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

作 者: 杨龙
导 师: 王玉芬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民工荒” 主动“回流” 被动“回流”
分类号: F24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081次
引 用: 1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是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中国的富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必经之路。如何尽快转移并顺利安置这些剩余劳动力是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农民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日渐发展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数以千万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农民自发的进城做工成为一股涌动的热潮,成为转移剩余劳动力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就在“民工潮”奔腾10多年之后,大量“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突然锐减,全国许多城市出现了“民工荒”这样一种反常现象,即大批农民工返乡“回流”。为什么一边是很多企业因劳动力紧缺而减产甚至停工,一边却是众多农民毅然返乡?短期内,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量是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观的,民工“回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 本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环境之下研究农民工“回流”这一特殊现象。首先介绍了“回流”的依据,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和各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借鉴。接着分别从主动“回流”被动“回流”重点阐述了“回流”的原因,特征和影响,指出主动“回流”返乡创业只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并不是主流,更没有形成所谓的“创业潮”,农民工所遭受的恶劣待遇和残酷工作环境即被动“回流”才是大规模返乡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解决“回流”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必须给予农民工国民待遇,鼓励主动“回流”,遏制被动“回流”。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作为分析问题的总指导,注重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大量收集较新的数据和资料,以事例为依据,进行逻辑分析和理论升华。本文注重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合,实证分析偏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比如对农民工“回流”的现象进行事实说明。规范分析偏重于对研究对象的理性判断,比如对被动“回流”的原因作出理性分析,以便提出的解决思路切实可行。本文的创新一是指出“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民工工作环境的恶化,达不到打工赚钱的目的而被迫回乡,并不是很多学者乐观估计的主动“回流”创业,二是把农民工“回流”与劳动力转移相联系,阐明了主动“回流”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被动回流阻碍剩余劳动力转移。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民工荒”,主动“回流”,被动“回流”

全文目录


引言  8-9
第一章 农民工“回流”的依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综述  9-15
  第一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  9-12
    一、刘易斯理论  9-10
    二、托达罗模型  10-11
    三、新迁移经济理论  11-12
  第二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借鉴  12-1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12
    二、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12-13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过程回顾  13-15
第二章 对农民工“回流”问题的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特殊现象  15-25
  第一节 农民工“回流”与“民工荒”  15-17
    一、“回流”概述  15-16
    二、“回流”的后果:“民工荒”  16-17
  第二节 农民工主动“回流”  17-20
    一、自身原因:通过打工有能力回乡创业  17-18
    二、外部原因:故乡经济腾飞吸引打工者返回  18-19
    三、效应分析  19-20
  第三节 农民工被动“回流”  20-25
    一、微观原因:个人和家庭  20-21
    二、宏观原因:用工单位和社会  21-23
    三、对农民工输入地的影响  23
    四、对农民工输出地的影响  23-25
第三章 解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措施建议  25-35
  第一节 鼓励农民工主动“回流”  25-28
    一、既不离土,又不离乡:新型农业  25-26
    二、离土不离乡:乡镇企业  26-27
    三、离土又离乡:城镇化  27-28
  第二节 遏制农民工被动“回流”  28-32
    一、法律保障  28-30
    二、户籍制度  30-31
    三、土地制度  31-32
  第三节 加强教育,扩大人力资本投资  32-35
    一、理论依据  32-33
    二、基础教育  33
    三、职业教育  33-35
结论  35-36
参考文献  36-3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8-39
致谢  39-40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40

相似论文

  1.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2. 农村剩余劳动就业的新特点及深层微观原因,F249.2
  3. 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4.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的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F224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6. 河北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的因素分析,F323.6
  7. “民工荒”现象的实证分析,F249.2
  8.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研究,F323.6
  9.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F323.6
  10. 闽北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1.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思考,F323.6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分析,F323.6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4.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视野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发展,F323.6
  16.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F323.6
  17.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F323.6
  18.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与分析,F323.6
  19. 安徽省六安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研究,F323.6
  20. 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F323.6
  21. 鸡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劳动经济 > 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