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柴油生物脱硫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作 者: 张倩倩
导 师: 马洁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物理化学
关键词: 生物脱硫 红串红球菌 二苯并噻吩 二羟基联苯 柴油 硫酸根
分类号: TE624.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0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二苯并噻吩(DBT)作为模型化合物,从炼油厂污水中分离出一株专一性脱硫的红串红球菌TJQ,该菌能降解DBT,终产物为2-羟基联苯(2-HBP)。系统研究了初始pH值、碳源、氮源、硫源,脱硫代谢产物硫酸根(SO42-)和2-HBP等因素对TJQ菌生长及脱硫的影响。并设计了小型生物脱硫反应器,考察了菌体在反应器中对不同体系中硫的脱除。为生物脱硫的工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1.TJQ菌的最佳适宜的初始pH值为6.0~7.0,控制溶液pH在适宜值时可提高菌体的生长和脱硫能力;在不断监测和调节溶液pH值的反应体系中,菌株在3天内可将6.4mg/L(0.2mmol/L)水相中的DBT硫完全脱除,并可使2-HBP的浓度由22.98mg/L(0.135mmol/L)提高到31.66mg/L(0.186mmol/L),产率增加35%左右。 2.TJQ菌体生长所适合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20g/L的葡萄糖和1g/L的氯化铵;TJQ菌可以利用多种硫源作为生长硫源,其中硫酸钠(Na2SO4)和二甲基亚砜作为生长硫源能更有效地提高细胞收率,因此可以用廉价的无机硫源Na2SO4代替昂贵的有机硫源来培养菌体。 3.以Na2SO4作为硫源培养的TJQ菌体,可专一性脱除苯并噻吩(BT)和DBT及其甲基衍生物4,6-DMDBT中的硫,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脱除苯硫醚(PS)类含硫化合物中的硫。在正十六烷模拟体系中,TJQ可以使噻吩(TH)硫由100mg/L降到3.6mg/L,脱硫率达到96.4%,使BT硫由207.1mg/L降到135mg/L,脱硫率达到34.8%;使DBT硫由150mg/L降到20mg/L,脱硫率达到86.7%,使4,6-DMDBT中的硫由100mg/L降到1.6mg/L,脱硫率达到98.4%,使PS硫由100mg/L降到52mg/L,脱硫率达到48%。把TJQ菌应用于加氢柴油体系中,循环脱硫三次可以使实际柴油中的总硫量由554mg/L降至267mg/L;脱硫率达到51.8%。 4.SO42-和2-HBP作为菌体的脱硫代谢产物对菌体的生长脱硫有一定的影响。SO42-的存在可以作为菌体的生长硫源促进菌体的生长,但会延长菌体的脱硫时间:以硫酸盐作为生长硫源培养的菌体用于脱硫实验,效果较好;并且当加入硫酸盐还原菌或者PYS菌去除SO42-后,菌体能够将水相中12.8mg/L(0.4mmol/L)的DBT完全脱除,同时能使2-HBP的生成量由1.34mg/L(0.0079mmol/L)增加到33.74mg/L(0.1982mmol/L),提高了菌体的脱硫效率。 5.设计了新型生物脱硫反应器,经过小试连续反应2天,TJO菌能够在高浓度的DBT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可以将水相中DBT硫含量从19.2mg/L(0.6mmol/L)降至0.224mg/L(0.007mmol/L),脱硫率达到98.8%。菌体在反应仅1天后能使含硫量为463mg/L的正十六烷模拟体系中的硫降低到396mg/L,降解率为14.5%。在反应仅1天后能使含硫量为440mg/L的加氢柴油中的硫降低到386mg/L,降解率为12.3%。

