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研究

作 者: 张立含
导 师: 付广
学 校: 东北石油大学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三肇凹陷 青一段源岩 源内和源外 扶杨油层 成藏机制 主控因素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范围是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及其周边地区,重点研究该区扶杨油层油运移机制及过程、油成藏时期及模式、油成藏主控因素,进而对油成藏有利区进行预测。通过对三肇凹陷、尚家地区、宋站南地区及长10区块扶杨油层原油物理性质进行统计,原油族组成特征分析,全烃色谱分析,并结合Pr/nC17与深度关系,Ph/nC18与深度关系,Pr/Ph与深度关系,Pr/nC17与Ph/nC18关系对比,对上述研究区内扶杨油层原油进行对比得到几个地区扶杨油层原油具有同源的特征,主要来自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通过对源岩发育及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得到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可以为扶杨油层提供较充足的油源。通过对研究区内断裂发育特征及活动期次研究,并结合断裂与青一段源岩及扶杨油层油藏之间关系对扶杨油层油源断裂进行了拆分,得到扶杨油层的油源断裂主要是坳陷期断裂(Ⅱ型)和断陷期形成坳陷期继续活动的断裂(Ⅰ—Ⅱ型)。在研究区扶杨油层断裂和砂体输导通道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对源内和源外扶杨油层油运移机制进行研究,得到源内油运移机制有2种:一种是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在古超压作用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短距离侧向运移而聚集成藏;另一种是断裂将青一段源岩错断,使青一段源岩与扶杨油层接触,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便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源外油运移机制为先是超压作用下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或是由于青一段源岩与扶杨油层侧接而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然后沿砂体配合断裂由三肇凹陷向源外的构造高部位侧向运移,如尚家地区和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或是沿断裂配合砂体向源外构造高部位侧向运移,如长10区块。在对三肇凹陷源内和源外扶杨油层运移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对源内和源外扶杨油层油成藏主控因素进行总结,得到源内油成藏主要受青一段油向下“倒灌”运移范围;断裂密集带及断裂与砂体配合而形成的地垒构造的控制;源外油成藏主要受距离油源岩区的距离,油运移路径及圈闭内砂体发育的控制。源内油成藏模式一种是扶杨油层断层圈闭直接位于青一段源岩之下,由T2源断裂直接连接。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直接“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断层圈闭中,不须经过砂体长距离侧向运移便可以聚集成藏;另一种模式是青一段源岩和扶杨油层之间由于存在着大量的T2断裂,这些断裂将青一段源岩错断,使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侧接,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的作用下可直接向与其对接的扶杨油层中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的油便在其内聚集成藏。源外油成藏模式主要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古超压作用下“倒灌”运移或是侧接而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沟通的砂体或者被砂体沟通的断裂密集带侧向运移至源外的构造高部位圈闭中聚集成藏。最后在综合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三肇凹陷、尚家地区、宋南地区及长10区块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有利目标区进行了预测,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有47个评价目标区。尚家地区优选Ⅰ类有利勘探目标区有3个,Ⅱ类有利区有5个;宋站南地区优选Ⅰ类有利勘探目标4个,Ⅱ类有利勘探目标共6个,Ⅲ类有利勘探目标3个;长10区块扶余油层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区8个。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创新点摘要  8-11
绪论  11-22
  0.1 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11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0
    0.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7
    0.2.2 三肇源区内外油成藏研究现状  17-20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20-21
    0.3.1 主要研究内容  20
    0.3.2 研究思路  20-21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1-22
第一章 区域油地质特征  22-31
  1.1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2-24
  1.2 断裂发育特征  24-25
  1.3 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25-31
第二章 油来源及源岩评价  31-54
  2.1 油来源分析  31-46
    2.1.1 油油对比  31-38
    2.1.2 油源对比  38-46
  2.2 烃源岩评价  46-54
    2.2.1 源岩发育及分布特征  46-48
    2.2.2 源岩地球化学评价  48-54
第三章 油运移输导通道及机制  54-86
  3.1 油运移输导通道  54-73
    3.1.1 断裂  54-65
    3.1.2 砂体  65-73
  3.2 油运移机制  73-86
    3.2.1 源内油运移机制及特征  73-80
    3.2.2 源外油运移机制及特征  80-86
第四章 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86-104
  4.1 油成藏主控因素  86-101
    4.1.1 源内油成藏主控因素  86-91
    4.1.2 源外油成藏主控因素  91-101
  4.2 油成藏模式  101-104
    4.2.1 源内油成藏模式  101
    4.2.2 源外油成藏模式  101-104
第五章 有利区预测  104-116
  5.1 三肇凹陷源内有利区预测  104-110
  5.2 三肇凹陷源外有利区预测  110-116
    5.2.1 尚家地区有利区预测  110-112
    5.2.2 宋站南地区有利区预测  112-114
    5.2.3 长10区块有利目标预测  114-116
结论  116-117
参考文献  117-124
获奖项目及发表文章目录  124-125
致谢  125-126
详细摘要  126-147

相似论文

  1. 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2. 塔南凹陷南屯组一段油气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3. 煤系地层游离气成藏机制与模式研究,P618.13
  4. 山东省第三纪盐类矿产沉积主控因素的研究,P619.211
  5. 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含油性定量评价及预测,P618.13
  6.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P618.13
  7.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研究,P618.13
  8. 齐家—古龙地区向斜成藏机制研究,P618.13
  9. 南贝尔凹陷南屯组一段油气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10. 海拉尔盆地乌东斜坡带南一段油水分布规律研究,P618.13
  11. 榆树林油田东16加密井网区块低渗透油层沉积微相及流动单元研究,P618.13
  12.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多边断层成因机制及控藏机理研究,P618.13
  13. 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地区煤储层特征研究,P618.11
  14.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P618.13
  15. 川西前陆盆地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砂体展布特征其主控因素,P512.2
  16. 塔南凹陷储层特征及评价研究,P618.13
  17. 扶杨油层压裂液滤失量及返排率计算,TE357
  18.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水淹层定性识别解释系统研究,TE311
  19. 东营凹陷中深层压力系统特征与演化研究,P618.13
  20.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藏成藏机制及含油性评价,P618.13
  21.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