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麦坚黑粉菌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其侵染机制初探
作 者: 张新明
导 师: 朱睦元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遗传学
关键词: 大麦坚黑粉菌 遗传转化 ATMT方法 单倍体孢子配对 侵染 大麦
分类号: S435.1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麦坚黑粉菌(Ustilago hordei)是一类引起大麦产生黑粉状病穗的真菌,严重危害全球的大麦生产。本论文研究了大麦坚黑粉菌的生理特性及其侵染机制,建立了大麦坚黑粉菌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对转化相关因子作了优化,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用两个真菌基因表达启动子gpdA和hsp70分别替换质粒pCAMBIA1301中的35S启动子,构建了真菌表达载体3×pgpdA-1301和3×phsp70-1301。然后进一步引入GFP报告基因,获得了载体3×pgpdA-1301-GFP和3×phsp70-1301-GFP。这四个载体均可用于大麦坚黑粉菌的遗传转化,其转化子可通过载体上的潮霉素抗性基因或GFP进行筛选。2.通过对影响大麦坚黑粉菌生长状态条件因子如培养温度、培养基pH和培养基组成等的分析和优化,确定了适合于大麦坚黑粉菌生长的较佳条件:温度23℃,pH7.0。培养基组成对黑粉菌生长影响较小,低浓度碳源、氮源即可满足生长,且盐离子对生长影响较小。3.比较了PEG-CaCl2法、电击法和农杆菌介导(ATMT)法对大麦坚黑粉菌的转化效率,明确ATMT法显著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然后在ATMT方法基础上,对影响其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进行了优化,得到优化条件为:AS浓度200-400 mM,预培养时间12-18h,共培养时间48-72h。4.通过观察大麦坚黑粉菌体外配对、侵染拟南芥和大麦等寄主的过程,初步明确了其侵染机制及对寄主产生的影响。大麦坚黑粉菌同玉米黑粉菌一样,其双倍体菌丝的形成过程是:首先由单倍体在一端产生结合管后,然后在对方信息素的引导下使结合管延伸,最终结合并由结合处长出双倍体菌丝。大麦坚黑粉菌的侵染会对寄主根的分生区和物质运输通道——中柱造成“损伤”,从而抑制寄主根的生长,但同时却会促进其根毛的发育。
|
全文目录
摘要 9-10 Abstract 10-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9 1 黑粉菌的分类学地位及生理特征 12-13 2 黑粉菌的侵染致病机理 13-15 3 黑粉菌与寄主植株的互作 15-16 4 黑粉菌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16-18 4.1 药用价值 16-17 4.2 食用价值 17-18 5 黑粉菌的研究进展 18-26 5.1 作为研究病原性真菌致病机理的模式真菌 18-21 5.2 作为研究动物细胞生理机制的模式真菌 21-26 5.2.1 DNA修复机制 22-23 5.2.2 远距离运输机制 23-24 5.2.3 微管蛋白组织机制 24-25 5.2.4 有丝分裂机制 25-26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6-29 第二章 真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29-42 1 材料和方法 29-35 1.1 材料 29-30 1.2 方法 30-35 1.2.1 启动子及报告基因的PCR扩增 30-33 1.2.2 T-A克隆并测序 33-34 1.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4 1.2.4 大肠杆菌的转化 34 1.2.5 质粒的小提 34 1.2.6 农杆菌的转化 34-35 2 结果与分析 35-40 2.1 载体构建流程图 35-36 2.2 PCR扩增gpdA启动子 36 2.3 pgpdA-pMD19-T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36-37 2.4 真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37-39 2.5 重组载体的农杆菌转化和筛选 39-40 3 讨论 40-42 第三章 大麦坚黑粉菌生理特性研究 42-48 1 材料和方法 42-44 1.1 材料 42 1.2 方法 42-44 1.2.1 大麦坚黑粉菌菌落和细胞形态的观察 42-43 1.2.2 最佳生长温度的测定 43 1.2.3 最佳PH值的测定 43 1.2.4 最佳培养基组成的测定 43-44 1.2.5 实验重复性 44 2 结果与分析 44-46 2.1 大麦坚黑粉菌的菌落和细胞形态 44-45 2.2 大麦坚黑粉菌的最佳生长温度 45 2.3 大麦坚黑粉菌生长的最佳pH值 45-46 2.4 不同培养基对大麦坚黑粉菌生长的影响 46 3 讨论 46-48 第四章 大麦坚黑粉菌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48-62 1 材料和方法 