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麦坚黑粉菌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其侵染机制初探

作 者: 张新明
导 师: 朱睦元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遗传学
关键词: 大麦坚黑粉菌 遗传转化 ATMT方法 单倍体孢子配对 侵染 大麦
分类号: S435.1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麦坚黑粉菌(Ustilago hordei)是一类引起大麦产生黑粉状病穗的真菌,严重危害全球的大麦生产。本论文研究了大麦坚黑粉菌的生理特性及其侵染机制,建立了大麦坚黑粉菌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对转化相关因子作了优化,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用两个真菌基因表达启动子gpdA和hsp70分别替换质粒pCAMBIA1301中的35S启动子,构建了真菌表达载体3×pgpdA-1301和3×phsp70-1301。然后进一步引入GFP报告基因,获得了载体3×pgpdA-1301-GFP和3×phsp70-1301-GFP。这四个载体均可用于大麦坚黑粉菌的遗传转化,其转化子可通过载体上的潮霉素抗性基因或GFP进行筛选。2.通过对影响大麦坚黑粉菌生长状态条件因子如培养温度、培养基pH和培养基组成等的分析和优化,确定了适合于大麦坚黑粉菌生长的较佳条件:温度23℃,pH7.0。培养基组成对黑粉菌生长影响较小,低浓度碳源、氮源即可满足生长,且盐离子对生长影响较小。3.比较了PEG-CaCl2法、电击法和农杆菌介导(ATMT)法对大麦坚黑粉菌的转化效率,明确ATMT法显著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然后在ATMT方法基础上,对影响其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进行了优化,得到优化条件为:AS浓度200-400 mM,预培养时间12-18h,共培养时间48-72h。4.通过观察大麦坚黑粉菌体外配对、侵染拟南芥和大麦等寄主的过程,初步明确了其侵染机制及对寄主产生的影响。大麦坚黑粉菌同玉米黑粉菌一样,其双倍体菌丝的形成过程是:首先由单倍体在一端产生结合管后,然后在对方信息素的引导下使结合管延伸,最终结合并由结合处长出双倍体菌丝。大麦坚黑粉菌的侵染会对寄主根的分生区和物质运输通道——中柱造成“损伤”,从而抑制寄主根的生长,但同时却会促进其根毛的发育。