全文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3
  1.1 燃料油脱硫的重要性和意义  11
  1.2 燃油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  11-12
  1.3 燃油脱硫的主要方法  12-22
    1.3.1 加氢脱硫  13-14
    1.3.2 非加氢脱硫  14-22
      1.3.2.1 吸附脱硫  14
      1.3.2.2 萃取脱硫  14
      1.3.2.3 氧化脱硫  14-15
      1.3.2.4 络合脱硫  15
      1.3.2.5 膜分离脱硫  15-16
      1.3.2.6 酸碱精制脱硫  16
      1.3.2.7 催化法脱硫  16
      1.3.2.8 生物脱硫  16-22
        (1) 生物脱硫机理  17-18
        (2) 生物脱硫研究现状  18-22
        (3) 生物脱硫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22-23
第二章 燃油生物催化脱硫过程中的产物分析方法  23-29
  2.1 前言  23-24
  2.2 生物脱硫过程中的产物分析方法  24-28
    2.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  24
    2.2.2 气相色谱分析(GC)  24-26
    2.2.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C-MS)  26
    2.2.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  26
    2.2.5 薄层色谱分析(TLC)  26-27
    2.2.6 分光光度分析法(spectrophotometry)  27
    2.2.7 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I-IR)  27-28
  2.3 小结  28
  2.4 本章小结  28-29
第三章 专一性脱硫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最佳生长条件的确定  29-41
  3.1 前言  29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9-30
    3.2.1 主要试剂  29
    3.2.2 主要仪器  29-30
    3.2.3 相关培养基的组成  30
    3.2.4 分析方法  30
  3.3 脱硫菌种的筛选方法和步骤  30-33
    3.3.1 采样  30-31
    3.3.2 菌种的初筛,复筛和纯化  31
    3.3.3 专一性脱硫菌的筛选  31-33
    3.3.4 专一性脱硫菌的驯化培养  33
    3.3.5 菌种的鉴定  33
    3.3.6 菌种的保藏  33
  3.4 TJQ菌的脱硫代谢途径  33-34
  3.5 菌株最佳生长脱硫条件的确定  34-40
    3.5.1 初始pH值对菌株生长以及调节pH后对脱硫的影响  34-36
    3.5.2 不同碳源的选择及其浓度的确定  36-37
    3.5.3 不同氮源的选择及其浓度的测定  37-38
    3.5.4 不同培养硫源对菌株生长及脱硫活性的影响  38-39
    3.5.5 初始DBT浓度对菌株生长及脱硫的影响  39
    3.5.6 培养时间对细菌生长及脱硫的影响  39-40
    3.5.7 接种量对细菌生长和脱硫的影响  40
  3.6 结果与讨论  40
  3.7 本章小结  40-41
第四章 菌株对不同形式硫的脱除研究  41-51
  4.1 前言  41
  4.2 材料和方法  41-42
    4.2.1 实验材料  41
    4.2.2 分析方法  41-42
  4.3 结果讨论  42-50
    4.3.1 不同硫源对TJQ菌生长脱硫的影响  42
    4.3.2 以无机硫源培养的TJQ菌对不同有机硫化物的代谢  42-50
      4.3.2.1 TJQ对DBT的代谢  42-43
      4.3.2.2 TJQ对4,6-DMDBT的代谢  43-45
      4.3.2.3 TJQ对DBTO_2的代谢  45-47
      4.3.2.4 TJQ菌对PS的代谢  47-48
      4.3.2.5 TJQ菌对BT的代谢  48-49
      4.3.2.6 TJQ菌对BT,4,6-DMDBT,PS混合物的代谢  49-50
  4.4 结论  50
  4.5 本章小结  50-51
第五章 脱硫产物对菌株脱硫的影响及研究  51-61
  5.1 前言  51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1
    5.2.1 实验材料  51
    5.2.2 分析方法  51
  5.3 结果讨论  51-59
    5.3.1 脱硫代谢产物硫酸根对菌株生长脱硫的影响  51-58
      5.3.1.1 硫酸根存在时菌株对DBT硫的脱除情况  52-53
      5.3.1.2 硫酸根的去除方法  53-58
        1.沉淀法  54-55
        2.微生物降解法  55-58
    5.3.2 脱硫代谢产物2-HBP对菌株生长脱硫的影响  58-59
      5.3.2.1 2-HBP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58
      5.3.2.2 2-HBP存在时菌株对DBT硫的脱除影响  58-59
  5.4 结论  59-60
  5.5 本章小结  60-61
第六章 生物脱硫小试反应器的实验研究  61-69
  6.1 前言  61-62
  6.2 连续生物脱硫反应器的构建  62-63
  6.3 实验材料和方法  63-64
    6.3.1 实验材料  63
    6.3.2 分析方法  63-64
  6.4 实验结果和讨论  64-67
    6.4.1 菌体在模拟油相中的脱硫  64-67
      6.4.1.1 不同油/水体积比对TJQ菌株脱除有机硫的影响  64-65
      6.4.1.2 接种量对TJQ菌株脱除有机硫的影响  65-66
      6.4.1.3 反应时间对TJQ菌株脱除有机硫的影响  66
      6.4.1.4 TJQ菌株对模拟体系中各种类型硫的脱除情况分析  66-67
    6.4.2 菌体在实际柴油体系中的脱硫  67
    6.4.3 生物脱硫反应器的脱硫研究  67
      6.4.3.1 反应器中水相体系的脱硫研究  67
      6.4.3.2 反应器中正十六烷模拟体系的脱硫研究  67
      6.4.3.3 反应器中实际柴油体系的脱硫研究  67
  6.5 小结  67-68
  6.6 本章小结  68-69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69-71
  7.1 研究工作总结  69-70
  7.2 未来工作展望  70-71
参考文献:  71-80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0-81
致谢  81

相似论文

  1. 超临界甲醇法从煎炸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TE667
  2. 树脂催化废食用油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试验研究,TE667
  3. 小桐子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医用级制备工艺研究,TQ223.163
  4. 生物柴油副产品甘油制备环氧氯丙烷,TQ223.26
  5. 不同大气压力下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TE667
  6. 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及降低其冷凝点的研究,TE667
  7. 生物柴油及其与石化柴油混合燃料润滑性能的对比研究,S232.6
  8. 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TE667
  9.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网络对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的优化,TE667
  10. 乳化柴油在S195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TE626.24
  11. 联苯降解菌BP3三个2,3-二羟基联苯1,2-双加氧酶基因的表达及酶学特性研究,X172
  12. 基于LCA的生物柴油技术经济评价研究,TE667
  13. 两段式化能型沼气脱硫工艺研究,X703
  14. 船用柴油机关键件CAD/CAPP/CAM集成系统开发,U664.121
  15. 芳烃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对活性炭脱硫的影响,TE624.5
  16. 聚间苯二胺的合成及其吸附硫酸根离子的特性研究,X703
  17. 二苯并噻吩脱硫菌的筛选及其代谢途径研究,TE621
  18. 一种新型185K单缸柴油机机械增压系统的开发,TK423
  19. 醇、醚类燃料对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U464
  20. 燃油喷雾图像的匹配研究及应用,TP391.41
  21. 白泥脱硫海水对胶州湾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X5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 > 石油炼制 > 炼油工艺过程 > 精制处理 > 脱色、脱臭、脱硫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