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储望华钢琴独奏改编曲中的中国民间音乐因素
作 者: 郭珊珊
导 师: 吴晓娜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储望华 钢琴独奏改编曲 民间音乐因素 钢琴演奏处理
分类号: J6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49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储望华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在青少年时期未能学习向往中的作曲专业,而进入钢琴系学习。但由于自身对于创作,特别是钢琴创作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专业作曲家。他在对钢琴音乐创作的不断学习和探索、实践中,一直注重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同时植根于民族文化与音乐传统,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为中国的钢琴音乐增加了宝贵的财富。 钢琴改编曲是储望华钢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这类作品来源于中国民间音乐以及深受群众喜爱的创作音乐,直接体现了中国民间音乐中不同体裁的多种表现因素。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了储望华的生活创作经历及各阶段创作钢琴改编曲的特点;第二章分析说明了储望华钢琴改编曲对中国民间音乐因素的体现;第三章分析对储望华钢琴改编曲的演奏处理。 本文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储望华钢琴改编曲对民间音乐因素的表现和演奏处理,认识这些作品借鉴了中国民歌演唱的润腔特色及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体现了中国戏曲音乐“紧拉慢唱”的形式与打击乐伴奏节奏型、少数民族舞蹈性节奏及民族吹打乐节奏;继承与发扬了中国民间音乐发展手法和结构的渐变性、曲终中心与衍展性特点;并通过音乐内容的表现力,体现中国民间音乐情景交融;虚实相间、以韵传神的意境。从而证明储望华钢琴独奏改编曲是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他的这类作品向中国及世界推广了中国钢琴音乐,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6-8 绪论 8-12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8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8-10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0-12 第一章 储望华及其钢琴独奏改编曲 12-21 第一节 储望华生活及创作经历 12-14 第二节 钢琴改编曲在中、西钢琴艺术史上的发展与作用 14-16 第三节 储望华的钢琴独奏改编曲 16-21 一、关于储望华钢琴独奏改编曲的说明 16-17 二、储望华的钢琴独奏改编曲 17-21 第二章 储望华钢琴独奏改编曲中的中国民间音乐因素 21-43 第一节 对民歌、创作歌曲、戏曲因素的表现 21-29 一、对民歌、创作歌曲唱腔的表现 21-25 二、对戏曲音乐因素的表现 25-29 第二节 对民族器乐因素的表现 29-38 一、对民族器乐奏法的借鉴 29-36 二、对民族器乐节奏的借鉴 36-38 第三节 对民间音乐结构特点的表现 38-43 一、渐变性 39-41 二、曲终中心 41 三、衍展性 41-43 第三章 储望华钢琴独奏改编曲的演奏处理 43-57 第一节 “音色技法”的处理 43-46 一、“碰音” 43-45 二、装饰音 45-46 第二节 织体层次的处理 46-51 一、旋律织体 47-48 二、伴奏织体 48-50 三、旋律、伴奏织体的融合 50-51 第三节 对自然、场景、意境的表现力 51-57 一、对自然的表现 51-53 二、对场景的表现 53-54 三、对意境的表现 54-57 结论 57-60 参考文献 60-65 附表 65-67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67-68 致谢 68
|
相似论文
- 试析储望华钢琴作品《前奏曲六首》,J624.1
- 浅析储望华钢琴音乐,J624.1
- 储望华钢琴独奏改编曲研究,J624.1
- 储望华钢琴音乐创作特色探究,J624.1
- 扎根民间土壤 探索音乐真谛,J605
- 浅析勃拉姆斯《降E大调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OP.120 NO.2的钢琴演奏,J624.1
- 现代音乐“节奏形态”对于“节奏视唱”训练的现实意义,J605
- “回归巴洛克”,J605
- 马尔科姆·阿诺德音乐研究,J605
- 音乐风格分析研究,J605
- 汤姆森《第一弦乐四重奏》研究,J605
- 论Web2.0平台音乐符号的情感表达作用,J605
- 理查·施特劳斯与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对比初探,J605
- 欧漫郎音乐文论研究,J605
- 傅雪漪创作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与古曲演唱体会,J605
- 陆在易艺术歌曲艺术性分析,J605
- 晓耕合唱作品的艺术风格探析及技术处理,J605
- 《为了爱,我的救主情愿去死》—巴赫声乐作品释义,J605
-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大海》的创作分析与指挥诠释,J605
- 尹伊桑的管弦乐作品《礼乐》研究,J605
- 分析山西晋南民歌《梦梦》的艺术特色,J605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