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

作 者: 杨宁
导 师: 邓波
学 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存在空间 建筑空间 建筑语言 场所 场所精神 生活世界
分类号: TU-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739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挪威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诺伯格·舒尔茨以其大量的著作,为战后建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理论构造,孜孜以求地追溯着建筑的意义。以海德格尔“在世之在”的早期思想和“诗意地栖居”的晚期思想为源泉,他展开了建筑现象学的探讨,其中,与之相关的“存在空间”、“场所”、“场所精神”等概念均包含了发人深思的哲学内涵。面对诺伯格·舒尔茨将建筑建之于生活世界的理论呼吁,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筑的意义不能仅与物质环境相联系,更重要的是与当今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与人的“存在”相联系。 除绪论外,本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现实意义作了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首先追溯了建筑现象学的起源、建筑与现象学的关系以及建筑现象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部分中展开了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论述。在这部分中详尽、系统地分析、归纳了建筑空间的发展源流,论述了空间观念的各要素、各阶段的相互作用。 舒尔茨把存在空间归结为“中心与场所”、“方向与路线”、“区域与领域”诸要素,并把存在空间划分为地理、景观、城市、住房、用具诸阶段,并对建筑空间进行了相应的归结和划分。诺伯格·舒尔茨所谈到的“存在”系存在哲学中的概念,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讲到的“人在世界内存在”,建筑空间就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和“结构化”。 第三部分则对建筑语言进行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论述。首先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富有见解的语言观,而舒尔茨则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筑拥有自己的语言,但它并不再现任何东西,而是使它出场,它把某些东西带进在场状态。 第四部分对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而这一部分也正是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在这部分里我们广泛探讨了场所的含义,以及场所与地点、

全文目录


1. 绪论  9-14
  1.1 问题的提出  9-10
  1.2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10-11
  1.3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11-12
  1.4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12-14
2. 建筑现象学概述  14-22
  2.1 建筑现象学的产生背景  14-15
  2.2 建筑与现象学的关系  15-19
    2.2.1 现象学的特征  15-17
    2.2.2 现象学方法在建筑学中的运用  17-18
    2.2.3 建筑在现象学中的位置  18-19
  2.3 建筑现象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9-22
    2.3.1 凯文.林奇的“都市意象”  19-20
    2.3.2 帕拉斯马的《建筑七感》  20-21
    2.3.3 斯梯文、霍尔的场所观  21-22
3. 存在空间建筑空间  22-38
  3.1 现代空间  22-23
  3.2 存在空间  23-30
    3.2.1 海德格尔论存在空间  23-25
    3.2.2 存在空间的基本图式  25-28
    3.2.3 存在空间的诸阶段  28-30
  3.3 建筑空间的本质  30-37
    3.3.1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空间观  30-31
    3.3.2 现象学中的建筑空间  31-32
    3.3.3 建筑空间的构成  32-34
    3.3.4 建筑空间的诸阶段  34-37
  3.4 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37-38
4. 建筑现象学中的建筑语言  38-44
  4.1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  38-40
    4.1.1 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观  38
    4.1.2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语言  38-40
  4.2 建筑语言的涵义  40-41
    4.2.1 自然界中的语言  40
    4.2.2 建筑何以具有语言  40-41
  4.3 建筑语言的作用及其发挥  41-44
    4.3.1 从一座希腊神庙看建筑语言的作用  41-42
    4.3.2 由三种类型看建筑语言  42-44
5. 场所理论  44-53
  5.1 场所的涵义  44-47
    5.1.1 场所与地点  45
    5.1.2 场所与地景  45-46
    5.1.3 场所的本质  46-47
  5.2 场所结构  47-48
    5.2.1 场所结构中的空间  47
    5.2.2 场所结构中的特性  47-48
  5.3 场所精神  48-53
    5.3.1 场所精神的产生背景  48-49
    5.3.2 场所精神中的认同感与方向感  49-50
    5.3.3 一种属家的场所感  50-53
6. 让建筑回归生活世界  53-59
  6.1 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  53-55
    6.1.1 生活世界  53-54
    6.1.2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54-55
  6.2 建筑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55-59
    6.2.1 建筑设计中生活世界的失落  55-57
    6.2.2 建筑设计要体现人文追求  57-59
7. 结语  59-60
致谢  60-61
参考文献  61-63
附录  63

相似论文

  1. 会展建筑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TU242
  2.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3. 博物馆建筑空间整合设计研究,TU242.5
  4. 旧工业建筑场所重塑研究,TU984.114
  5. 论中学历史教育的“生活世界”趋向,G633.51
  6. 符号学视角下的文本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H0
  7. 武汉地区老年公寓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TU241.93
  8. 基于“场所营造”的当代武汉高校学生住区公共空间研究,TU984.14
  9. 基于地形学视角的思南新城城市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10. 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设计研究,TU922
  11. 健康信念对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R181.3
  12. 低档娱乐场所FSWs安全套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R181.3
  13. 工作场所性骚扰影响因素探究,D923.8
  14. 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应对策略的研究,R47
  15.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B958
  16. 寻衅滋事罪客观要件相关问题探究,D924.3
  17. 公共场所性骚扰研究,D923.8
  18. 中小城市体育公共服务场所多元化供给研究,G80-05
  19. 工作场所中芳香烃测定的新方法,R134.4
  20. 基于场所精神的长沙城市广场景观调查与分析,TU984.18
  21. 城市街道环境设施设计研究,TU98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