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汉语会话中的修正过程

作 者: 陈永超
导 师: 郑贵友
学 校: 北京语言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汉语会话 修正现象 修正过程 共现模式
分类号: H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4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会话修正研究是会话分析中的一个研究领域,最早是由社会学家Schegloff等人于1977年提出的。他们认为会话中的修正现象由“偏差”“启动”和“修正输出”三部分构成,并按照启动和修正输出的施动者对修正现象进行了分类,进而得出会话修正中存在自我修正偏好这一结论。他们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各方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于“修正输出”部分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修正输出”部分,即“修正过程”。 本文以书面口语为语料,对各类修正现象共2086例进行分析,首先把修正过程分为四个项,即否定项、修正项、批评项和建议项;其次,本文分别对否定项、修正项、批评项和建议项的形式和功能进行分类,并以《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1992)中的修正现象为样本进行统计,考察修正过程各项的表达形式和功能类别的分布情况,发现各形式中都是语义最为明确的形式所占比例最大。本文认为这是交际重点明晰原则和经济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认为,在修正过程中,只有修正项是唯一必需项,其他项为可选项,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这使修正过程存在一个项的共现模式问题。对此,本文仍以《王朔文集》为样本,对修正过程各项共现模式进行统计,分析各项隐现的倾向性。统计显示,共现模式中以“否—修”顺序出现的两项共现为主体,这是因为否定项在修正过程中起到一个“启动”作用,因而否定项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在可选项中,批评项的数量最少,建议项次之,本文认为这与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有关。 同时,本文在语料分析中也注意到一些特殊的修正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写,希望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方向。 最后,希望本文对修正过程中各项的功能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尤其是汉语学习者在交际中提供交际质量和效率。

全文目录


1 引言  8-18
  1.1 本文讨论的现象  8
  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8-12
    1.2.1 学术讨论中的修正  10
    1.2.2 教学中的修正  10
    1.2.3 日常会话中的修正  10-12
  1.3 本文的立足点  12-17
    1.3.1 关于修正现象  12-16
      1.3.1.1 偏差的形式  13-14
      1.3.1.2 修正类别  14-15
      1.3.1.3 特殊修正结构  15-16
    1.3.2 关于修正过程  16-17
  1.4 本文的价值  17-18
2 修正过程的构成成分  18-49
  2.1 否定项  18-28
    2.1.1 否定项的表达形式  20-24
      2.1.1.1 语言类的表达形式  20-24
      2.1.1.2 非语言类的表达形式  24
    2.1.2 否定项的功能类别  24-26
      2.1.2.1 断然否定  24-25
      2.1.2.2 谨慎否定  25
      2.1.2.3 让步否定  25-26
      2.1.2.4 假意否定  26
    2.1.3 否定项各表达形式的分布  26-28
  2.2 修正项  28-37
    2.2.1 修正项的表达形式  28-34
      2.2.1.1 带有显性标记的表达形式  28-32
      2.2.1.2 带有隐性标记的表达形式  32-34
    2.2.2 修正项的功能类别  34-35
      2.2.2.1 单纯型修正  34
      2.2.2.2 劝正型修正  34
      2.2.2.3 婉正型修正  34-35
    2.2.3 修正项各表达形式的分布  35-37
  2.3 批评项  37-43
    2.3.1 批评项的表达形式  37-41
      2.3.1.1 有标记的表达形式  38-40
      2.3.1.2 无标记的表达形式  40-41
    2.3.2 批评项的功能类别  41-42
      2.3.2.1 单纯型批评  41
      2.3.2.2 教诲型批评  41-42
      2.3.2.3 理解型批评  42
    2.3.3 批评项各表达形式的分布  42-43
  2.4 建议项  43-49
    2.4.1 建议项的表达形式  44-47
      2.4.1.1 带有显性标记的表达形式  44-45
      2.4.1.2 带有隐性标记的表达形式  45-47
    2.4.2 建议项的功能分类  47-48
      2.4.2.1 命令型建议  47
      2.4.2.2 单纯型建议  47
      2.4.2.3 商请型建议  47-48
      2.4.2.4 提议型建议  48
    2.4.3 建议项各表达形式的分布  48-49
3 修正过程中各项的组合模式  49-61
  3.1 修正项单独出现  50
  3.2 两项共现  50-54
    3.2.1 常序两项共现  50-52
      3.2.1.1 否定项、修正项共现  50-51
      3.2.1.2 修正项、批评项共现  51-52
      3.2.1.3 修正项、建议项共现  52
    3.2.2 非常序两项共现  52-53
      3.2.2.1 否定项、修正项共现  52
      3.2.2.2 批评项、修正项共现  52-53
      3.2.2.3 修正项、建议项共现  53
    3.2.3 常序和非常序两项共现模式的分布  53-54
  3.3 三项共现  54-59
    3.3.1 常序三项共现  54-55
      3.3.1.1 否定项、修正项、批评项共现  54
      3.3.1.2 否定项、修正项、建议项共现  54-55
      3.3.1.3 修正项、批评项、建议项共现  55
    3.3.2 非常序三项共现  55-58
      3.3.2.1 否定项位置异常的三项共现  55-56
      3.3.2.2 修正项位置异常的三项共现  56
      3.3.2.3 批评项位置异常的三项共现  56
      3.3.2.4 建议项位置异常的三项共现  56-57
      3.3.2.5 项完全逆序共现  57-58
    3.3.3 常序和非常序三项共现模式的分布  58-59
  3.4 四项共现  59-61
    3.4.1 常序四项共现  59
    3.4.2 非常序四项共现  59-60
      3.4.2.1 修正项位置异常的四项共现  59
      3.4.2.2 批评项位置异常的四项共现  59-60
      3.4.2.3 多项位置异常的四项共现  60
    3.4.3 常序和非常序的四项共现模式分布  60-61
4 结语  61-67
参考文献  67-70
后记  70

相似论文

  1. 对外汉语会话课小组合作学习行动研究,H195
  2. 汉语会话过程中的肯定性应对研究,H146
  3. 英汉双关修辞格对比浅析,H15
  4.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中的隐喻研究,H15
  5. 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H15
  6. 考研培训班招生手册的批评话语分析,H15
  7.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汉语网语隐喻的理解,H15
  8. 《中国日报》特写的叙事学分析,H15
  9. 《神木》:修辞元素与文本解读,H15
  10. 手机短信语言的模因论研究,H15
  11. 基于自主—依存框架的中文广告语的仿拟认知机理的研究,H15
  12. 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H15
  13. 《红楼梦》诗词的隐喻分析,H15
  14. 隐喻认知理论和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跨域产生,H15
  15. 幽默短信语境差研究,H15
  16. “黄”与语素“黄”参构的词语: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H15
  17. 科学发展观读本修辞研究,H15
  18. 事件结构隐喻在英汉股市分析中的对比研究,H15
  19. 中英公益广告中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H15
  20. 比拟辞格的认知研究,H15
  21. 汉语双关辞格的建构与应用研究,H1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写作、修辞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