全文目录


摘要  9-10
Abstract  10-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9
  1 黑粉菌的分类学地位及生理特征  12-13
  2 黑粉菌的侵染致病机理  13-15
  3 黑粉菌与寄主植株的互作  15-16
  4 黑粉菌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16-18
    4.1 药用价值  16-17
    4.2 食用价值  17-18
  5 黑粉菌的研究进展  18-26
    5.1 作为研究病原性真菌致病机理的模式真菌  18-21
    5.2 作为研究动物细胞生理机制的模式真菌  21-26
      5.2.1 DNA修复机制  22-23
      5.2.2 远距离运输机制  23-24
      5.2.3 微管蛋白组织机制  24-25
      5.2.4 有丝分裂机制  25-26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6-29
第二章 真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29-42
  1 材料和方法  29-35
    1.1 材料  29-30
    1.2 方法  30-35
      1.2.1 启动子及报告基因的PCR扩增  30-33
      1.2.2 T-A克隆并测序  33-34
      1.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4
      1.2.4 大肠杆菌的转化  34
      1.2.5 质粒的小提  34
      1.2.6 农杆菌的转化  34-35
  2 结果与分析  35-40
    2.1 载体构建流程图  35-36
    2.2 PCR扩增gpdA启动子  36
    2.3 pgpdA-pMD19-T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36-37
    2.4 真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37-39
    2.5 重组载体的农杆菌转化和筛选  39-40
  3 讨论  40-42
第三章 大麦坚黑粉菌生理特性研究  42-48
  1 材料和方法  42-44
    1.1 材料  42
    1.2 方法  42-44
      1.2.1 大麦坚黑粉菌菌落和细胞形态的观察  42-43
      1.2.2 最佳生长温度的测定  43
      1.2.3 最佳PH值的测定  43
      1.2.4 最佳培养基组成的测定  43-44
      1.2.5 实验重复性  44
  2 结果与分析  44-46
    2.1 大麦坚黑粉菌的菌落和细胞形态  44-45
    2.2 大麦坚黑粉菌的最佳生长温度  45
    2.3 大麦坚黑粉菌生长的最佳pH值  45-46
    2.4 不同培养基对大麦坚黑粉菌生长的影响  46
  3 讨论  46-48
第四章 大麦坚黑粉菌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48-62
  1 材料和方法  48-53
    1.1 材料  48-49
    1.2 方法  49-53
      1.2.1 筛选培养基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49
      1.2.2 PEG-CaCl_2法转化黑粉菌  49-50
      1.2.3 电击法转化黑粉菌  50-51
      1.2.4 农杆菌介导的ATMT法转化黑粉菌  51-52
      1.2.5 影响农杆菌介导(ATMT)法转化黑粉菌效率的因素  52
      1.2.6 转化子稳定性检测  52
      1.2.7 转化子基因组的提取  52
      1.2.8 Southern杂交  52-53
  2 结果与分析  53-59
    2.1 筛选培养基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53
    2.2 三种转化方法的转化效率比较  53-54
    2.3 农杆菌介导的ATMT法的参数优化  54-57
      2.3.1 农杆菌在AS中预培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54-55
      2.3.2 农杆菌数目对大麦坚黑粉菌转化效率的影响  55-56
      2.3.3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56-57
    2.4 转化子稳定性的检测  57
    2.5 转化子的鉴定  57-59
      2.5.1 转化子基因组的提取  57-58
      2.5.2 转化子的PCR鉴定  58-59
      2.5.3 转化子拷贝数的检测  59
  3 讨论  59-62
    3.1 ATMT法在大麦坚黑粉菌转化中优于其他遗传转化方法  59-60
    3.2 影响ATMT法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优化  60-61
    3.3 转化子的PCR鉴定及拷贝数验证  61-62
第五章 大麦坚黑粉菌侵染寄主  62-74
  1 材料和方法  62-64
    1.1 材料  62
    1.2 方法  62-64
      1.2.1 单倍体菌株的体外配对结合  62-63
      1.2.2 大麦种子发芽培养  63
      1.2.3 黑粉菌侵染大麦和拟南芥  63
      1.2.4 侵染寄主组织的染色观察  63-64
  2 结果与分析  64-71
    2.1 单倍体大麦坚黑粉菌的体外配对  64-66
    2.2 单倍体在植株表面的配对结合及体内侵染  66
    2.3 大麦坚黑粉菌侵染拟南芥  66-69
    2.4 大麦坚黑粉菌侵染大麦  69-71
  3 讨论  71-74
    3.1 大麦坚黑粉菌的配对机制  71-72
    3.2 大麦坚黑粉菌的侵染对拟南芥生理的影响  72-73
    3.3 大麦坚黑粉菌的侵染对寄主大麦生理的影响  73-74
致谢  74-75
参考文献  75-83
附录  83

相似论文

  1. 利用RNAi提高烟草对病毒的抗性及岷江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构建,S435.72
  2.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3. 新疆紫草细胞的稀土生物学效应及遗传转化,S567.239
  4. 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S512.1
  5. 普通小麦—加州野大麦双二倍体辐射回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S512.1
  6. 大豆GmFtsH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S565.1
  7. 野生种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YS和API的克隆及SpCYS转化马铃薯和烟草的初步研究,S532
  8. 蝴蝶兰花序分生组织基因LFY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蝴蝶兰的遗传转化,S682.31
  9. 切花菊转DdICE1基因研究,S682.11
  10. 切花菊蚜虫抗性鉴定与机理探讨及LLA转基因研究,S682.11
  11. ‘突尼斯软籽’石榴再生体系和GFP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研究初报,S665.4
  12. 野生茄子托鲁巴姆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StPGIP功能鉴定,S572
  13. 3GT基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S532
  14. 转TrxS基因啤酒大麦种子蛋白质组学分析,S512.31
  15. 拟南芥MAP65-6和TUA-6基因转化烟草的初步研究,Q943.2
  16. 花期可控型菊花新种质的研究,S682.11
  17. 一株番茄不孕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侵染性克隆研究,S432.41
  18. 小麦TaCBL3基因的克隆及其遗传转化,S512.1
  19. 小麦籽粒硬度基因Pin的RNAi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S512.1
  20. 小麦WRKY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其遗传转化,S512.1
  21. 洋桔梗ACC合酶基因的RNA干扰研究,S682.1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麦类病虫害 > 大麦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