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玛多—甘德断裂活动性研究

作 者: 熊仁伟
导 师: 任金卫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Maduo-Gande Fault Active Tectonics Active Rate Bayan Har Block Qinghai-Tibet Plateau
分类号: P54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长期的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的表层部分(地壳和上地幔)是不断运动的。这些运动的历史就是地球构造格局形成和演化的历史。一直以来,对各种构造活动的研究被列为地质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并取得了诸多成果。目前,大多数学者将晚更新世(10万~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以后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活动的各种构造称为活动构造,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由于活动构造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活动构造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地学界和工程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它不仅为研究现代地壳运动及地球动力学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更在现代城市规划、地震预测与灾害预防、工程稳定性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活动构造分布广泛,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构造样式和形态。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活动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区性(邓起东,1996,2002)。其中,青藏高原地区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各种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它的内部和周围分布着大量的活动断裂,这些活动断裂控制着青藏高原地区的强震活动。据统计,青藏高原内部发生过8.0级以上地震10次,7.0~7.9级地震78次,6.0~6.9级地震250余次,无论震级大小还是地震数量都远远超过我国的其他地区。此外,青藏高原内部的活动构造对其周边地区的地震孕育和发生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成因就与青藏高原内部巴颜喀拉块体的SE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巴颜喀拉块体是青藏高原中东部的长条状活动地块,它的南、北边界分别被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系和东昆仑断裂系所围控,东部边界由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和近南北向岷江断裂组成。这些边界断裂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7.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例如,近十年来分别在南、北、东边界带发生了多次MS7.0级以上强震(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2001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等)。前人对巴颜喀拉块体周边的主控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以及包括龙门山断裂和岷江断裂在内的大多数活动断裂的活动性以及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快速隆升过程做过比较详细研究和讨论。除了块体边界的活动断裂以外,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也存在着一些活动断裂,然而它们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例如块体东部新发现的龙日坝断裂、东昆仑断裂系东延的塔藏断裂、块体中部的昆仑山口西—达日断裂以及本文研究的玛多—甘德断裂。这些断裂所在的周边区域历史上都发生过较强的地震,其中震级最大的是1947年达日附近的MS7.8级地震。结合现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貌学等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这些块体内部的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可能有过强烈的活动并至今活跃,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并逐步开展定量的研究工作。本文选择玛多—甘德断裂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以活动断裂的定量研究为核心,综合运用遥感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地貌学、数学物理学等方法,结合探槽开挖和地质测年,开展对断裂活动性的综合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运用遥感地质学的方法对断裂整体进行初步研究。利用RSI ENVI 4.3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以及Global Mapper v8.03专业绘图软件,对研究区内TM、ETM+、SRTM等卫星遥感数据和图像进行了处理和综合解译,并结合1:10万地形图和1:6万航片等测绘资料,初步分析了研究区断裂构造的几何展布特征和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对断裂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玛多—甘德断裂全长约650km,整体走向NW-NWW,在甘德境内由三条近似平行的断裂组成。2.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工作,在玛多—甘德断裂的甘德段新发现了地震地表破裂带,通过野外连续追踪,获得了地表破裂带的展布特征和位移分布特征。野外考察获得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50km,最新一次活动的最大左旋水平位移7.6m,最大垂直位移4m左右。沿破裂带发现了大量的地震活动遗迹。断裂活动形成一系列呈线状排列的垭口地貌,各类断错现象也十分丰富,沿断裂带发育有整齐的断层三角面、山脊(梁)扭错、冲沟水系位错、断层陡坎、断层泉、地震鼓包、断层槽地、断头(尾)沟、断塞塘等地貌现象。通过对各类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认为,玛多—甘德断裂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性质,并兼有逆冲运动特征。3.运用TOPCON Hiper Ga/Gb型差分GPS对断裂带上的各种微地貌现象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获得了大量的GPS数据。并通过室内GPS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最终得出了近百个点的位移量数据。主要包括冲沟的水平错动量和断层陡坎的垂直位移量及其形态特征。沿断裂带各类冲沟普遍被错动,水平位移量从最小的2m左右到最大的850m左右;新老洪积扇上保留的断层陡坎高度最小的1m左右,最大的可达10m左右。4.通过野外调查及探槽的开挖获取了断层的产状等基本要素。通过断层剖面的观察和绘制,对断层的运动性质有了直观的了解。在开挖的探槽剖面及其他地质体内取得了20余个光释光(OSL)测年样品。测年结果显示断层活动年代分布从晚更新世中期(Q23)至全新世(Q4),与野外的初步判断比较相符。5.结合室内和野外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常规的断错地貌方法和建立的理论模型,最终从不同时间尺度给出了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的活动速率。(1)水平活动速率①利用F2-2段目日哇麻西岸山前全新世洪积扇上冲沟位错及地貌面年龄求得全新世(Q4)以来断层水平活动速率约为3.38±0.08mm/a。②利用F2-1段索合洛盆地西侧山前老洪积扇上冲沟位错结合地貌年龄求得晚更新世末期(Q33)以来断层水平活动速率为8.39±0.09mm/a。利用F2-2、F3段目日哇麻至安北东吾六条大冲沟同步累计位错量和冲沟形成时代求得断裂晚更新世中期(Q23)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约为8.13±0.15mm/a~8.41±0.06mm/a。借助冲沟溯源侵蚀原理建立起的断裂活动与冲沟位错关系模型最终求得晚更新世中期(Q23)以来断层水平活动速率约为7.2mm/a。③利用F1段断裂两盘基岩的滑动总量与地层年代求得甘德段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速率约为3.48mm/a~5.23mm/a。利用走滑断裂带中断裂错距(D)与破裂带宽度(t)的理论与统计关系,得到的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速率为4mm/a~6mm/a。取二者均值,求得第四纪以来断裂平均水平滑动速率约为4.68mm/a。(2)垂直活动速率①对F2-1段目日休麻和安母长亚生两处冲沟阶地高度及其形成时代的测定,估算出全新世中期(Q24)和早期(Q14)以来区域性垂直平均运动速率分别约为0.39±0.1mm/a和0.37±0.05mm/a。②利用差分GPS对F2、F3断裂带内不同地貌面上保留的断层陡坎的测量,利用断层陡坎演化的扩散方程求得晚更新世末期(Q33)以来断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3mm/a,全新世(Q4)以来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78mm/a。③利用DEM数据分析跨越断层的多条地形剖面,得出断裂F2两盘的累计垂直位移量并结合地层年代,可求得玛多—甘德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差异运动速率约为0.15mm/a~0.23mm/a。考虑到盆地的沉积,其速率可能更大。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5
第一章 绪论  15-29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5-19
    1.1.1 选题背景  15-17
    1.1.2 研究意义  17-19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9-24
    1.2.1 活动构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0
    1.2.2 我国的活动构造研究  20-22
    1.2.3 活动块体的划分与巴颜喀拉块体的活动  22-24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4-29
    1.3.1 研究内容  24-26
    1.3.2 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量  26-29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9-37
  2.1 区域大地构造归属  29-30
  2.2 区域地貌单元划分  30-31
  2.3 区域地层  31-37
    2.3.1 区域地层划分  31
    2.3.2 第四系  31-37
第三章 遥感地质解译  37-57
  3.1 活动断裂的遥感解译  37-41
    3.1.1 遥感资料及处理方法  37-39
    3.1.2 活动构造的遥感解译  39-41
  3.2 区域地形地貌的遥感影像特征  41-44
    3.2.1 区域地形特征  41-42
    3.2.2 研究区地貌遥感解译  42-44
  3.3 研究区断裂构造解译  44-50
    3.3.1 研究区遥感图像可解译性分析  45-47
    3.3.2 遥感图像的处理与区域断裂解译  47-50
  3.4 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遥感解译  50-54
    3.4.1 索合洛段  51-52
    3.4.2 目日哇麻—索合勤段  52-54
  3.5 本章小结  54-57
第四章 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57-87
  4.1 区域断裂简介  57
  4.2 甘德段几何展布  57-60
  4.3 甘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60-74
    4.3.1 索合洛段(F2-1)活动特征  60-64
    4.3.2 目日哇麻—索合勤(F2-2)段活动特征  64-74
  4.4 差分GPS 实测位移及时代判定  74-84
    4.4.1 断错标志及位移测量  74-76
    4.4.2 断裂位移时代的确定  76-84
  4.5 甘德段位移分布特征  84-85
    4.5.1 水平位移  84-85
    4.5.2 垂直位移  85
  4.6 本章小结  85-87
第五章 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活动速率  87-97
  5.1 构造地貌的分级及时代划分  87-89
    5.1.1 冲洪积扇的分布及时代  87-88
    5.1.2 水系分级及形成时代  88-89
  5.2 甘德段活动速率  89-96
    5.2.1 水平滑动速率估计  89-93
    5.2.2 垂直运动速率估计  93-96
  5.3 小结  96-97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97-101
参考文献  101-111
致谢  111-113
作者简介  113

