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宋之际的楚辞研究

作 者: 马婷婷
导 师: 马世年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两宋之际 楚辞学 屈原 楚辞补注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两宋之际楚辞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本文主要以两宋之际的楚辞学专著——洪兴祖《楚辞补注》和散见于诗词、词话中的其他楚辞评论为研究对象,从文学接受与文化阐释的角度入手,用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两宋之际的楚辞研究情况及其在楚辞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全文共分为绪论、两宋之际楚辞兴盛的原因、两宋之际的楚辞学专著、两宋之际的其他楚辞研究、两宋之际楚辞研究的地位和影响及结语六个部分。绪论着重回顾了学术界对两宋之际楚辞研究的概貌和现状,并说明了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方法。第一章用文史互证与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两宋之际楚辞研究兴盛的原因,即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艰难险困的士人际遇和尊屈崇骚的文化盛况造就了两宋之际楚辞研究的兴盛。第二、三章从文化阐释的角度入手,以《楚辞补注》为中心,用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两宋之际的楚辞观。洪兴祖为人正直、政绩显著、著述颇丰;他在补注《楚辞》时将其看作一个整体,体现出其注疏原则:逻辑性。同时,洪氏个人的坎坷命运与人生际遇与屈原十分相似,他将屈原的精神归结为忧世忧国,也体现了后者对于前者强烈的精神共鸣,也正是这种遭遇使得洪兴祖承担起了补注楚辞的历史重任。第四章主要列举、归纳两宋之际散见于诗词、诗话中的楚辞评论,分析其观点。指出洪氏的《补注》与两宋之际散见于诗词、诗话中的楚辞评论共同造就了两宋之际楚辞研究的繁荣。第五章主要运用横向考察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两宋之际的楚辞研究承上启下的历史转型作用,阐释其在当时鼓舞民心、感召民众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后世楚辞学发展的重大影响。结语部分综述全文,指出本文的创新意义,进一步肯定两宋之际的楚辞研究在中国楚辞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绪论  8-11
第一章 两宋之际楚辞研究兴盛的原因  11-22
  第一节 内外交困的时代背景  11-14
  第二节 艰难险困的士人际遇  14-17
  第三节 尊屈崇骚的文化盛况  17-22
第二章 两宋之际的楚辞学专著:《楚辞补注》(上)  22-31
  第一节 洪兴祖的生平与思想  22-26
  第二节 《楚辞补注》的成书及体例  26-31
第三章 两宋之际的楚辞学专著:《楚辞补注》(下)  31-45
  第一节 《楚辞补注》的注疏原则  31-40
  第二节 《楚辞补注》的文学思想  40-45
第四章 两宋之际的其他楚辞研究  45-54
  第一节 诗词中的楚辞评论  45-51
  第二节 诗话中的评骚观点  51-54
第五章 两宋之际楚辞研究的地位和影响  54-64
  第一节 “补注”体例的开创  54-57
  第二节 对屈骚精神的推崇及意义  57-60
  第三节 两宋之际的楚辞观对于后世的影响  60-64
结语  64-65
参考文献  65-67
后记  67

相似论文

  1. 屈宋荀辞赋文体研究,I207.22
  2. 清初学术思潮与《楚辞灯》的成书,I206.2
  3. 宋代诗歌与端午节,I207.22
  4. 相忘乎江湖 筑室兮水中,I206.2
  5. 屈原思想内涵述论,I206.2
  6. 论元散曲中的屈原与陶渊明,I207.24
  7. 论郭沫若十七年文艺批评的特质,I206.7
  8. 端午节的美学研究,K892.1
  9. 刘雪庵《<屈原>插曲初稿》研究,J609.2
  10. 唐代楚辞评论与拟骚创作研究,I207.22
  11. 论辛弃疾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I206.2
  12.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B83
  13. 试论歌剧《屈原》中婵娟角色的形象塑造与声乐技艺,J617.2
  14. 《九章》中的屈原形象,I206.2
  15.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I206.2
  16. 两汉魏晋文士的屈原批评及其生存之思,I206.2
  17. 谢灵运对屈原的接受研究,I207.22
  18. 论屈原《九歌》对楚巫文化的传承,I207.22
  19. 宋清楚辞学的连续与转型,I206.2
  20. 巴文化与九歌,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