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和谐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心理和谐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衡量和谐社会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和谐心理状态向社会释"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心理和谐研究

作 者: 潘砚青
导 师: 韩振峰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心理 和谐
分类号: B8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人们对和谐社会 的学位论文">和谐社会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和谐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心理和谐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衡量和谐社会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和谐心理状态向社会释放的是离心力,有很大的危害,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经过探讨,我们认为,不和谐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七个方面,即:生态失衡、环境恶化原因,社会转型、结构分化原因,规则缺位、制度缺陷原因,信仰危机、价值迷失原因,群体失位、功能失调原因,信用缺失、沟通失谐原因,生理疾病、人格缺憾原因。心理和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个体微观层面、集体中观层面、社会宏观层面分别选择有效的方法与路径。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2
第1章 心理和谐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12-21
  1.1 相关概念的内涵  12-17
    1.1.1 和谐的内涵  12-13
    1.1.2 和谐社会的内涵  13-14
    1.1.3 心理的内涵  14-16
    1.1.4 心理和谐的内涵  16-17
  1.2 心理和谐的特征  17-19
    1.2.1 复合性  18
    1.2.2 层次性  18
    1.2.3 相对性  18-19
    1.2.4 自觉性  19
    1.2.5 可测性  19
  1.3 心理和谐的功能  19-21
    1.3.1 导向功能  19
    1.3.2 约束功能  19
    1.3.3 凝聚功能  19-20
    1.3.4 激发功能  20
    1.3.5 调和功能  20-21
第2章 心理和谐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1-29
  2.1 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  21-23
    2.1.1 心理和谐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1-22
    2.1.2 心理和谐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22
    2.1.3 心理和谐有利于人与集体的和谐相处  22
    2.1.4 心理和谐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22-23
    2.1.5 心理和谐有利于人自身能动性的发挥  23
  2.2 心理和谐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3-27
    2.2.1 心理和谐建设是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24
    2.2.2 心理和谐建设是培育诚信友爱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  24-25
    2.2.3 心理和谐建设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内在要求  25
    2.2.4 心理和谐建设是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内在要求  25-26
    2.2.5 心理和谐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要求  26-27
  2.3 心理和谐程度是和谐社会建设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27-29
    2.3.1 心理和谐与社会进步  27
    2.3.2 心理和谐程度的测量  27-29
第3章 我国现阶段不和谐心理的表现及成因  29-34
  3.1 我国现阶段不和谐心理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29-30
    3.1.1 我国现阶段不和谐心理的主要表现  29
    3.1.2 心理不和谐的危害  29-30
  3.2 我国现阶段不和谐心理的引发原因  30-34
    3.2.1 生态失衡、环境恶化原因  30-31
    3.2.2 社会转型、结构分化原因  31
    3.2.3 规则缺位、制度缺陷原因  31-32
    3.2.4 信仰危机、价值迷失原因  32
    3.2.5 群体失位、功能失调原因  32
    3.2.6 信用缺失、沟通失谐原因  32-33
    3.2.7 生理疾病、人格缺憾原因  33-34
第4章 心理和谐建设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34-46
  4.1 个体微观层面  34-37
    4.1.1 树立正确的"三观",把握心理总体航向  34
    4.1.2 搭建科学知识结构,增强心理认知能力  34-35
    4.1.3 注重理性平和修养,提升情绪调控水准  35
    4.1.4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问题应对方法  35-36
    4.1.5 挖掘自我内在动力,打造完美人格结构  36
    4.1.6 增进良性人际交往,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36-37
  4.2 群体中观层面  37-41
    4.2.1 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  37
    4.2.2 充分发挥家庭春风化雨的培育作用  37-38
    4.2.3 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阵地作用  38-39
    4.2.4 充分发挥精神卫生单位的堡垒作用  39-40
    4.2.5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监督作用  40
    4.2.6 充分发挥民族宗教的凝聚教化作用  40-41
  4.3 社会宏观层面  41-46
    4.3.1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心理和谐的生态环境  41-42
    4.3.2 发展社会生产,夯实心理和谐的物质基础  42
    4.3.3 完善运行机制,锻造心理和谐的社会条件  42-43
    4.3.4 培育和谐文化,烙记心理和谐的人格标识  43-44
    4.3.5 倡导核心价值,树立心理和谐的目标导向  44-45
    4.3.6 规划立体架构,健全心理和谐的调控机制  45-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49
致谢  49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3. 法国迪卡侬公司新产品上市的策略研究,F274
  4. “小团队”健美操教学模式改善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G831.3
  5.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6. 中学生作文非智力因素分析,G633.3
  7. 英语背诵对提高农村学校初中生听力能力的作用探索,G633.41
  8. 隔代抚养幼儿的心理理论、祖孙依恋、同伴接纳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B844.1
  9. 从南北方蒙古族服饰差异看环境对审美心理的影响,J523.5
  10. 赖尔的行为主义,B089
  11.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12.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1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15. 和谐教育视野下学业不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与研究,G420
  16.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17. 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比较研究,G449
  18. 中学教师团队心理授权、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G443
  19.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20. CT机造型设计研究,R197.39
  21.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