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三种胡枝子组织培养的研究

作 者: 陈佳
导 师: 陈晓阳
学 校: 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林木遗传育种
关键词: 胡枝子 组织培养
分类号: S79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7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胡枝子(Lespedeza)属于豆科植物,是一种多年生落叶灌木。胡枝子适应性、抗逆性强,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还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目前胡枝子的研究现状大多集中在常规育种,对于其遗传改良工程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论文主要是研究二色胡枝子、短梗胡枝子和截叶胡枝子三种胡枝子的组织培养,从而为胡枝子遗传改良工作奠定基础。 试验以胡枝子种子作为外植体,分别采用升汞和次氯酸钠灭菌,不同种和种源之间的污染率和发芽率存在差异。两种不同种源的二色胡枝子子叶节段的最佳分化培养基有所不同,但6-BA浓度大约在0.2~0.5mg/L,生长素浓度差异较大,而各水平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短梗胡枝子的6-BA浓度的最佳浓度在0.5mg/L~1.0mg/L,且与0.2mg/L达到显著差异,NAA和2,4-D的最佳浓度均为0.01mg/L,浓度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截叶胡枝子的6-BA最佳浓度在1.0~2.0mg/L之间,且与8.0mg/L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NAA最佳浓度为0.01mg/L,与0.5mg/L差异显著,2,4-D为0,浓度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取子叶节分化的茎段做继代培养,去顶茎段与带顶茎段之间有所差异,平山地区的二色胡枝子去顶茎段继代培养最佳浓度为6-BA浓度为1.0mg/L,带顶茎段则为2.0mg/L,NAA浓度均为0.01mg/L;美国乔治亚二色胡枝子去顶茎段无需NAA,带顶茎段则为0.01mg/L,6-BA浓度均以1.0mg/L为宜;短梗胡枝子带顶茎段最佳6-BA浓度为1.0mg/L,2,4-D为0.05mg/L;截叶胡枝子去顶茎段最佳6-BA最佳浓度为2.0mg/L,带顶茎段则为5.0mg/L,生长素浓度间差异较大。将继代得到的茎段进行壮苗培养,美国二色胡枝子6-BA浓度为0.1mg/L,NAA或2,4-D为0.01mg/L;短梗胡枝子6-BA浓度为0.2mg/L,2,4-D浓度为0.02mg/L。胡枝子生根培养的激素以选用IBA为佳,二色胡枝子IBA最适浓度为0.1mg/L-1.5mg/L,短梗胡枝子为0.5mg/L,而截叶胡枝子为0.5~1.0mg/L。 胡枝子诱导愈伤产生相对容易,胚轴、胚根、子叶片、叶片等器官诱导愈伤,以胚轴诱导愈伤较容易,且愈伤量较多,在诱导愈伤的同时有些器官能同时诱导出根,但没有分化芽现象,将愈伤转入分化芽培养基中培养也未见分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三种胡枝子组织培养过程中,截叶胡枝子生长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褐化和黄化现象。当MS大量元素减半,降低6-BA浓度,减少琼脂浓度均能显著降低褐化率,缩短生长周期也能减弱褐化,如添加褐化抑制剂,以添加活性炭最佳,当浓度为1.0g/L不仅有效降低褐化率,而且更有利于茎段苗的生长。当MS大量元素中MgSO4.7H2O为300mg/L,NH4NO3为1600mg/L,以及铁盐浓度为3倍时,能极显著的降低黄化率,而Ca2+的浓度、糖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光的种类,这些处理对黄化现象无显著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1 引言  9-22
  1.1 组织培养技术在林木繁育中的作用  9-11
    1.1.1 快速繁殖大量种苗  9-10
      1.1.1.1 器官发生方式  9
      1.1.1.2 丛生芽增殖方式  9
      1.1.1.3 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  9-10
    1.1.2 林木品种改良及良种繁育  10-11
      1.1.2.1 通过单倍体育种方法能获得纯系的新品种  10
      1.1.2.2 胚珠离体培养  10
      1.1.2.3 林木体细胞杂交研究  10
      1.1.2.4 林木的遗传转化的研究  10-11
      1.1.2.5 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11
    1.1.3 种质资源的保存  11
    1.1.4 次生代谢物的生产  11
  1.2 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几个局限性问题的研究进展  11-16
    1.2.1 褐化机理的研究  12-15
      1.2.1.1 褐化的界定及褐化现象研究的意义  12
      1.2.1.2 褐化发生机理  12
      1.2.1.3 褐化的相关影响因素  12-14
      1.2.1.4 降低褐化程度的方法  14-15
    1.2.2 黄化机理的研究  15-16
  1.3 豆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及技术要点  16-20
    1.3.1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途径  16-18
    1.3.2 器官组织发生途径  18-20
      1.3.2.1 基因型和外植体种类  18-19
      1.3.2.2 培养基成分  19
      1.3.2.3 温度和光照  19-20
  1.4 胡枝子种质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20-22
    1.4.1 胡枝子概况  20-21
      1.4.1.1 生物学特征  20
      1.4.1.2 开发利用价值  20-21
    1.4.2 胡枝子研究现状及组织培养的意义  21-22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2-30
  2.1 试验材料  22
  2.2 本试验所用的药品及试剂  22
  2.3 试验方法  22-29
    2.3.1 二色胡枝子组织培养  22-24
      2.3.1.1 无菌体系的建立  22
      2.3.1.2 带子叶去顶茎段芽的诱导(初代培养)  22-23
      2.3.1.3 茎段芽的增殖培养(继代培养)  23-24
      2.3.1.4 壮苗培养  24
      2.3.1.5 茎段的生根培养  24
    2.3.2 短梗胡枝子组织培养  24-25
      2.3.2.1 无菌体系的建立  24
      2.3.2.2 带子叶去顶茎段芽的诱导(初代培养)  24-25
      2.3.2.3 茎段芽的增殖培养(继代培养)  25
      2.3.2.4 茎段的壮苗培养  25
      2.3.2.5 茎段的生根培养  25
    2.3.3 截叶胡枝子组织培养  25-27
      2.3.3.1 无菌体系的建立  25
      2.3.3.2 带子叶去顶茎段芽的诱导(初代培养)  25-26
      2.3.3.3 茎段芽的增殖培养(继代培养)  26-27
      2.3.3.4 茎段的生根培养  27
    2.3.4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27-28
      2.3.4.1 平山二色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27
      2.3.4.2 美国二色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27
      2.3.4.3 海城短梗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27-28
      2.3.4.4 美国截叶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28
    2.3.5 降低褐化率的试验  28
    2.3.6 降低黄化率的试验  28-29
  2.4 培养条件  29-30
3 结果与分析  30-54
  3.1 二色胡枝子组织培养  30-36
    3.1.1 无菌体系建立  30
    3.1.2 初代培养  30-31
    3.1.3 继代培养  31-34
      3.1.3.1 平山二色继代培养  31-32
      3.1.3.2 美国二色继代培养  32-34
    3.1.4 壮苗培养  34
    3.1.5 生根培养  34-36
      3.1.5.1 平山二色生根培养  34-35
      3.1.5.2 美国二色生根培养  35-36
  3.2 短梗胡枝子组织培养  36-39
    3.2.1 无菌体系建立  36
    3.2.2 初代培养  36-37
    3.2.3 继代培养  37-38
    3.2.4 壮苗培养  38-39
    3.2.5 生根培养  39
  3.3 截叶胡枝子组织培养  39-45
    3.3.1 无菌体系建立  39
    3.3.2 初代培养  39-42
    3.3.3 继代培养  42-44
      3.3.3.1 去顶茎段继代培养  42-43
      3.3.3.2 带顶茎段继代培养  43-44
    3.3.4 生根培养  44-45
  3.4 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  45-47
    3.4.1 平山二色胡枝子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  45-46
    3.4.2 美国二色胡枝子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  46
    3.4.3 海城短梗胡枝子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  46-47
    3.4.4 美国截叶胡枝子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  47
  3.5 降低褐化率的试验  47-50
    3.5.1 大量元素、6-BA、糖和琼脂对褐化的影响  47-49
    3.5.2 添加抗氧化剂对褐化现象的抑制作用  49-50
  3.6 降低黄化率试验  50-54
    3.6.1 Mg~(2+)浓度对分化系数及黄化的影响  50-51
    3.6.2 N浓度对分化系数及黄化的影响  51-52
    3.6.3 铁盐浓度对分化系数及黄化的影响  52-53
    3.6.4 Ca~(2+),糖及光对分化系数及黄化的影响  53-54
4 结论  54-55
5 讨论  55-57
参考文献  57-62
导师简介  62-64
个人简介  64-65
致谢  65-66
图版  66-68

