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枣庄市生态农业结构优化和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研究

作 者: 彭远新
导 师: 徐跃通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区域划分 农业结构优化 生态农业模式 枣庄市
分类号: S1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549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它一经提出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对此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枣庄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导致对农业生产产生支撑作用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枣庄市非常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本文对枣庄市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农业区域划分和评价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首先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然后建立分区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分为自然条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条件四个指标组。对于各指标数值,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把枣庄市各区市划分为三个区域;最后,利用AHP方法和综合指数法对所划分的三个生态农业建设区农业系统进行评价分析。 2.生态农业建设区农业结构量化优化研究 本文首先应用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系统熵值模型对各区农业结构现状进行评价。然后采用灰色系统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态农业结构优化研究。灰色关联度分析可对各区的农业结构中各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优化重点。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应用STELLA5.1.1软件建立种植业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状态变量、3个速率变量和11个辅助变量,以人均粮食拥有量320kg为控制变量,在每年压缩一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情况下,对粮食人均拥有量、人均种植业收入和种植业总收入进行仿真模拟。对中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确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每年压缩1.5%的合理比例;对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确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每年压缩0.2%的合理比例;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由于耕地面积较少和人口较多的原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已无压缩余地。全市各区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压缩食粮畜比例,逐步提高食草畜比重,以利于农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3.生态农业模式建立 根据各区域具体情况,在中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建立“枣、杨树-种植业-食草畜-沼气-加工业”综合发展生态模式;在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建立“种植业-蔬菜-食草畜-沼气-加工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建立“种植业-林(果)-食草畜”综合发展模式和庭院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定性进行农业分区的方法,通过建立分区指标体系,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分区;建立种植业结构优化模型,可以对优化结果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使粮、经作物播种面积调整更科学:根据枣庄市各区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

全文目录


1 引言  8-10
  1.1 生态农业概念与特征  8
  1.2 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8-9
  1.3 生态农业研究意义  9-10
2 枣庄市概况  10-12
  2.1 自然状况  10
  2.2 社会经济状况  10-11
  2.3 枣庄农业现状与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12
3 枣庄市生态农业区划  12-20
  3.1 生态农业区划意义  12-13
  3.2 生态农业区划原则  13
  3.3 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方法  13-14
  3.4 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  14-16
  3.5 农业区域划分结果  16-17
  3.6 枣庄市生态农业建设区农业系统量化评价  17-20
    3.6.1 原始数据的处理  18
    3.6.2 Delphi-AHP法确定权重  18-20
    3.6.3 生态农业建设区农业系统评价  20
4 枣庄市生态农业建设区和农业结构评价分析  20-31
  4.1 生态农业建设区农业结构现状定量评价  20-22
    4.1.1 农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  21
    4.1.2 农业结构稳定性分析  21-22
  4.2 生态农业建设区农业结构定量优化研究  22-31
    4.2.1 农业系统灰色关联分析  22-24
    4.2.2 构建种植业粮、经播种面积优化模型  24-30
    4.2.3 畜牧业结构优化研究  30-31
5 生态农业建设区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研究  31-40
  5.1 中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生态农业模式建立  32-34
    5.1.1 中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概况  32-33
    5.1.2 枣庄中南部生态农业模式建设  33-34
  5.2 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研究  34-36
    5.2.1 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概况  34-35
    5.2.2 西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生态农业模式建设  35-36
  5.3 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研究  36-40
    5.3.1 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概况  36-38
    5.3.2 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生态农业模式建设  38-40
    5.3.3 东北部生态农业建设区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探讨  40
6 结论与建议  40-42
主要参考文献  42-45

相似论文

  1. 家庭清扫机器人路径覆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242
  2. 稻—蛙、瓜—蛙—鱼生态种养及养分平衡的研究,S-0
  3. 曲靖烟区气候因素的数量特征及区域划分,S572
  4. 四川绵阳丘陵地区户用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研究,S216.4
  5. 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事务管理之研究,D297
  6. 基于P2P的实时流媒体分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N919.8
  7. 资源型城市政府转型研究,F299.2
  8. 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现状与预测评价研究,P694
  9. 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F323.22
  10. 枣庄市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的研究,X26
  11. 环鄱阳湖区农村面源污染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X50
  12. 声层析成像二维圆形温度场重建研究,TK227
  13. 诸城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F323.22
  14. 兰州市生态农业模式研究,F205
  15.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F299.2
  16. 枣庄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研究,G712.0
  17. 海南省文昌市生态农业区域竞争力研究,F327
  18. 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创新,TU986.1
  19. 永靖县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效益初步研究,S-0
  20. 长沙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F323.22
  21. 湘南地区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能值分析,F327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农业生物学 > 农业生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