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晚明同性恋小说研究

作 者: 岳立松
导 师: 冯文楼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同性恋小说 晚明  价值移置 文化心理
分类号: I207.4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818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同性恋小说包含着人们对性爱、欲和道德的认识,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独特领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为数不少的同性恋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它们的研究也略嫌不足。有鉴于此,本论文以此作为选题,重点以晚明的三部同性恋专书——《弁而钗》、《宜春香质》和《龙阳逸史》为研究对象,力求探寻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蕴和性别观念,从文化层面揭示其深层的内涵,以期更好地把握作品。 除引言外,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同性恋文学的概述。首先,介绍同性恋及其在古代社会的各种称呼。其次,对先秦至清代同性恋文学的发展概况作了简单勾勒。 第二部分概述晚明的同性恋小说。首先,将同性恋小说置于晚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以期对它盛行的原因做出历史的透视。然后回到论题中来,对三部专门描写同性恋的作品——《弁而钗》、《宜春香质》、《龙阳逸史》从作者、版本到内容逐一作了概况介绍和考察评述。这些小说对同性恋的表现形式多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其中既有批评也有欣赏。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讨论的重心所在。第三部分以同性恋对异性恋的“价值移置”为中心论点,力求发掘同性恋小说的深层结构模式。晚明的同性恋小说,高举“情”的旗帜,竭力宣扬同性之“情”。这既是一种对异性恋的模仿,也是一种对其内在精神的“价值移置”,即将“情”作为价值基础和道德内核,创造出一个同性之情的世界。如果说《弁而钗》是从正面宣扬同性之中的“贞情”、“侠情”、“烈情”和“奇情”,为“情”张目;那么《宜春香质》则是从反面对“荡情”、“薄情”、“无情”之人进行了批判,其目的都在扬情、赞情。另一部小说《龙阳逸史》则是对同性恋界无情世风的暴露,作者赞扬或批评的价值标准,仍是一“情”字。概而述之,这三部小说,虽然是写同性恋,而实际上是借异性恋的男女之“情”,表现同性恋的同性之“情”,为同性恋的存在寻求合理性的依据。 第四部分是对晚明同性恋小说的文化心理剖析。这三部小说中的同性恋者皆为男性,但在小说中却将被动一方女性化了。这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容貌体态上,而且还表现在内在的性格上。这样一来,同性恋双方虽在生理上是同质的,但在文化性别的层面上却与异性恋并无大的差别。因之在叙事中,作者是以异性恋为原型,对其进行模仿,把同性恋完全纳入到异性恋的标准中来看待。这就有必要

全文目录


引言  8-10
第一章 同性恋文学传统  10-15
  一、同性恋的各种称呼  11-12
  二、同性恋文学概况  12-15
第二章 晚明同性恋小说概述  15-20
  一、晚明同性恋兴盛的历史透视  15-16
  二、晚明涉及同性恋的小说  16-18
  三、晚明三部同性恋专书  18-20
第三章 同性恋对异性恋的“价值移置”  20-29
  一、“”:同性恋对异性恋“价值移置”的基础  20-21
  二、有情之天下:《弁而钗》  21-24
  三、无情之天下:《宜春香质》  24-27
  四、无情世风的暴露:《龙阳逸史》  27-29
第四章 同性恋小说文化心理分析  29-41
  一、女性化倾向  29-31
    1、容貌体态的女性化  29-30
    2、性格的女性化  30-31
  二、模仿异性恋  31-33
  三、性别的建构  33-37
    1、身份的转换  33-35
    2、男性主体的建构  35-36
    3、双性恋  36-37
  四、同性恋小说的心理分析  37-41
总结  41-42
参考文献  42-44
致谢  44-45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5-46

相似论文

  1. 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关系研究,B844.2
  2. 关注幸福感与共情反应和助人行为的关系,B844
  3. 大学生情商教育研究,G641
  4. 述情障碍个体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及其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B849
  5. 中国古代男风视野下的《品花宝鉴》研究,I207.419
  6. 浅探浮世绘中的町人主情主义伦理,K313
  7. 高中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研究,G633.6
  8. 合情推理的课程目标比较研究,G633.6
  9. 柳永词的“世俗化”表现及其成因,I207.23
  10. 晚明士人旅游活动研究,F592.9
  11. 非线性时滞系统的模糊控制研究,TP13
  12. 港口溢油环境污染预警体系研究,X55
  13. 情志刺激与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性研究,R259
  14. 略论明代官员丁忧制度,K248
  15. 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和语言,J616
  16. 明末清初女性作家—顾若璞研究,I207.22
  17. 诗乃心声,性情中事,I207.23
  18. 再探《红楼梦》开篇的隐含情旨,I207.411
  19. 林语堂幽默理论渊源探析,I206.6
  20. 一个人的五四:张爱玲文化心理的两难,I207.42
  21. 美术教学中初中生情商培养研究,G633.95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古代小说 > 其他古代小说研究与评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