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历史滨水地段旅游发展研究

作 者: 袁婷婷
导 师: 严国泰
学 校: 同济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历史环境 滨水地段 保护 旅游开发
分类号: TU984.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47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滨水地段是城镇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尤其是处于历史环境中的滨水地段,它集优美自然景观和浓厚历史文化于一身,是城市风貌的缩影和代表,对于水系发达的江南地区而言,历史滨水地段的发展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旅游开发是江南地区许多历史滨水地段最常用的利用方法之一,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风貌破坏、居民生活受到影响等等。研究江南地区历史滨水地段的旅游发展问题,平衡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对江南地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普遍意义。 本文从分析当今国内外滨水区的保护和开发入手,回顾滨水地段开发及历史环境保护的历程和模式,总结历史滨水地段发展的经验得失,在详细分析江南地区滨水地段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江南地区历史环境中的滨水地段发展旅游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古城绍兴滨水旅游规划的实例来进一步分析和说明。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7-12
第1章 导论  12-26
  1.1 研究背景  12-18
    1.1.1 中华水文化  12-13
    1.1.2 城市与水的关系  13-14
    1.1.3 滨水区复兴  14-15
    1.1.4 体验经济  15
    1.1.5 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  15-17
    1.1.6 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发展旅游  17-18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8-20
    1.2.1 概念界定  18-19
    1.2.2 研究对象  19
    1.2.3 研究内容  19-20
  1.3 理论与实践基础  20-21
    1.3.1 历史环境保护  20
    1.3.2 滨水区开发  20-21
    1.3.3 旅游开发  21
    1.3.4 水文化与水环境整治  21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22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  22-26
    1.5.1 研究方法  22-23
    1.5.2 研究框架  23
    1.5.3 论文章节  23-26
第2章 国内外历史滨水地段的发展历程  26-36
  2.1 国内历史滨水地段的保护与开发  26-28
    2.1.1 发展现状  26
    2.1.2 发展模式  26-27
    2.1.3 存在的问题  27-28
    2.1.4 实力分析—杭州西湖滨湖地段的旅游发展  28
  2.2 国外历史滨水地段的保护与开发  28-33
    2.2.1 历程  29-30
    2.2.2 发展策略  30
    2.2.3 发展趋势  30-31
    2.2.4 存在的不足  31-32
    2.2.5 实例分析  32-33
  2.3 国外滨水区开发的成功经验  33-36
第3章 江南地区历史滨水地段的变迁  36-50
  3.1 类型  36
  3.2 传统功能  36-38
    3.2.1 生活功能  36-37
    3.2.2 防卫功能  37
    3.2.3 交通功能  37
    3.2.4 生态功能  37-38
    3.2.5 游憩功能  38
    3.2.6 文化功能  38
  3.3 传统风貌  38-42
    3.3.1 物质层面  39-41
    3.3.2 非物质层面  41-42
  3.4 风貌成因  42-44
    3.4.1 自然因素  42-43
    3.4.2 经济因素  43
    3.4.3 人的因素  43-44
  3.5 现状情况  44-45
    3.5.1 功能退化  44
    3.5.2 环境破坏  44
    3.5.3 特色消失  44-45
    3.5.4 文化衰退  45
  3.6 演变原因  45-46
    3.6.1 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45
    3.6.2 交通工具改变  45
    3.6.3 人口剧增  45-46
    3.6.4 基础设施落后  46
  3.7 现实价值  46-50
    3.7.1 历史价值  46
    3.7.2 文化价值  46
    3.7.3 生态价值  46-47
    3.7.4 经济价值  47
    3.7.5 旅游价值  47-50
第4章 江南地区历史滨水地段的旅游发展研究  50-60
  4.1 历史滨水地段旅游发展的定义  50
  4.2 滨水地段旅游发展的内容  50-53
    4.2.1 保护水体环境,宣传环保知识  50-51
    4.2.2 传承历史文脉,开发旅游文化  51-52
    4.2.3 弘扬传统风俗,开发旅游活动  52
    4.2.4 保护滨水空间,开发旅游场地  52-53
    4.2.5 鼓励原著民,引导旅游者  53
  4.3 滨水地段旅游发展原则  53-55
    4.3.1 生态性原则  53-54
    4.3.2 真实性原则  54
    4.3.3 互动性原则  54
    4.3.4 持续性原则  54-55
  4.4 滨水地段旅游发展目标  55
  4.5 滨水地段旅游发展模式  55-56
    4.5.1 加强观光旅游,彰显城市形象  55-56
    4.5.2 开展休闲旅游,缓解生活压力  56
    4.5.3 发展体验旅游,强调生活体验  56
    4.5.4 拓展事件旅游,提升文化品位  56
  4.6 滨水地段旅游发展保障机制  56-60
    4.6.1 观念保障  56-57
    4.6.2 法律保障  57
    4.6.3 资金保障  57-58
    4.6.4 管理保障  58
    4.6.5 公众参与  58-59
    4.6.6 教育保障  59-60
第5章 古城绍兴滨水地段的旅游发展案例分析  60-80
  5.1 古城绍兴概况  60
  5.2 绍兴水系研究  60-63
    5.2.1 结构特征  60-61
    5.2.2 历史演进  61-62
    5.2.3 水利建设  62
    5.2.4 水域利用现状  62-63
  5.3 绍兴滨水旅游发展的理论研究  63-68
    5.3.1 发展目标  63
    5.3.2 发展原则  63-64
    5.3.3 发展战略  64-66
    5.3.4 规划理念  66-67
    5.3.5 空间结构  67-68
  5.4 古城水系的旅游发展研究  68-72
    5.4.1 古城水系现状  68-69
    5.4.2 古城滨水旅游发展的限制因素  69-70
    5.4.3 古城滨水旅游发展措施  70-72
    5.4.4 古城滨水旅游交通  72
  5.5 古城外围水系的旅游发展研究  72-78
    5.5.1 古城外水系现状  73
    5.5.2 滨水旅游发展的限制因素  73-74
    5.5.3 古城外平原水网旅游发展措施  74-78
    5.5.4 平原水网旅游交通  78
  5.6 结语  78-80
第6章 结语  80-84
  6.1 阶段成果  80
  6.2 存在的不足  80-81
  6.3 感想与展望  81-84
参考文献  84-88
致谢  88-9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0
  个人经历  90
  发表论文  90
  参与项目  90

相似论文

  1.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2. 兴城古城保护研究,TU984.114
  3.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4.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5. 2D人脸模板保护算法研究,TP391.41
  6.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7. 基于距离映射码的安全指纹认证研究,TP391.4
  8.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9. 芦苇基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4.1
  10. 乌贼墨—黄芪合剂缓解化疗副作用研究,R285.5
  11. 论我国农民环境权的保护,D922.68
  12. 酵母抗冻性研究及其在冷冻面团中的应用,TS213.2
  13.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14. 公共行政学范式的厘清与界定,D035
  15. 江苏省陆栖濒危脊椎动物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区研究,Q948.2
  16. 羊种布鲁氏菌16M优势蛋白抗原的鉴定,S852.61
  17.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社区影响研究,D422.6
  18. 栖霞山景区植物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利用,Q948
  19. 傣族生态文化及其法律保护研究,D922.6
  20.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S511
  21.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全菌结合类M蛋白亚单位灭活疫苗的研制,S858.28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特殊分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