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事诉讼电子证据之研究
作 者: 刘健
导 师: 郭纪元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诉讼法学
关键词: 电子证据 民事诉讼 证明力 证据能力 证据形式 法律定位 比较分析 证据种类 证据体系 证据类型
分类号: D92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4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电子证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进入到民事诉讼领域,对已有的证据体系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涉及到电子证据的简单而粗糙的规定不能应对实践出现的电子证据的诸多问题,导致在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对电子证据的证据类型的归属、证据能力、证明力的认定没有统一的规范可依,从而在民事诉讼中有关电子证据的案件的处理中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到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目的的实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开始实施之际,笔者以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现行关于电子证据的相关规定和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践为研究的土壤,通过比较研究国外的电子证据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分五章对电子证据进行研究: 第一章:电子证据概述。本章是本论文的基础部分,主要介绍电子证据概念的不同内涵界定和电子证据的特点。该部分对电子证据概念和特点的分析,是研究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证明力等问题的基础。 第二章: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本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之一,主要讨论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形式,是应归属于已有的证据种类还是一种新的证据种类。首先,介绍我国对电子证据归属的几种学说,并分析这几种学说归属的问题所在。其次,比较分析国外对电子证据的不同法律定位。最后,笔者对我国民事诉讼电子证据的独立化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 第三章: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即分析电子证据作为证据的资格问题。从分析电子证据可采性与传统证据规则的冲突与问题解决入手,比较分析国外对电子证据可采性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讨论电子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可采性问题。 第四章:电子证据的证明力。本章主要分析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形式,有哪些因素影响对其证明力判断,并比较分析国外关于电子证据证明力判断的规则。然后,讨论我国应确立怎样的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衡量标准,另外,笔者提出主张,由于电子证据的特性,对电子证据证明力进行判断时,对电子证据证明力
|
全文目录
引言 8-9 第一章 电子证据概述 9-14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分析 9-11 二、电子证据的特点 11-14 第二章 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14-27 一、关于电子证据归属的几种学说 14-20 二、国外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20-22 三、我国电子证据的独立化论证 22-27 第三章 电子证据的可采性分析 27-33 一、电子证据可采性问题——冲突与解决 27-28 二、国外对电子证据的可采性问题的处理 28-31 三、电子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可采性问题 31-33 第四章 电子证据的证明力 33-41 一、影响电子证据证明力判断的因素 34-37 二、国外关于电子证据证明力判断的规则 37-38 三、电子证据证明力衡量标准分析 38-39 四、电子证据证明力与自由心证 39-41 第五章 我国电子证据立法现状与完善 41-51 一、我国民事电子证据立法的现状与评析 41-42 二、我国电子证据立法的模式选择与论证 42-45 三、我国电子证据立法的若干制度选择 45-51 结语 51-52 参考书目 52-53
|
相似论文
- 论侦查中电子证据及收集的若干理论问题,D915.3
- 案件事实认定中的逻辑,D90-05
- 宋代证据种类与运用研究,D929
- 刑事科学证据研究,D925.23
- 论鉴定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功能,D915.3
- 论诉讼证据的种类,D915.13
- 刑事诉讼证据及证明之初探,D925.2
- 民事诉讼证据种类重构,D915.2
- 武汉市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指标体系研究,F249.27
- 高中专家教师、经验教师和职初教师的KCS个案研究,G635.1
- 16届男子篮球世锦赛亚洲球队技术运用情况的比较研究,G841
- 马来西亚董教总版初中《华文》与人教版初中《语文》范文系统的比较研究,G633.3
- 历史高考新课标卷与全国Ⅱ卷比较研究,G633.51
- 民事执行权制约机制比较研究,D915.2
- 石家庄市户外运动服装市场分析与策略研究,F274;F224
- 论执行承担,D925.1
-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革对定价效率的影响分析,F832.51
- 国内外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比较研究,D630.3
- 扰动对舰载机着舰过程的影响分析,U674.70
- 浅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925.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