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安徽省六安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研究

作 者: 郭从政
导 师: 姜梅香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推广
关键词: 六安市 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
分类号: F32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安徽省六安市是我国一个典型的农业城市,农村人口在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第一产业产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尽管占比也比较高,但与六安市农村人口所占全市人口比例相比则又远远低于六安市农村人口的比例。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六安市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在对六安市农村劳动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陈先运的劳均耕地面积计算法对六安市剩余劳动力进行了测算,剩余比例高达76.36%。并从刘易斯转折点角度对其进行了考察,分析了产生剩余的原因。然后笔者根据2010年6月30号六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信息处针对六安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的专项调查的统计结果及笔者2011年3月对六安市松林村、新安村、佛子岭村以及安丰村四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转移的特点、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发现六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下问题:(1)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就业选择范围狭小。(2)政府组织化转移程度依然较低。(3)本地企业吸引劳动力转移能力不足。(4)转移人员不稳定。针对这些原因为合理转移六安市的剩余劳动力提出以下对策:(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及农民工培训,提高市场对剩余劳力的需求。(2)加快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3)合理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4)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步伐。(5)稳妥解决转移农民的户籍问题、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6)健全信息服务,完善管理功能。

全文目录


摘要  7-8
ABSTRACT  8-9
第一章 绪论  9-19
  1.1 研究背景  9-10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11
  1.3 文献综述  11-12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1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1-12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  12-14
    1.4.1 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模型  12-13
    1.4.2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  13
    1.4.3 经济人假设  13-14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7
    1.5.1 研究内容  14-16
    1.5.2 研究方法  16-17
    1.5.3 技术路线  17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7-18
  本章小结  18-19
第二章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19-29
  2.1 六安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在全国的位置  19-21
    2.1.1 从构成上看六安市经济发展状况  19
    2.1.2 从产值结构与人口结构来看六安市经济发展状况  19-20
    2.1.3 从各县区上看六安市经济发展状况  20-21
  2.2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情况及与全国的比较  21-24
    2.2.1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性别分布  21-22
    2.2.2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增长情况与全国的比较  22-24
  2.3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收入与城镇劳动力收入差距及与全国的比较  24-27
    2.3.1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人均收入和城镇劳动力人均收入  24-25
    2.3.2 六安市农村劳动力人均收入和城镇劳动力人均收入与全国的比较  25-27
  本章小结  27-29
第三章 六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  29-35
  3.1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及与全国的比较  29-33
    3.1.1 测算方法  29-30
    3.1.2 六安市剩余劳动力的测算  30-33
  3.2 六安市刘易斯转折点考察  33-34
    32.1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存在角度考察  33
    3.2.2 从六安市农村收入角度考察  33-34
  本章小结  34-35
第四章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35-45
  4.1 调查过程  35-36
  4.2 调查点概述  36-37
    4.2.1 金安区三十铺镇  36
    4.2.2 裕安区新安镇  36
    4.2.3 霍山县佛子岭镇  36
    4.2.4 寿县安丰镇  36-37
  4.3 调查统计结果描述  37-38
    4.3.1 关于基本情况方面数据描述  37
    4.3.2 关于务工状况方面数据描述  37-38
    4.3.3 关于务工原因等方面的数据描述  38
  4.4 六安市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  38-44
    4.4.1 我国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  39-40
    4.4.2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40-44
  本章小结  44-45
第五章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人假设及转移分析  45-55
  5.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人假设  45-46
    5.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收益与非经济收益分析  45
    5.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分析  45-46
  5.2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46
  5.3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6-51
    5.3.1 从性别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7
    5.3.2 从年龄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7
    5.3.3 从受教育程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7-48
    53.4 从转移渠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8
    5.3.5 从转移目的地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8
    5.3.6 从就业意愿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8
    5.3.7 从所在行业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8
    5.3.8 从收入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8-49
    5.3.9 从在外务工人员对家庭的处理及其担忧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9
    5.3.10 从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及相关自我保护方面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9
    5.3.11 从外出务工的原因及准备打工的时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49-51
  5.4 转移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六安市社会经济的影响  51-53
    5.4.1 促进六安市农民增收,缓解六安市城乡收入差距  52
    5.4.2 提高六安市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52-53
    5.4.3 促进六安市农村全面发展  53
  本章小结  53-55
第六章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5-61
  6.1 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低  55-57
    6.1.1 转移率低  55-56
    6.1.2 就业岗位的层次低  56
    6.1.3 收入低  56
    6.1.4 转移的巩固率低  56-57
  6.2 政府组织化转移程度低  57-58
    6.2.1 就业服务不到位  57
    6.2.2 就业政策执行监督不力  57
    6.2.3 就业立法滞后  57-58
  6.3 本地企业吸引劳动力转移能力不足  58
  6.4 以"候鸟式"转移流动为主  58-59
  本章小结  59-61
第七章 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61-66
  7.1 从根本原因着手,改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  61-64
    7.1.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及农民工培训,提高市场对剩余劳动力的需求  61-62
    7.1.2 加快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62
    7.1.3 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62-63
    7.1.4 合理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  63-64
  7.2 结合我国国情,降低劳动力的转移成本  64-66
    7.2.1 允许转移农民有偿出让土地  64
    7.2.2 稳妥解决转移农民的户籍问题、改革并完善土地制度  64-65
    7.2.3 健全信息服务,完善管理功能  65-66
本章小结  66-67
参考文献  67-71
附录  71-75
致谢  75

相似论文

  1.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2. 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3.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的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F224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5. 河北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的因素分析,F323.6
  6.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研究,F323.6
  7.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F323.6
  8. 我国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专题研究(1992-2007),F323.6
  9. 闽北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0.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思考,F323.6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分析,F323.6
  12. 六安市生活垃圾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630;D621.5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政府管理,F323.6
  14. 我国地方政府信访制度改革研究,D632.8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6. 黑龙江省农民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F323.6
  17.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视野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发展,F323.6
  19. 六安市农村初级中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G633.96
  20.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F323.6
  21.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F323.6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