大。据有关资料报道,此病几乎上发生在夏季冷凉和潮湿的地区,特别是山区,而温暖干旱的地区则不发生。在钟山区大湾镇,4—8月降雨量为899.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26%。雨日130天,占这5个月总日数的84.79%,相对湿度为74—87%。气温为12.5—19.7℃,日照时数为560.6小时,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仅为3.67小时,这样的气候条件更利于癌肿病的发生和流行。7、在相似的条件下,阴坡地比阳坡地发病重。在同一斜坡病地中,癌肿病的病窝率和病薯率都是下坡段高于中坡段,中坡段高于上坡段,其主要原因是下坡段的受雨流的影响土壤内病菌含量多,土壤湿度大。8、马铃薯品种间对癌肿病的感病差异很大。在抗病品种合作88、“W洋芋”、米拉和威芋3号中发病窝率和发病薯率分别为3%、3%、8%、10%和0.55%、0.80%、2.80%、2.98%:在感病品种本地“河坝洋芋”和CFK中,发病窝率和病薯率分别为100%、80%和60.27%、29.64%;在一般品种本地“烟河”和会—2号发病窝率和病薯率分别为44%、46%和11.6%、14.4%。我们在品种筛选试验及多年多点区域试验的基础上,选用威芋3号、合作88、脱毒米拉、743—39、822—17、794—30等高产抗病品种,实践表明,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佳的方法,是目前防治马铃薯癌肿病最简便易行的主要措施。9、在相似环境条件下,轮作地比连作地病窝率和病薯率分别相对下降40%和20%,但由于此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太长,轮作也达不到根治的效果。根据试验,采用双行垄作栽培比常规的平土种植发病轻,在本地“烟河”品种中病窝率可由44%降低到34%,病薯率可由12.0%降低到10.0%。10、马铃薯癌肿病菌可以通过带病种薯、带菌的猪羊粪便、土壤等传播,因此实施植物检疫是最有效的控制马铃薯癌肿病传播的措施。对马铃薯癌肿病发生区,必须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加强对马铃薯种薯的检疫管理,对生产者、生产地点、来源、品种、数量等进行造册登记。严格控制病种薯和病残体传播,严禁施用带有马铃薯癌肿病病菌的猪羊粪便,同时切实防止农产私自串换种薯和自留病薯种植。对带有病菌的马铃薯薯块、茎、叶等,不得随意丢弃或饲养牲畜。11、对三唑酮、代森锌、代森锰锌、宁南霉素、氟吗·锰锌、锰锌·霜脲六种药剂的筛选试验表明,三唑酮是防治马铃薯癌肿病的较理想的药剂。12、通过研究,组装了一套适合于我市马铃薯癌肿病综合治理配套措施,确定了“以加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管理为重点,疫情监测为基础,农业防治为核心,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控制疫情发展,减轻为害损失”的综合治理措施。

全文目录


摘要  6-9
Abstract  9-13
1 前言  13-22
  1.1 马铃薯癌肿病  13-17
    1.1.1 分布及危害  13-14
    1.1.2 症状及病原菌  14-17
  1.2 癌肿病监测治理技术研究和应用  17-19
    1.2.1 癌肿病监测治理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现状  17-18
    1.2.2 癌肿病监测治理技术研究和应用面临的新问题  18
    1.2.3 癌肿病监测治理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18-19
  1.3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9-22
    1.3.1 本研究的意义  19-21
    1.3.2 本研究的目的  21-22
2 材料与方法  22-26
  2.1 试验地点  22
  2.2 试验时间  22
  2.3 试验方法  22-26
    2.3.1 癌肿病发生流行规律试验  22-23
    2.3.2 土壤湿度与发病程度试验  23
    2.3.3 接种菌量与发病程度试验  23
    2.3.4 病菌活力测定试验  23-24
    2.3.5 药剂防治筛选试验  24
    2.3.6 抗病品种筛选及区域试验  24-25
    2.3.7 农业防治措施与病害控制试验  25-26
3 结果与分析  26-34
  3.1 癌肿病发生规律分析  26
  3.2 土壤湿度对发病影响  26-27
  3.3 接种菌量与发病关系  27-28
  3.4 病菌活力测定  28-30
  3.5 药剂筛选  30-32
  3.6 品种筛选及利用  32-33
  3.7 农业防治措施分析  33-34
4 讨论  34-36
  4.1 药剂筛选的思考  34-35
  4.2 抗癌肿病育种展望  35
  4.3 制定监测治理规范  35-36
参考文献  36-38
附图  38-44
致谢  44

相似论文

  1. 煤制油连续性模型系统的实现及其液化实验研究,TQ529.1
  2. 我国当代总体城市设计实证研究,TU984
  3. 渤海上京城城门复原研究,TU-05
  4. 二次风射流角度对W型火焰锅炉炉内气固流动的影响,TK229
  5. LXI任意波形发生器研制,TM935
  6. 基于DSP的任意次谐波发生器的设计,TM935
  7.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8.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9. 非智力因素对小凉山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H319
  10. 唐代落第士人心态探析,K242
  11.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编选研究,G633.3
  12. “便秘Ⅰ号”治疗血液透析并发脾肾两亏、湿浊内蕴型便秘的临床研究,R259
  13. 老年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R563.1
  14. 止痛促愈膏治疗新鲜肛裂的临床研究,R657.1
  15. 马铃薯交联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研究,TS236.9
  16.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17.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18. 老子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633.3
  19. 初中数学学困生‘乐学’课堂的教学研究,G633.6
  20. 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G643.1
  21.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G647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薯类作物病虫害 > 马铃薯(土豆)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