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作 者: 韩会平
导 师: 李勇;王宝清
学 校: 长安大学
专 业: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大路沟地区 三叠系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储层评价
分类号: P618.130.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46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潜力很大。它已成为我国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其油气资源的探明与开发直接影响着我国石油的产量。大路沟地区作为鄂尔多斯盆地一个重要的产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的主要含油层系,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长庆油田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该油层组以低孔、低渗和低压为特点,制约了该区油田的增储上产。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储层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预测有利储集带则成为该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是在野外观察和室内资料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理论,借助常规物性、压汞、铸体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光衍射、阴极发光、粒度分析等多项测试手段,对大路沟地区延长组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并重点研究了延长组主力产油层长6油层组的地层特征,在地层格架内,详细分析和研究了长6油层组含油砂体的岩石学、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成岩作用及储集物性特征。结果表明,该区长6沉积时期为三角洲建设的高峰期,发育在志丹三角洲的高速生长期,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和河道砂坝等微相;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细粒长石砂岩,少数为岩屑长石砂岩;主要胶结物为绿泥石、浊沸石、方解石和自生石英等,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在此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认为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晚成岩A2亚期。 研究区储层砂体的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次为粒内溶蚀孔、铸模孔和残余铸模孔。长6砂岩孔喉组合为细小孔微细喉型,孔隙度平均为11.85%,渗透率平均为1.27×10-3μm2。 研究区储层性质主要受原始陆源碎屑组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构造运动对本区储层性质的影响较有限。绿泥石、浊沸石、碳酸盐、硅质、自生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和浊沸石、长石的溶解作用也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较有利的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大路沟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并预测了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全文目录


前言  9-14
  1. 论文来源及目的意义  9
  2. 研究现状  9-11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1-12
  4. 完成工作量  12
  5. 主要研究成果  12-14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14-25
  1.1 区域地质背景  14
  1.2 区域构造演化  14-16
  1.3 区域沉积背景  16-17
  1.4 地层  17-25
    1.4.1 延长组地层特征  17-20
    1.4.2 对比标志层  20-21
    1.4.3 研究区目的层地层特征与界限划分  21-25
      1.4.3.1 长6油层组界限的确定  21
      1.4.3.2 长6油层组的地层特征  21-25
第2章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25-36
  2.1 沉积相的划分  25-28
    2.1.1 沉积相划分的依据  25-28
      2.1.1.1 沉积岩的颜色  25
      2.1.1.2 岩石类型特征  25-26
      2.1.1.3 沉积构造  26-27
      2.1.1.4 测井资料  27
      2.1.1.5 古生物标志特征  27-28
    2.1.2 沉积相划分  28
  2.2 沉积相的特征  28-31
    2.2.1 三角洲平原亚相  28-29
    2.2.2 三角洲前缘亚相  29-31
      2.2.2.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29
      2.2.2.2 支流间湾微相  29-31
      2.2.2.3 水下天然堤微相  31
      2.2.2.4 水下分流河道侧翼  31
  2.3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变化  31-36
第3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36-42
  3.1 矿物学特征  36-38
    3.1.1 陆源碎屑  36-37
    3.1.2 填隙物  37-38
  3.2 结构特征  38-42
    3.2.1 粒度  38-39
    3.2.2 分选性  39
    3.2.3 磨圆度  39-40
    3.2.4 接触关系  40
    3.2.5 胶结类型  40-42
第4章 储层成岩作用  42-51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2-47
    4.1.1 压实(溶)作用  42-43
    4.1.2 胶结作用  43-44
    4.1.3 溶蚀作用  44-45
    4.1.4 交代作用  45-46
    4.1.5 重结晶作用  46
    4.1.6 粘土矿物的变化  46-47
  4.2 成岩阶段划分  47-51
    4.2.1 划分依据  47-48
    4.2.2 各成岩阶段标志  48-49
    4.2.3 划分结果及主要特征  49-51
第5章 储层特征  51-76
  5.1 储集空间类型  51-53
    5.1.1 粒间孔  51-52
    5.1.2 粒内溶蚀孔  52
    5.1.3 铸模孔或残余铸模孔  52
    5.1.4 复合孔隙  52
    5.1.5 胶结物溶蚀孔  52
    5.1.6 微孔  52-53
    5.1.7 裂缝  53
  5.2 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分布  53-62
    5.2.1 长6_1~1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分布  58-59
    5.2.2 长6_1~2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分布  59-60
    5.2.3 长6_2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分布  60-61
    5.2.4 长6_3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分布  61-62
  5.3 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62-66
  5.4 孔隙度、渗透率与井深关系  66-70
  5.5 孔隙结构参数  70-71
  5.6 孔隙度、渗透率在平面上的变化  71-76
    5.6.1 孔隙度在平面上的变化  71-73
    5.6.2 渗透率在平面上的变化  73-76
第6章 影响储层发育的因素  76-83
  6.1 原始陆源组分及结构的影响  76-77
  6.2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对储层的影响  77-78
    6.2.1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77
    6.2.2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对储层分布的控制  77-78
  6.3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78-81
  6.4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81-83
    6.4.1 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81
    6.4.2 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81-82
    6.4.3 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82-83
第7章 储层分类评价与有利区带预测  83-89
  7.1 储层分类与评价  83-86
    7.1.1 储层分类  83-84
    7.1.2 储层评价  84-86
  7.2 储层有利区带预测  86-89
结论  89-90
致谢  90-91
参考文献  91-96
图版说明及图版  96-102
  图版Ⅰ  96
  图版Ⅱ  96
  图版Ⅲ  96-97
  图版Ⅳ  97-102

相似论文

  1.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2. 靖边气田上古储层评价,P618.13
  3. 安塞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优化技术研究,TE324
  4. 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5.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山1段和盒8段沉积相特征与储层评价,P618.13
  6. 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618.13
  7. 鲁西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P618.13
  8.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奥陶世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9.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P618.13
  10. 白豹地区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P631.84
  11. 鄂尔多斯盆地中山川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12. 祥云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539.2
  13.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P618.13
  14. 泌阳凹陷付湾—张厂地区沉积特征及有利目标研究,P618.13
  15.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P618.13
  16. 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层序、沉积相及三维地质建模研究,P618.13
  17.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组沉积微相研究,P618.13
  18.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露头奥陶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539.2
  19. 北二区东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P618.13
  20. 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沉积相研究,P618.13
  21. 北一区断东萨葡油层组精细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