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大道德义务应成为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

作 者: 黄尚
导 师: 汪金兰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不作为 犯罪 重大道德义务
分类号: D9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我国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但应当有所限制,不应不加区分的将所有道德义务均上升为法律义务。重大道德义务具有严格的人身属性、履行上的必要性、强烈的公众期待履行性等特点。有一定条件限制的见危不救行为是可以作为犯罪来处理的。对于那些既有能力救助他人、又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任何损害的见危(死)不救行为,则可以将其规定为犯罪。但允许行为人在对所见到的“危”的本质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能保护自己的、承受合理危险程度的方式履行救助义务。救助行为还应当采取符合常理、能切实有效阻断危险发生的方式。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危”都应当被视为见危不救里的危。只有那种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健康及在人们正常的道德情感评价中,视为重大的权利被侵害时,所形成的“危”才能是见危不救里的“危”。如生命健康权、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如何确定见危不救(助)责任人的问题,一直是重大道德义务入罪的最大难题。笔者的初步意见是在义务人明知的情况下,应当采取最有效救助人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义务人履行义务,才有可能给相对人以最有效的帮助,或者说能给予相对人最有效救助的人才是真正的责任人。最有效救助人的判定可以考虑以下方面:首先从空间环境上来看,义务人和相对人是否具有空间上的唯一对应性。也就是说,当时条件下,除了相对人和义务人之外,没有其他可以实施救助行为的人。其次,从相对人和义务人的关系来看,双方是否因为某种事实、行为而产生了相互(帮)救助的义务。再次,还应当考虑义务人的救助能力和救助条件问题。救助能力、救助条件最好的人,是当然的义务人。笔者认为,在判断最有效救助人时,此三点可以合并考查,也可以单独使用。只要某人具有了上述三点之一,就可以初步确定其为最有效救助人。当然,笔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最有效救助人可能会不止一人。有限制的将知情不报行为入罪。对知情不报罪的内容限定为:行凶、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放火、爆炸、投毒、故意杀人、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公共安全、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对普通的刑事犯罪可以通过悬赏等常见的方法鼓励民众配合破案,而对一些严重刑事犯罪行为就应当施以有力措施,保证民众自觉配合公安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把经济鼓励和刑事惩罚相结合,有利于更好的打击犯罪。重大道德义务的刑事追责条件可以限定为:1、义务人主观上明知、2、危险的紧迫性以及救助的必要性3、义务人履行义务的可能性4、责任主体的排他性5、未履行重大道德义务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6、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将见危不救(助)、知情不报、特定身份关系产生的义务、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防止未成年人伤害他人等道德义务,有限制的法律化不但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国民整体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

全文目录


目录  3-4
摘要  4-6
Abstract  6-8
引言  8-11
一、不作为犯罪的几个基本问题  11-18
  (一) 不作为犯罪的起源  11-12
  (二) 不作为的含义  12-13
  (三) 不作为的类型  13-15
  (四)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15-18
二、重大道德义务成为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必要性  18-23
  (一) 国内立法史上的相关规定  18-19
  (二) 境外立法的规定  19-20
  (三) 将特定道德义务法律化已成为趋势  20-21
  (四) 重大道德义务法律化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21-23
三、重大道德义务在司法上的界定  23-40
  (一) 重大道德义务的特征  23-25
  (二) 重大道德义务的内容  25-34
  (三) 重大道德义务的刑事追责条件  34-36
  (四) 重大道德义务刑事追责的几点思考  36-40
结语  40-41
参考文献  41-43
致谢  43

相似论文

  1.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点与治理研究,D917
  2. 醉态犯罪研究,D917
  3. 新时期劳动关系中农民工不作为问题研究,D412.6
  4. 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及对策研究,C913.5
  5. 大学生社会键问卷的编制及其犯罪预防,C913.5
  6. 媒介文化与犯罪心理疏导研究,G206
  7. 论犯罪成立要素的标准,D914
  8. 网络赌博犯罪问题的研究,D924.3
  9. 论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D924.1
  10. 不作为渎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393
  11. 我国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制度研究,D925.2
  12. 诱惑侦查引起的刑法问题研究,D925.2
  13. 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D917
  14. 当前行贿犯罪手段的新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D917
  15. 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为研究,F127
  16. 湖南L县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问题调查,D917
  17. 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犯罪成因和预防,D917
  18. 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犯罪,D924.3
  19.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定罪研究,D924.3
  20. 受贿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之刑法学分析,D924.392
  21. 我国现行职务犯罪侦查制度研究,D925.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总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