相似论文

  1. 北天山乌鲁木齐转换区构造系晚第四纪活动性,P618.13
  2. 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叠加变形研究,P542
  3.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机制,P542
  4. 车镇凹陷新生代成盆—成藏构造过程及华北克拉通破坏,P542
  5. 济阳坳陷孔店组转型期构造演化对原型盆地的控制影响研究,P542.3
  6. 弥渡、巍山盆地中更新世地质特征及其演化,P542
  7. 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P542
  8.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断裂分布的分形分析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P542.3
  9. 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P542.1
  10. 豫西毛堂群SHRIMP定年、大地构造属性及其对扬子地块裂解的约束,P542
  11. 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P542
  12.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柯坪推覆构造系的构造变形研究,P542
  13. 东天山晚古生代构造环境及其成矿特征,P542
  14. 燕山北部尚义—赤城断裂带糜棱岩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P542
  15. 南华北盆地晚三叠世沉积特征与构造环境分析,P542
  16.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青格里底斜坡中生代构造特征研究,P542
  17. 西秦岭构造带现今地壳运动与变形,P542
  18. 中国东部部分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成因,P542.5
  19. 郯庐断裂带中段周边挤压应力场演变过程,P542.2
  20. 滁河断裂特征研究及其意义,P54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构造运动 > 线系构造、断裂运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