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江河口区物质输移动力机制研究

作 者: 孟凡宇
导 师: 王宏;雷坤
学 校: 沈阳理工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长江口 杭州湾 物质通量 机制分解 垂线平均流速 悬沙含量 盐分 温度 DO PH COD 氨氮 活性磷酸盐
分类号: TV14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河口是陆地淡水与海洋咸水的混合区域,由于两大水体性质差异较大,包括泥沙等物质在此过渡区域内容易发生质的突变,无论是从纵向上或是横向上,情况都极为复杂。河口区又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多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带,也是各圈层之间直接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频繁和集中的区域。河流径流所携带的泥沙对全球生命物质的循环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水体中泥沙所携带的各种营养元素、有机物质及污染物质对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将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人们对河口海岸开发的日益深入,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海岸带在全球物质循环和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流域水文和河口的水动力、生态系统对海洋水体和沉积物、大气、陆地间的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河流搬运泥沙至河口沉积和沿岸输运,影响海岸带的地貌演变。因而,对河口物质输移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据统计,世界上约有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2/3的大中城市160万人以上座落在沿海,约有90%的鱼获量来自面积和体积分别仅占全球海洋的8%和0.5%的近海。由于人类活动(施肥、建坝、引水、土地利用、城市化、工业生产、排污等)的影响,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海岸带(河口至陆架坡折带)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江河入海物质变化规律失调,海洋生物资源受到威胁乃至破坏,这已成为有关全球变化的突出问题之一。为此,国际设置了“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Land-Ocean-Interac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1993-2012)研究计划。LOICZ所聚焦的研究区域(即它所定义的海岸带,海平面以上和以下200m之间的区域)是陆地、海洋与大气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区域。其总体目标是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确定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理、地球系统各分量的变化如何影响海岸带并改变其在全球循环中的角色,评估海岸带的未来变化如何影响人类对它的利用,以及海岸带可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本文在参考有关文献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有关泥沙输运等方面进行计算分析。根据测区内12个准同步监测站位连续两个潮次的流速、悬沙含量COD氨氮活性磷酸盐以及水深等有关时序测量资料,采用机制分解法对各个站位的数据先进行分解,然后计算出该站点悬沙含量与各种污染物的净输运率及方向,分析不同的区域水沙输运的不同特性。对各站潮流的分布、潮平均流速分布及其余流特征做了细致的分析。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2
第1章 绪论  12-16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5
  1.3 本文研究内容  15-16
第2章 研究区域、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6-22
  2.1 研究区概况  16-19
    2.1.1 长江来水来沙特征  17-18
    2.1.2 河口水文特征  18
    2.1.3 河口动力特征  18-19
  2.2 资料来源  19-20
  2.3 研究方法  20-22
    2.3.1 垂线平均流速和垂线平均浓度  20
    2.3.2 余流的计算方法  20-22
第3章 长江口洪季潮周期水环境特征  22-42
  3.1 温度和盐度分布特征  22-27
    3.1.1 潮周期变化特征  22-25
    3.1.2 垂向分布  25-27
  3.2 DO 和PH 分布特征  27-33
    3.2.1 潮周期变化特征  27-30
    3.2.2 垂向分布  30-33
  3.3 潮流和潮余流特征  33-38
    3.3.1 流速的潮周期分布  33-35
    3.3.2 潮余流分布  35-38
  3.4 悬沙分布特征  38-42
    3.4.1 悬沙的潮周期分布  38-39
    3.4.2 悬沙垂向分布特征  39-42
第4章 物质输移通量及机制研究  42-60
  4.1 河口物质输移机制理论  42-44
    4.1.1 垂向平均物质通量理论  42-43
    4.1.2 瞬时物质通量理论  43-44
  4.2 水流和悬沙输移通量及机制分析  44-52
    4.2.1 水流输移机制  44-46
    4.2.2 悬沙输移机制  46-51
    4.2.3 不同区域水沙输移机制的差异性分析  51-52
  4.3 盐分输移通量及机制分析  52-54
    4.3.1 盐分输移机制  52-53
    4.3.2 不同区域盐分输移机制的差异性分析  53-54
  4.4 污染物输移通量及机制分析  54-60
    4.4.1 COD 输移通量及机制分析  54-56
    4.4.2 无机氮输移通量及机制分析  56-58
    4.4.3 活性磷酸盐输移通量及机制分析  58-60
第5章 物质输移通量分析  60-62
  5.1 物质输移通量的谱分析  60-61
  5.2 物质输移通量的小波分析  61-62
结论  62-65
参考文献  65-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72-73
致谢  73-74

相似论文

  1. 苏北灌河口海域水体中氮、磷及化学耗氧量(COD)的变化研究,X55
  2. 携带WSSV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和环境因子胁迫的研究,S945
  3. 增强自然复氧—有效容积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的研究,X703
  4. 温度、盐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对拟穴青蟹蜕壳的影响,S917.4
  5. 乡镇生活污水水体高效菌株筛选及其降解能力的研究,X703
  6. 改性粉煤灰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X703
  7. 六种水生植物对焦化废水中COD和氨氮修复作用的研究,X784
  8. 伊通河底泥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S153
  9. 硝化细菌应用基础研究,X703
  10. 辽河底泥吸附氨氮研究,X522
  11. 镧负载粉煤灰基吸附剂深度处理稀土冶炼氨氮废水,X703
  12.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稀土氨氮废水的实验研究,X703.1
  13. 颗粒污泥——泥层过滤反应器的试验研究,X703.1
  14. 硝化细菌制剂对海水系统硝化功能建立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X703
  15. 焦化尾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X703.1
  16. 浦东新区河道调研及沸石在河道治理中应用研究,X522
  17. 油水分离+A/O工艺处理甲醇废水的运行特性研究,X703
  18. 凝灰岩对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研究,X703
  19. 分段进水SBR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试验研究,X703
  20. 吹脱法处理焦化厂高浓度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X78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基础科学 > 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 > 河口、港湾、海岸泥沙 > 河口泥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