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灌河口拦门沙航道治理潮流、泥沙数模研究

作 者: 崔冬
导 师: 张玮
学 校: 河海大学
专 业: 港口、航道及近海工程
关键词: 河口拦门沙 航道整治 导堤工程 泥沙回淤 纳潮量 敏感性
分类号: U617.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重要河口普遍存在拦门沙碍航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论文就灌河口拦门沙航道的整治工程展开了研究工作,在分析了灌河口地区水文、泥沙特征及河口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了灌河口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探讨了拦门沙航道整治方案并进行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论文研究所得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考虑整治工程对外航道回淤强度及灌河纳潮的影响这两项指标,认为采用单(东)、双导堤工程(结合疏浚)对灌河口拦门沙航道进行整治是较为合理可行的,且双导堤工程中推荐采用东导堤高、西导堤低的不等高布置方式。 (2) 东导堤方案中,导堤高度及长度的改变并不会对灌河纳潮产生不利影响,反而会增加灌河的纳潮;导堤主要起到挡沙作用,导堤高度越高、长度越长,挡沙效果越明显。综合考虑整治效果及经济因素,建议导堤高度取在4m左右,导堤长度取在10~12km之间。 (3) 双导堤方案中,西导堤主要起导流作用,西导堤越高,越利于减少泥沙在航槽的落淤;在双导堤工程中,西导堤的高程对灌河的纳潮一直较为敏感。半潜式双导堤方案中,改变导堤间距对外航道泥沙回淤量及灌河纳潮量影响均不大。综合考虑整治效果及经济因素,建议西导堤高程最好控制在低潮位以上0.2m范围内,这样双导堤方案就不会减少灌河的纳潮。就堤距而言,建议与口门宽度相当即可。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18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0-12
  1.2 研究现状概述  12-16
    1.2.1 灌河口考察及研究史  12-13
    1.2.2 拦门沙整治措施研究  13-14
    1.2.3 拦门沙整治研究手段  14-16
  1.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6-17
  1.4 本文研究内容  17-18
    1.4.1 研究内容  17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7-18
第二章 灌河口自然条件概述  18-27
  2.1 河口水文  18-20
    2.1.1 径流  18
    2.1.2 潮汐  18-19
    2.1.3 波浪  19-20
    2.1.4 盐度  20
  2.2 河口泥沙  20-24
    2.2.1 悬沙  20-22
    2.2.2 底沙  22
    2.2.3 泥沙水力特性  22
    2.2.4 泥沙运动趋势  22-24
  2.3 河口演变  24-25
    2.3.1 口外沙嘴演变  24
    2.3.2 口外水道演变  24-25
    2.3.3 口外岸滩演变  25
  2.4 本章小节  25-27
第三章 灌河口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27-36
  3.1 基本方程及求解方法  27-31
    3.1.1 基本方程  27-28
    3.1.2 泥沙关键问题的处理  28-30
    3.1.3 定解条件  30
    3.1.4 求解方法  30-31
  3.2 数学模型建立  31-33
    3.2.1 计算范围及网格尺寸  31-32
    3.2.2 外海边界  32
    3.2.3 计算参数  32
    3.2.4 计算潮型  32-33
  3.3 数学模型的潮流验证  33
  3.4 泥沙场合理性分析  33-35
    3.4.1 年均含沙量场  33-34
    3.4.2 合理性分析  34-35
  3.5 本章小结  35-36
第四章 整治方案拟定及其对灌河口潮流场、泥沙场的影响  36-47
  4.1 整治方案拟定  36-38
    4.1.1 整治思路  36
    4.1.2 航槽走向拟定  36-37
    4.1.3 导堤平面布置  37-38
  4.2 整治工程对灌河口潮流场的影响  38-43
    4.2.1 整治工程前后潮流场计算  38-40
    4.2.2 整治工程前后口外水流条件的变化  40-43
  4.3 整治工程对灌河口泥沙场的影响  43-46
    4.3.1 整治工程前年均含沙量场  43-44
    4.3.2 单纯疏浚年均含沙量场  44-45
    4.3.3 东导堤方案年均含沙量场  45
    4.3.4 双导堤方案年均含沙量场  45-46
  4.4 本章小节  46-47
第五章 导堤工程的整治效果研究  47-57
  5.1 导堤工程对外航道泥沙回淤的影响  47-53
    5.1.1 航道回淤计算方法  47-48
    5.1.2 主要参数的选取  48-49
    5.1.3 航道回淤相关因素的研究  49-52
    5.1.4 外航道泥沙回淤量计算成果  52-53
  5.2 导堤工程对灌河纳潮的影响  53-54
  5.3 导堤工程对新沂河泄洪的影响  54-56
  5.4 本章小节  56-57
第六章 东导堤方案整治效果的敏感性分析  57-68
  6.1 导堤高度(高程)对整治效果的敏感性分析  57-62
    6.1.1 方案描述  57-58
    6.1.2 对外航道泥沙回淤影响的敏感性  58-61
    6.1.3 对灌河纳潮影响的敏感性  61-62
  6.2 导堤长度对整治效果的敏感性分析  62-67
    6.2.1 方案描述  62-63
    6.2.2 对外航道泥沙回淤影响的敏感性  63-66
    6.2.3 对灌河纳潮影响的敏感性  66-67
  6.3 本章小节  67-68
第七章 双导堤方案整治效果的敏感性分析  68-78
  7.1 导堤高度对整治效果的敏感性分析  68-73
    7.1.1 方案描述  68-69
    7.1.2 对外航道泥沙回淤影响的敏感性  69-72
    7.1.3 对灌河纳潮影响的敏感性  72-73
  7.2 导堤间距对整治效果的敏感性分析  73-76
    7.2.1 方案描述  73
    7.2.2 对外航道泥沙回淤影响的敏感性  73-76
    7.2.3 对灌河纳潮影响的敏感性  76
  7.3 本章小节  76-78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78-80
  8.1 主要结论  78-79
  8.2 主要创新点  79
  8.3 未来展望  79-80
参考文献  80-84
致谢  84-86
附图  86-105

