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心理应激与应对

作 者: 王新馨
导 师: 周家骥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 应激 应激源 应对 应对方式 大学生 就业
分类号: B8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141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学生作为倍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应激以及应对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研究者已有较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专门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应对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就业研究范围涉及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专门以大学生就业心理应激与应对为研究对的则更少。本研究即以此作为切入点,希冀能对此作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首先,对应激与应对理论的发展进行比较系统地整理,对应激和应对问题的研究现状做梳理,在此基础上,发现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希望可以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其次,在参阅文献以及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与专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研究生等探讨后形成了自编大学生就业应激源预测问卷。选取上海市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预测验,后对预测验结果进行因素分析。32个题项删节后剩余20个,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出个人就业应激源、家庭就业应激源、社会就业应激源,及其所包含的题项。经信、效度检验分析,自编的上海大学生就业应激源问卷内在一致性信度和内容效度、结构效度都达到一定的指标,问卷信、效度水平都比较理想。 最后,选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应激源问卷和肖计划等人于1996年在国外原有量表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和行为特点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第三版)在上海高校内选取被试进行施测,对测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显示:(1)当前上海高校学生的主要就业应激源集中于社会应激源。从入学起就显示出存在就业应激问题;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户籍的学生在个人应激源上存在差异;家庭收入不同、父母亲学历层次不同、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在家庭应激源上存在差异;不同学科、不同户籍、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历以及男女性别在社会应激源上都存在差异。(2)上海高校学生应对水平总体比较高,使用的应对方式以比较积极的、成熟型的为主,因此在积极的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的差异存在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上,并且差异出现的维度也有所不同。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1、综述  8-21
  1.1 引言  8-9
  1.2 应激研究  9-14
    1.2.1 应激释义  9-10
    1.2.2 应激的几种主要理论  10-12
    1.2.3 应激源  12-14
    1.2.4 应激反应的心理中介因素  14
  1.3 应对研究  14-18
    1.3.1 应对的定义  14-15
    1.3.2 应对的基本理论  15-16
    1.3.3 应对方式的分类与测量  16-17
    1.3.4 应对研究的现状评价  17-18
  1.4 大学生应激与应对的研究现状  18-21
2、上海大学生就业应激与应对问题研究  21-60
  2.1 《就业应激源问卷》的编制  21-26
    2.1.1 《就业应激源问卷》的编制过程  21-22
    2.1.2 对预测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22-24
    2.1.3 信度、效度检验  24-26
  2.2 测试  26-29
    2.2.1 被试  26-28
    2.2.2 测试工具  28-29
    2.2.3 施测  29
  2.3 数据统计  29-44
    2.3.1 就业应激源问卷的处理结果  29-38
    2.3.2 应对方式问卷的统计结果  38-44
  2.4 分析与讨论  44-55
    2.4.1 有关《就业应激源问卷》编制的情况分析  44-46
    2.4.2 就业应激源讨论分析  46-52
    2.4.3 应对方式讨论分析  52-55
  2.5 结论  55-56
    2.5.1 不同维度上三个就业应激源的差异比较结果  55-56
    2.5.2 不同维度上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结果  56
  2.6 小结  56-57
    2.6.1 关于自编问卷  56
    2.6.2 关于就业应激源  56-57
    2.6.3 关于应对  57
  2.7 建议  57-58
    2.7.1 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57
    2.7.2 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体系的作用  57-58
    2.7.3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切实扩大大学生就业  58
  2.8 展望  58-60
参考文献  60-65
附录  65-68
后记  68-69

相似论文

  1.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2.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4. 浙江省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倾向性研究,G647.38
  5.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6.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7.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8.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9.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10.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11.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13.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14.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15.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16. 肝郁证模型大鼠蓝斑和肾上腺髓质TH、c-fos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R241
  17.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8.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19. 热应激肉牛营养与环境调控技术及其行为研究,S823
  20.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2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