48-53 1.1 材料 48-49 1.2 方法 49-53 1.2.1 筛选培养基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49 1.2.2 PEG-CaCl_2法转化黑粉菌 49-50 1.2.3 电击法转化黑粉菌 50-51 1.2.4 农杆菌介导的ATMT法转化黑粉菌 51-52 1.2.5 影响农杆菌介导(ATMT)法转化黑粉菌效率的因素 52 1.2.6 转化子稳定性检测 52 1.2.7 转化子基因组的提取 52 1.2.8 Southern杂交 52-53 2 结果与分析 53-59 2.1 筛选培养基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53 2.2 三种转化方法的转化效率比较 53-54 2.3 农杆菌介导的ATMT法的参数优化 54-57 2.3.1 农杆菌在AS中预培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54-55 2.3.2 农杆菌数目对大麦坚黑粉菌转化效率的影响 55-56 2.3.3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56-57 2.4 转化子稳定性的检测 57 2.5 转化子的鉴定 57-59 2.5.1 转化子基因组的提取 57-58 2.5.2 转化子的PCR鉴定 58-59 2.5.3 转化子拷贝数的检测 59 3 讨论 59-62 3.1 ATMT法在大麦坚黑粉菌转化中优于其他遗传转化方法 59-60 3.2 影响ATMT法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优化 60-61 3.3 转化子的PCR鉴定及拷贝数验证 61-62 第五章 大麦坚黑粉菌侵染寄主 62-74 1 材料和方法 62-64 1.1 材料 62 1.2 方法 62-64 1.2.1 单倍体菌株的体外配对结合 62-63 1.2.2 大麦种子发芽培养 63 1.2.3 黑粉菌侵染大麦和拟南芥 63 1.2.4 侵染寄主组织的染色观察 63-64 2 结果与分析 64-71 2.1 单倍体大麦坚黑粉菌的体外配对 64-66 2.2 单倍体在植株表面的配对结合及体内侵染 66 2.3 大麦坚黑粉菌侵染拟南芥 66-69 2.4 大麦坚黑粉菌侵染大麦 69-71 3 讨论 71-74 3.1 大麦坚黑粉菌的配对机制 71-72 3.2 大麦坚黑粉菌的侵染对拟南芥生理的影响 72-73 3.3 大麦坚黑粉菌的侵染对寄主大麦生理的影响 73-74 致谢 74-75 参考文献 75-83 附录 83
|
相似论文
- 利用RNAi提高烟草对病毒的抗性及岷江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构建,S435.72
-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 新疆紫草细胞的稀土生物学效应及遗传转化,S567.239
- 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S512.1
- 普通小麦—加州野大麦双二倍体辐射回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S512.1
- 大豆GmFtsH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S565.1
- 野生种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YS和API的克隆及SpCYS转化马铃薯和烟草的初步研究,S532
- 蝴蝶兰花序分生组织基因LFY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蝴蝶兰的遗传转化,S682.31
- 切花菊转DdICE1基因研究,S682.11
- 切花菊蚜虫抗性鉴定与机理探讨及LLA转基因研究,S682.11
- ‘突尼斯软籽’石榴再生体系和GFP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研究初报,S665.4
- 野生茄子托鲁巴姆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StPGIP功能鉴定,S572
- 3GT基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S532
- 转TrxS基因啤酒大麦种子蛋白质组学分析,S512.31
- 拟南芥MAP65-6和TUA-6基因转化烟草的初步研究,Q943.2
- 花期可控型菊花新种质的研究,S682.11
- 一株番茄不孕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侵染性克隆研究,S432.41
- 小麦TaCBL3基因的克隆及其遗传转化,S512.1
- 小麦籽粒硬度基因Pin的RNAi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S512.1
- 小麦WRKY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其遗传转化,S512.1
- 洋桔梗ACC合酶基因的RNA干扰研究,S682.1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麦类病虫害 > 大麦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