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末民初温州地方戏曲演出研究

作 者: 郝慧娜
导 师: 张靖龙;刘水云
学 校: 温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杜隐园日记》 温州演剧 演剧场所 演剧戏班 演剧伶人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鉴于张棡的《杜隐园日记》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料价值,本文主要以日记为中心,并在充分利用其他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对清末民初时期温州地方演剧背景、演出剧种、剧目、场所、戏班和伶人等方面状况进行较为深入研究。全面梳理了这一时期温州地方演剧的整体情况,并对其中的一些具体演出进行了部分的历史还原,以期能为温州地方戏曲研究乃至整个浙江地方戏曲研究的后来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和帮助。温州演剧与当地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戏曲演出已经渗透到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末民初,随着京剧和文明剧的传入,温州地方戏曲演出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新旧声腔交递嬗变、多个剧种竞相称雄的局面。温州演出剧目出现了交叉表演的情况,即各剧种纷纷改编演出当时受市场欢迎的其他剧种的剧目来争取观众的支持。温州演剧场所在原来的神庙戏台、临时搭建戏台和家庭厅堂演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日常营业性戏园,戏曲演出由原来的台戏演出转为售票演出。但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温州演剧场所仍以遍布城乡的神庙剧场或戏台为主,具有相对独立的地方特色。清末民初的温州,京剧、文明剧等新兴剧种剧班开始迅速崛起并逐渐占据市场主流。原先活跃在温州戏曲舞台上的昆剧、乱弹传统剧种剧班虽呈衰落之势,但仍有一定演出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并与新兴剧班展开市场争夺战。温州剧班一方面吸收上海剧班的演出特色,具有海派京剧和文明剧的表演特点。另一方面又根据自身演剧传统和本地观众的审美趣味,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温州伶人的社会地位整体上仍然比较低,但较之前代还是有所改善的,尤其是一些名伶的精湛演艺受到当时名士的追捧而为之唱和酬作。还有一些名伶更是靠高尚的艺德而赢得时人的尊重。“戏捐局”的成立,表明伶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已经不甘心被动地忍受压迫,而是主动地向官府抗争以获得其应该享有的权利。这一时期,女伶演戏开始兴起并为广大温州观众所接受和欣赏。温州女伶演戏由花鼓戏推广到京剧,随后又逐渐普及到其他剧种的演出中,其演出尽显女子本色。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2
  1、本文研究方法  10-11
  2、前人相关研究综述及本文研究动机  11-12
一、演剧状况  12-25
  1.1 演剧背景  12-16
    1.1.1 节令演戏  13-14
    1.1.2 神戏演出  14-15
    1.1.3 喜庆演戏  15
    1.1.4 农闲演戏  15
    1.1.5 疾疫演戏  15-16
  1.2 演出剧种  16-20
    1.2.1 京剧、文明剧等新兴剧种在戏曲市场上渐占优势地位  16-18
    1.2.2 昆剧、乱弹等传统剧种在市场竞争下的局部变革  18-19
    1.2.3 观众对昆剧、乱弹等传统剧种渐失兴趣  19-20
  1.3 演出剧目  20-25
    1.3.1 昆剧剧目(66 种)  21-22
    1.3.2 京剧剧目(73 种)  22-25
二、演剧场所  25-36
  2.1 场所落后——与京、沪地区对比  25-29
    2.1.1 温州演剧场所相对落后  25-26
    2.1.2 如何看待其落后性  26-29
  2.2 舞台布景  29-32
    2.2.1 追求花样翻新的机关布景  30-31
    2.2.2 使用灯彩和烟彩特技  31
    2.2.3 欠发达和游离于剧情之外  31-32
  2.3 戏台楹联  32-36
    2.3.1 反映戏曲艺术的虚与实  32-33
    2.3.2 反映优人的讽谏作用  33
    2.3.3 反映典雅的文学性  33-34
    2.3.4 反映浓郁的民俗性  34-35
    2.3.5 反映深刻的历史人生  35-36
三、演剧戏班  36-46
  3.1 戏班演出  36-40
    3.1.1 演出戏班的兴衰更迭  36-37
    3.1.2 戏班演出特色  37-40
  3.2 戏班经营  40-43
    3.2.1 移演热卖剧目,以新猎取观众  40-41
    3.2.2 合班和合演的经营方式  41
    3.2.3 优惠的戏票价格  41-43
  3.3 演剧风尚  43-46
    3.3.1 开打火爆和真刀真枪的演剧风尚  43-44
    3.3.2 连台本戏的盛行  44-45
    3.3.3 浓郁的乡土特色  45-46
四、演剧伶人  46-55
  4.1 社会地位  46-49
    4.1.1 大多出身贫苦  46-47
    4.1.2 “贱民”的社会地位  47-48
    4.1.3 社会舆论对伶人的歧视  48-49
    4.1.4 温州伶人地位较之前代有所改善  49
  4.2 伶人名角  49-52
    4.2.1 为名伶唱和的风气盛行  50
    4.2.2 名伶精湛的演艺和高尚的艺德  50-52
  4.3 女伶演戏  52-55
    4.3.1 女伶演戏的出现  53
    4.3.2 女伶演戏的兴起  53-54
    4.3.3 女伶演戏的女子本色  54-55
结语  55-59
主要参考文献  59-62
致谢  62-6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3

相似论文

  1. 魏村牛王庙庙会演剧活动的生态研究,J809.2
  2.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3.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4.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5.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6.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7. 《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I206.2
  8.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9.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10. 清世祖《御注道德经》研究,I206.2
  11.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12. 顾随文学思想研究,I206.2
  13.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I206.6
  14. 从“陕军东征”看199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心态,I206.7
  15.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I206.5
  16. 胡风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及其当代意义,I206.09
  17. 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I206.7
  18. 明代洪武年间奏议研究,I206.2
  19. 《仙鉴》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重出人物比较研究,I206.2
  20.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主体意识,I206.6
  21. 顾起元及其诗文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