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V(Mo,W)-Cu(Ag)-S簇合物的合成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

作 者: 秋珊珊
导 师: 张弛
学 校: 南京理工大学
专 业: 材料学
关键词: V(Mo,W)-Cu(Ag)-S簇合物 合成 结构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分类号: TB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9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主要研究了V(Mo,W)-Cu(Ag)-S簇合物的合成反应和结构特征,并首次对V-Cu-S化合物进行了光学性质测试,其目的在于寻找具有更强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光学分子功能材料。 实验合成了多个具有不同骨架结构的原子簇化合物:V2S6O2Cu6(3-MePy)61; VS4(μ3-I)(CuPPh34 2; MoOS3(μ3-Br)Ag3(PPh33 3; [Et4N]n[WS4Ag]n 4; [MoOS3Cu3I(C7H9N)2]2 5; (Bu4N)3[WOS3Cu3(NCS)3]I 6; (Bu4N)3[MoOS3Cu3(NCS)3]I 7以及以SCN和吡啶作为混合配体的簇合物8。其中簇合物1、2、3的晶体结构已经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采用SHELXTL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簇合物的晶胞参数分别为:a=9.756(2)(?),b=10.422(2)(?),c=11.937(2)(?),α=108.32(3)°,β=98.11(3)°,γ=99.38(3)°,Z=2,R1=0.0327,wR2=0.0728(1);a=11.916(2)(?),b=13.247(3)(?),c=22.511(5)(?),α=91.75(3)°,β=99.09(3)°,γ=116.04(3)°,Z=2,R1=0.1064,wR2=0.2838(2);a=15.736(3)(?),b=11.193(2)(?),c=30.357(6)(?),α=90°,β=98.11(3)°,γ=90°,Z=4,R1=0.0955,wR2=0.1591(3);其他化合物的可能结构或组成均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结果和已报道的同系物推断得出。 对簇合物1和2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测试结果表明它们具有较强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在DMF溶液中测得化合物1(1.58×10-4mol/dm3)和2(1.24×10-4mol/dm3)的三阶非线性吸收系数α2值分别为3.5×10-10m/W1和1.7×10-10m/W2;三阶非线性折射系数n2值如下:1.27×10-18m2/W1和-6.86×10-19m2/W2。三阶非线性磁化率x3值分别为1.2×10-11esu1和5.9×10-12esu2而相应的超极化率γ分别为4.2×10-32esu1和1.6×10-32esu2。通过n2数值的正负推测出化合物1和2分别显示较强的自聚焦和自散焦作用。比较这两个化合物,推测骨架的对称性、重金属原子的个数以及结构的刚性应当是造成非线性光学性质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全文目录


1 引言  7-17
  1.1 Mo(W,V)-Cu(Ag)-S簇合物的分类  7-13
    1.1.1 含有[VS_4](或[VS_3O])单元的簇合物  9-12
    1.1.2 不含有[VS_4]单元的簇合物  12
    1.1.3 小结  12-13
  1.2 Mo(W,V)-Cu(Ag)-S簇合物的合成方法  13
    1.2.1 液相反应合成  13
    1.2.2 固相反应合成  13
  1.3 Mo(W,V)-Cu(Ag)-S簇合物的谱学性质  13
    1.3.1 红外光谱  13
    1.1.2 紫外可见光谱  13
    1.3.3 核磁共振光谱  13
  1.4 非线性光学性质  13-16
    1.4.1 非线性光学性质理论  13-14
    1.4.2 Z-扫描  14-15
    1.4.3 簇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15-16
  1.5 本文内容及目的  16-17
2 新型V(Mo,W)-Cu(Ag)-S簇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17-47
  2.1 实验部分  17-19
    2.1.1 实验药品  17
    2.1.2 实验仪器  17
    2.1.3 新型V(Mo,W)-Cu(Ag)-S簇合物的合成  17-19
  2.2 实验结果和讨论  19-47
    2.2.1 有关起始原料的讨论  19-21
    2.2.2 各簇合物的表征与结构确定  21-45
    2.2.3 若干簇合物的反应分析与讨论  45-47
3 V-Cu-S簇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47-53
  3.1 实验部分  47
    3.1.1 簇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测定  47
    3.1.2 簇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测量  47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7-53
    3.2.1 簇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47-48
    3.2.2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48-51
    3.2.3 比较和讨论  51-53
4 结论及展望  53-54
  4.1 结论  53
  4.2 未完成的工作及展望  53-54
致谢  54-55
参考文献  55-59

相似论文

  1. 双季戊四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工艺研究,TQ223.164
  2. 含苯并噁唑新型半芳香聚酰胺的合成与表征,O633.5
  3. PBO/SWNT复合纤维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TQ340.64
  4. 溶胶—凝胶AAO模板法制备ITO准一维纳米结构,TB383.1
  5. (ZrB2-ZrO2)/BN复合材料的反应热压烧结及其力学性能,TB332
  6. 水热法制备氧化物中空微球,TB383.4
  7. 混粉电火花成型机主机系统及工艺试验的研究,TG661
  8. 非晶合金的结构和玻璃形成能力研究,TG139.8
  9. 硬质合金与钢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TG454
  10. 钛酸锶钡铁电薄膜的制备及电热效应,TB383.2
  11. 永磁磁力耦合器结构与特性研究,TH139
  12. 常温低温组合密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TH136
  13.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14. 带填充墙框架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TU323.5
  15. 复杂边界条件下多体结构的瞬态热分析,TK124
  16. 燃尽风对W型火焰炉炉内气固流动影响的试验研究,TK229
  17. LXI任意波形发生器研制,TM935
  18. 电动车用复合结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的仿真研究,TM341
  19. IGCC系统高温合成气中碱金属凝结特性的试验研究,TM611.3
  20. 电动车用轴径向—轴向磁通复合结构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TM341
  21. 红安方言语法研究,H14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工程材料学 > 功能材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