相似论文

  1. 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S682.14
  2. 能源植物绿玉树快速繁殖研究,Q949.93
  3. 蝴蝶兰新品种‘恒巨双龙’花梗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S682.31
  4. 高效节能组培系统的研发及在园林植物组培中的应用,S688
  5. 光环境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Q945
  6. 早春短命植物绵果荠植株再生体系建立,S567.239
  7. 篦子三尖杉的组织培养及生物碱检测,S791
  8. 两种观赏竹的组织培养研究,S795
  9. 篦子三尖杉繁殖技术研究,S791
  10. 马尾松幼胚培养及幼茎愈伤组织诱导研究,S791.248
  11. 南丰蜜橘离体再生及生理生化特征研究,S666
  12. 孜然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S636.9
  13. 两种观赏蕨类植物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S682.35
  14. 丹红杨和巨尾桉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S567.239
  15. 笋用竹的组织培养研究,S795
  16. 石台景天园艺功能评价及产业化模式初探,S682.33
  17. 郁金香ACC氧化酶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与转化的初步研究,S682.263
  18. 扇叶铁线蕨孢子离体培养及其快繁体系的建立,S682.35
  19. 百合试管鳞茎形成及膨大的研究,S682.29
  20. 油松成熟胚子叶—胚轴和下胚轴的不定芽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S791.254
  21. 铝胁迫下八仙花组培苗的生理特性研究,S685.9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阔叶灌木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