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洛川地区末次冰期植被波动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作 者: 程红
导 师: 魏明建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洛川 末次冰期 孢粉 植被 气候
分类号: Q9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气候是以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季节性交替为特征的,而黄土-古土壤的剖面记录又为这种交替留下了一个极好的长期的替代性记录,因此黄土已经成为与深海沉积、冰芯同等重要的第四纪古环境三大支柱之一。本次研究选择的是黄土高原地区具有较好连续性和较高分辨率的洛川剖面,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者已经对该剖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大都侧重于对地球物理化学指标的研究,而对生物指标的研究工作一直是黄土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对于孢粉的研究则相对更少。为此,我们把孢粉分析作为恢复古植被、古气候的手段,通过加密采样来获取高分辨率的孢粉资料,并以热释光为年代测定的手段,进而来探讨末次冰期洛川地区植被波动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研究结果显示:洛川地区马兰黄土剖面末次冰期植被演化过程分为3个大带,即P1带、P2带和P3带,它们依次对应MIS2、MIS3和MIS4阶段。整个剖面的孢粉组合均以草本植物占优势,显示该地区末次冰期以来发育了草原植被,这与我国其他地区孢粉序列所反映的植被类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当然在各地同一时期的植被并不完全相同,这应该是归因于小气候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经过深入分析后认为,末次冰期以来该地区的气候特点表现为早晚期比较寒冷干燥,其中早期气候比较稳定无大的变化,晚期气候有所波动,而中期的气候条件则相对较佳,气候温凉半湿润,并且经历了一系列波动,表现为两次明显的暖期即MIS3a和MIS3c阶段,以及一次显著的冷期即MIS3b阶段,其中MIS3a阶段的气候更为温暖湿润,但是与青藏高原的“高温大降水”事件有所区别,说明了该事件对洛川地区有所影响但是强度不是很大。孢粉图谱显示出的植被波动特征是对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植被的波动特征说明了末次冰期中存在着千年级或更短时间尺度的气候波动。因此,洛川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与环境演化模式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其他地区都有良好的一致性。

全文目录


原创性声明  3
授权使用声明  3-4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8
第一章 绪论  8-13
  1.1 全球变化研究概述  8-9
  1.2 选题依据  9-12
  1.3 拟解决的问题  12-13
第二章 研究背景  13-23
  2.1 末次冰期的时间界定和划分  13
  2.2 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  13-18
  2.3 国内外对末次冰期的研究进展  18-20
  2.4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  20-23
第三章 实验过程与结果  23-35
  3.1 研究区域及剖面概况  23-24
  3.2 样品采集及方法  24
  3.3 孢粉分析与鉴定  24-26
  3.4 年代测定  26
  3.5 孢粉数据整理及图谱建立  26-27
  3.6 主要属种描述  27-28
  3.7 实验结果  28-35
第四章 洛川地区末次冰期植被波动特征  35-42
  4.1 末次冰期洛川地区植被波动的总体特征  35
  4.2 末次冰期早期洛川地区的环境状况  35-36
  4.3 末次冰期中期洛川地区的环境状况  36-38
  4.4 末次冰期晚期洛川地区环境状况  38-39
  4.5 末次冰期洛川马兰黄土记录的 Heinrich事件  39-42
第五章 对比研究  42-48
  5.1 末次冰期黄土高原植被状况的对比  42-43
  5.2 末次冰期洛川地区与渭南地区植被状况的对比  43-44
  5.3 末次冰期洛川地区与北京西山植被状况的对比  44
  5.4 末次冰期洛川地区与南海地区环境状况的对比  44-45
  5.5 古气候代用指标的对比研究  45-48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48-50
参考文献  50-54
附录  54-56
致谢  56

相似论文

  1. 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植被类型及植食性食物研究,Q958
  2. 小浪底库区不同郁闭度山毛桃侧柏混交林小气候研究,S716.3
  3. 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S162
  4. 曲靖烟区气候因素的数量特征及区域划分,S572
  5. 不同海拔地区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脂肪酸积累差异分析,S565.4
  6. 小麦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气候效应模拟,S512.1
  7. 大兴安岭新林地区樟子松树轮δ13C的气候意义,S791.253
  8. 水土流失治理区马尾松林生物量遥感研究,S791.248
  9. 福州鼓山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S791.248
  10. 关帝山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S154.4
  11. 朔州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P49
  12. 海南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P457
  13. 风险预防与应对气候变化研究,D996.9
  14. 长白山西坡亚高山—高山带植物群落组成及其规律研究,Q948
  15. 国际碳排放贸易兴起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X196
  16. 全球气候治理发展历程与欧、中、美气候政策分析,X321-09
  17. 干旱对鄱阳湖湿地影响研究,X37
  18. 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S162.3
  19. 植被BRDF模型的研究及应用,TP79
  20. 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遮阳策略研究,TU226
  21.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应对分析,F124;F205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古生物学 > 古植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