相似论文

  1. 复合添加剂对SNCR脱硝过程的影响,X701
  2. 壳聚糖基温敏性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943
  3. 马铃薯甲虫对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及其机理,S435.32
  4. 几种新型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毒力及两类靶标的分子克隆,S435.32
  5. 荧光原位杂交(FISH)与尿脱落细胞技术对尿路上皮肿瘤诊断及复发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附43例报告),R737.1
  6. 牛血清蛋白和鱼精蛋白从NOCC/海藻酸盐水凝胶中的释放:两种不同等电点的生物分子的对照试验,R943
  7. 靶向Bcl-xl的RNAi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影响的实验研究,R735.9
  8. 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pH敏感型脂质体的研究,R943
  9. 基于富勒烯的纳米复合聚合物的研究,TB383.1
  10. 聚丙烯酰胺类功能性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B383.1
  11. 左卡尼汀心肌保护作用与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关系,R965
  12. 双敏感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纳米凝胶的研究,TB383.1
  13. 燃料二甲醚生命周期评价及其敏感性分析,TQ517
  14. 城市交通规划战略测试及关键模型研究,TU984.191
  15. 芜申线高淳段航道整治工程经济性研究,U617
  16. STEAP4基因在人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R723.14
  17. 缝隙连接蛋白43在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中的相关研究,R654.2
  18. 水泥稳定碎石的动态本构模型及其在侵爆数值模拟中的运用,O347.3
  19. pH敏感性聚(2-(丙烯酰氧基)丙酸)水凝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O648.17
  20. K_ATP通道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所致痛觉超敏中的作用,R614
  21. 仿生矿化海藻酸钙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智能性药物释放,TB39

中图分类: > 交通运输 > 水路运输 > 航道工程 > 整治工程 > 航道淤积整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