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先秦儒家礼育与现代德育研究

作 者: 彭菊玲
导 师: 雷绍锋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礼育 德育 现实意义
分类号: G41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43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自古就被视为礼仪文明之邦,礼乐文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区别于异域文化的根本标志,礼治模式是华夏传统对人类文明贡献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存发展之道。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浸润于文化系统的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结构,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特征。 在先秦儒家礼学思想中,他们都认识到了礼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礼是国家的治国原则和纲领,“国无礼则不正”,“国无礼则不宁”,因此必须治国以礼,与此同时,他们也看到了礼在个体道德领域的重要作用,“人无礼则不生”,“人无礼而不立”,礼不但规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成为个体言行的准则和规范。依据礼是否是人生而有之,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他们都认为本性须修——以礼修身成为儒家的传统,这种以礼修身的过程也是礼育的过程。 儒家礼育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礼制、礼仪、礼义为主要内容,是关于礼的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层面、全方位的一种思想教育体系。它在内容上涵盖了德育,较德育宽泛。儒家礼育对我国传统礼文化的形成和礼义之邦地位的确立,起了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儒家礼育思想,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入手,以孔、孟、荀三人为代表,分析了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发展与流变,从中提炼出儒家礼育的特质与内容,并将其与德育进行了比较和结合性的探讨与研究,力图以先秦儒家礼育为借鉴,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建立起一种以“礼”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7
第1章 绪论  7-10
  1.1 问题的提出  7-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8
  1.3 研究的目的  8-9
  1.4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9
  1.5 创新点  9-10
第2章 先秦儒家礼学的发展与流变  10-23
  2.1 历史背景简介  10
  2.2 孔子的礼学思想  10-15
    2.2.1 礼是治国安民的基本制度  11-12
    2.2.2 礼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基准  12-13
    2.2.3 礼由仁出,仁由礼成  13-15
  2.3 孟子的礼学思想  15-17
    2.3.1 礼是人禽分际  15-16
    2.3.2 礼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特征  16-17
  2.4 荀子的礼学思想  17-23
    2.4.1 礼是维系社会秩序、治理国家的准则  18-19
    2.4.2 礼是个人修身立世的根本  19-20
    2.4.3 礼是人之为人的外在特征  20-23
第3章 先秦儒家礼育与德育  23-33
  3.1 礼与德的关系  23-26
    3.1.1 礼的涵义  23-24
    3.1.2 德的涵义  24-25
    3.1.3 礼与德的关系  25-26
  3.2 儒家的礼育思想  26-33
    3.2.1 儒家礼育思想的涵义  26-27
    3.2.2 儒家礼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7
    3.2.3 儒家礼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27-30
    3.2.4 儒家礼育与德育之比较  30-33
第4章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33-44
  4.1 批判的继承先秦儒家礼育思想  33-34
  4.2 儒家礼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34-37
    4.2.1 建立新型的礼育体系适合我国国情  35
    4.2.2 建立新型的礼育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35-36
    4.2.3 建立新型的礼育体系能够维护进社会的稳定和有序  36-37
  4.3 建立以“以礼育人”为主要实现途径的德育培养方式  37-44
    4.3.1 识礼明礼—认识规条  37-40
    4.3.2 明礼行礼—践行规条  40-44
结束语  44-45
参考文献  45-47
致谢  47

相似论文

  1. 白族文化对学生德育的影响,G410
  2.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3. 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G641
  4.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5.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6. 幼儿文学的德育功能探析,G611
  7.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G641
  8. 常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当代启示,D648
  9. 职业高中“三化”德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711
  10. 农村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践研究,G633.41
  11. 论动画片对青少年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影响,J954
  12. 高职院校历史课的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G711
  13. 先秦儒家文学传播思想研究,G206
  14. 德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G633.8
  15. 青少年亚文化对中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31
  16.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变迁研究:1978-2008,G621
  17. 论中国当代DV影像的多元化表达及其现实意义,J905
  18. 中外文学“边缘人”形象比较研究,I106
  19. 马克思法制思想研究,D909.1
  20.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A811
  21. 保定老调的发展脉络探究,J82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德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