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笋用竹的组织培养研究

作 者: 宋晓娣
导 师: 陈建华
学 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专 业: 林木遗传育种
关键词: 笋用竹 组织培养 褐变
分类号: S79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选取笋用竹中的红哺鸡竹和白哺鸡竹为研究材料,分别选择对成年红哺鸡竹和白哺鸡竹的节芽、地下茎和嫩枝条的嫩茎段三种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对基本培养基、激素组合、培养条件以及防褐变措施进行了研究,确立了笋用竹节芽萌芽、愈伤组织形成和增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找到了减轻褐变的有效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植体的消毒处理:采集3月初地下茎和5月健康的嫩枝条,洗涤剂溶液浸泡15~30min左右,半胱氨酸浸泡30min,流动的清水冲洗30~60min。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和0.1%的生汞分别消毒30~45s和6~9min,消毒效果最好,诱导率高,污染率低,可有效控制污染的发生(2)培养基:MS培养基适合笋用竹的节芽诱导和愈伤组织的诱导,以及继代培养。均附加蔗糖25g/L,琼脂7g/L,pH值5.8。(3)以节芽诱导萌芽:以笋用竹红哺鸡竹和白哺鸡竹的饱满的节芽作为外植体,红哺鸡竹节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TDZ0.1mg/L+BA5mg/L,白哺鸡竹节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TDZ0.01mg/L+BA5 mg/L(4)选取笋用竹红哺鸡竹和白哺鸡竹的地下茎和嫩枝条的嫩茎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红哺鸡竹地下茎的最佳培养基是MS+2,4-D2.0mg/L+KT1.0 mg/L,红哺鸡竹嫩枝条嫩茎段的最佳培养基是MS+2,4-D3.0mg/L+KT1.0mg/L。白哺鸡竹地下茎的最佳培养基是MS+2,4-D3.0mg/L+KT1.0mg/L,白哺鸡竹嫩枝条嫩茎段的最佳培养基是MS+2,4-D2.0mg/L+KT1.0 mg/L(5)不定芽的增殖:以初代培养获得的红哺鸡竹和白哺鸡竹无菌芽诱导丛生芽,BA和NAA影响笋用竹增殖的主要因子。红哺鸡竹和白哺鸡竹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MS+NAA1mg/L+BA5mg/L(6)愈伤组织的增殖:在愈伤组织增殖试验过程中,愈伤组织生长比较的慢,并且褐变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的愈伤组织在继代第二次之后,逐渐发黑直至死亡。只有极少数的存活,但增殖率非常的低,也没有出现分化的现象。(7)防褐变措施:外植体在半胱氨酸溶液(100 mg/L)中浸泡30min,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聚乙烯吡哆烷酮和10mg/L AgNO3,以及在20℃的温度下进行暗培养,能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变。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缩写词表  8-12
1 绪论  12-26
  1.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2-16
    1.1.1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  12-13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13-16
  1.2 笋用竹的研究进展  16-20
    1.2.1 笋用竹的形态特征  16-17
    1.2.2 笋用竹的生态习性  17-18
    1.2.3 笋用竹的类型  18-19
    1.2.4 笋用竹的世界分布概况  19-20
    1.2.5 中国笋用竹品种资源及分布概况  20
  1.3 笋用竹的繁殖方式  20-21
    1.3.1 种子繁殖  20
    1.3.2 分蔸移栽  20
    1.3.3 截秆  20-21
    1.3.4 扦插  21
    1.3.5 移鞭  21
    1.3.6 空中诱根  21
    1.3.7 组织培养  21
  1.4 竹子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1-26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3
    1.4.2 国内外竹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23-26
2 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方法  26-28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6
  2.2 技术路线  26
  2.3 主要研究内容  26-27
  2.4 研究方法  27-28
3 材料与方法  28-36
  3.1 实验材料  28
    3.1.1 实验植物材料  28
    3.1.2 实验植物材料预处理  28
    3.1.3 基本培养基  28
    3.1.4 培养条件  28
  3.2 实验方法  28-36
    3.2.1 外植体的消毒和选择  28-29
    3.2.2 初代培养  29-32
    3.2.3 继代培养  32-34
    3.2.4 几种防褐化措施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34-36
4 结果与分析  36-62
  4.1 外植体的消毒和选择  36-39
    4.1.1 不同消毒方式对材料消毒效果的影响  36-38
    4.1.2 不同采样时间对笋用竹组织培养的影响  38-39
  4.2 初代培养  39-52
    4.2.1 茎段节芽萌芽的诱导  39-43
    4.2.2 以地下茎和嫩枝条的嫩茎段诱导愈伤组织  43-52
  4.3 继代培养  52-59
    4.3.1 不定芽的增殖培养  52-56
    4.3.2 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56-59
  4.4 几种防褐化措施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59-62
    4.4.1 不同预处理对组织培养褐变的影响  59-60
    4.4.2 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对组织培养褐变的影响  60
    4.4.3 不同浓度AgNO_3对组织培养褐变的影响  60-61
    4.4.4 不同光照对组织培养褐变的影响  61
    4.4.5 不同温度对组织培养褐变的影响  61-62
5 结论与讨论  62-66
  5.1 外植体的消毒与选择  62
  5.2 初代培养  62
    5.2.1 以节芽诱导萌芽  62
    5.2.2 以地下茎和嫩枝条的嫩茎段诱导愈伤组织  62
  5.3 继代培养  62-63
    5.3.1 不定芽的增殖  62-63
    5.3.2 愈伤组织的增殖  63
  5.4 防褐变措施  63-64
    5.4.1 预处理对组织培养褐变的影响  63
    5.4.2 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对组织培养褐变的影响  63
    5.4.3 不同浓度AgNO_3对组织培养褐变的影响  63
    5.4.4 培养条件对褐变的影响  63-64
  5.5 讨论  64-66
    5.5.1 外植体的消毒与选择  64
    5.5.2 初代培养  64
    5.5.3 继代培养  64-65
    5.5.4 褐变问题  65-66
6 创新点  66-67
参考文献  67-74
附录A 培养基配方  74-76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76-77
致谢  77

相似论文

  1. 曲拉精制干酪素褐变因素及工艺优化研究,TS252.5
  2. 牡蛎蛋白饮料色泽变化及其控制技术研究,TS254.4
  3. 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S682.14
  4. 能源植物绿玉树快速繁殖研究,Q949.93
  5. β-半乳糖苷酶固定化及低乳糖奶制备技术的研究,TS252.4
  6. 蝴蝶兰新品种‘恒巨双龙’花梗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S682.31
  7. 豆梨组织培养过程中玻璃化形成机制及其恢复技术研究,S661.2
  8. 梨栽培品种制汁适应性及其褐变的生理基础研究,S661.2
  9. 高效节能组培系统的研发及在园林植物组培中的应用,S688
  10. 大豆花叶病毒保存方法及安徽省大豆主产区SMV株系动态变化的研究,S435.651
  11. 高丛蓝莓组培体系及种子萌发率的建模研究,S663.9
  12. 光环境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Q945
  13. 滨梅繁殖技术初步研究,S685.99
  14. 桂花糯米糖藕食品的工艺研究,TS255.5
  15. 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的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及其诱变机制分析,S681.1
  16. 地被植物勋章菊在苏州地区的引种及应用研究,S688.4
  17. 山核桃合子胚发育、体胚再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664.1
  18. 早春短命植物绵果荠植株再生体系建立,S567.239
  19. 鲜切砂梨酶促褐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TS255.4
  20. RNA干扰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复制的细胞模型,S941
  21. 篦子三尖杉的组织培养及生物碱检测,S79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