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的时间空间变化

作 者: 茅倬彦
导 师: 黄荣清
学 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专 业: 人口学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空间 时间 变化
分类号: C924.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68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性别比是人口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人口的健康发展要以两性发展的平衡为基本前提。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发表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升高,成为国内外人口学界关心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利用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主要从行政区县一级的角度入手,建立了1990和2000年普查中全国各个行政级别的出生性别比的ACCESS数据库,并运用SPSS12.0软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时间空间变化的情况,分析2000年全国各区县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索影响我国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和间接因素。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我国出生性别比的时间变化来看,第一、我国出生性别比总的情况是,自八十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越演越烈,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之后偏高的幅度更大,攀升趋势更猛。第二、出生性别比超出正常范围的民族数量大大增加,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的增加幅度比较大,少数民族偏好男孩的生育观念可能出现了强化的趋势。第三、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以内的省份越来越少,并有出现了七个的省份出生性别比高度偏高:2000年普查中还反映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且大都是人口大省。而西北、西南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区,出生性别比虽然也高出正常值范围,但幅度相对较小。从我国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变化来看,十年之内,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的行政区县数量大幅度减少,而出生性别比高度偏高的行政区县数量增长迅速。华东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行政区县数量有所下降;但是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于其它地区更加落后的中南、西北和西南地区,十年之间,其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还变得更加严重。并通过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进行按照经济医疗水平、家庭结构和教育水平特征,将2000年全国县市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划成四类地区。 根据通径分析(Path Analysis)方法,对城市和农村模型中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做出的判断结果显示:1、城市整体的男孩生育意愿并不很强烈,传统男性偏好思想主要依靠代际之间的传播:2、地区有关生育的舆论环境对于改变生育观念作用相当重要。与城市相比,农村的重男轻女思想要更加严重、更加牢固的多;3、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对城市出生性别比的降低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4、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生育观念的转变似乎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在乡村突出表现在,高的出生性别比是强烈的男性偏好与现行严格的生育政策相矛盾,转而借助于医疗手段,来追求生育男孩目的的外在体现。因此,还必须想方设法加强对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实行综合治理,坚决杜绝人工干预出生性别比。

全文目录


一 引言  19-24
  1.1 研究背景  19
  1.2 文献回顾  19-21
  1.3 研究计划  21-22
    (一) 研究框架  21
    (二) 研究方法  21-22
    (三) 数据来源  22
  1.4 出生性别比的基本概念  22-24
二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的时间空间变化  24-43
  2.1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的时间变化  24-29
    (一) 全国总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时间变化  24-25
    (二) 全国各民族出生性别比的时间变化  25-26
    (三) 全国各省份出生性别比的时间变化  26-29
  2.2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变化  29-36
    (一) 全国行政区县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变化  29-30
    (二) 全国出生性别比偏高行政区县的地区分布变化  30-36
      (1) 出生性别比处于轻中低度偏高(107-120)范围内的行政区县的地区分布变化  30-31
      (2) 出生性别比处于高度偏高(120-130)范围内的行政区县的地区分布变化  31-33
      (3) 出生性别比处于极度偏高(大于130)范围内的行政区县的地区分布变化  33-36
  2.3 2000年我国各县(市)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  36-43
    (一) 影响2000年全国各县(市)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因素的因子分析  36-41
      (1) 变量的选择  36
      (2) 判断观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36-38
      (3) 提取因子  38-39
      (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39-40
      (5) 因子得分  40-41
    (二) 2000年全国各县(市)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的聚类分析  41-43
      (1) 变量的选取  41
      (2) 聚类方法和类别的确定  41
      (3) 2000年全国各县(市)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特征  41-43
三 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3-53
  3.1 出生性别比变化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3-51
    (一) 出生性别比变化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Path Analysis)  45-51
      (1) 变量的选取和评价  45
      (2) 城市模型的通径分析(Path Analysis)  45-48
      (3) 农村模型的通径分析(path Analysis)  48-51
  3.2 出生性别比变化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51-53
四 讨论和结语  53-55
参考文献  55-57
后记  57

相似论文

  1. 空间权基本理论研究,D923.2
  2. 城市湖泊的甲烷排放时空变化及其与水文水质关系,X524
  3. 慢光光纤陀螺信号检测电路设计,V241.5
  4. 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U231.4
  5.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6. 科技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TU242.5
  7. 博物馆建筑空间整合设计研究,TU242.5
  8. 多厅影院空间架构研究,TU242.2
  9. 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开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10.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11. 航天继电器时间参数测试分析技术的研究,TM58
  12.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中国现代海派文学特征,I207.42
  13.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14. 高校艺术教学建筑设计研究,TU244.3
  15.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波前变换研究,TN761
  16. 极化SAR图像超分辨算法的研究,TN957.52
  17. 空间目标ISAR成像仿真及基于ISAR像的目标识别,TN957.52
  18. 时间表达式识别与归一化研究,TP391.1
  19. 临近空间图像侦察系统中的图像恢复技术研究,TP391.41
  20. 空间交会接近视觉测量方法研究,TP391.41
  21. 基于停用词处理的汉语语音检索方法,TP391.1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人口学 > 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 > 中国人口 > 人口调查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