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微生物处理玉米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

作 者: 张红莲
导 师: 郭爱莲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筛选 多菌种共发酵 玉米秸秆 蛋白饲料 原生质体 He-Ne激光 诱变
分类号: S816.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41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牛瘤胃中分离高产纤维素酶细菌,经纤维素刚果红平板初筛、摇瓶培养、固态发酵复筛、得到一株芽孢杆菌X4,该菌不仅可降解纤维素,且自身具固氮能力。最适生长PH为7左右,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发酵过程中与其他菌株能很好共生。同时从牛瘤胃中分离、筛选得酵母Y2,实验证明该菌株与其他发酵菌株具良好配伍性,能利用混菌发酵产生的还原糖迅速生长,达到较高的生物量。 利用氨法和白腐真菌L:对玉米秸秆进行前期处理,依据多种微生物共生及代谢的特性,采用多菌种混合共发酵方式,将康宁木霉和选育出的高活性黑曲霉S",瘤胃细菌X4,酵母Y:,接种于前处理过的玉米秸秆上共发酵,利用正交试验,得出:在发酵温度30℃,PH5.0发酵9天后,粗蛋白含量达24.61%,纤维素降解率为48.37%。 对酵母Y: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条件进行探索:采用对数生长前期(约24h)的菌体细胞,用1.5%蜗牛酶,0.1%p—巯基乙醇,处理60min,原生质体形成率可达95%,用0.6ml/l蔗糖做渗透稳定剂,原生质体再生效果最佳,再生率为6.32%。 采用He-Ne激光诱变酵母Y:原生质体,获得一株是出发菌株产生物量1.31倍的酵母Y:。经酯酶同工酶谱分析,其酶带条纹数,迁移率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利用Y:和混菌共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中粗蛋白可提高到28.10%,此时纤维素降解率为51.12%。

全文目录


第一部 前言  10-23
  1 秸秆的结构特点  10-11
    1.1 秸秆的结构及碳水化合物的构成  10
    1.2 纤维素  10
    1.3 半纤维素  10-11
    1.4 木质素  11
  2 秸秆类饲料开发利用的限制因素  11-12
    2.1 粗纤维含量  11
    2.2 粗蛋白含量  11-12
    2.3 木质素含量  12
    2.4 维生素的含量  12
  3 秸秆的加工处理方法及其效果  12-14
    3.1 物理法  12
    3.2 化学法  12-14
      3.2.1 酸碱处理法  12
      3.2.2 氧化法  12-13
      3.2.3 氧化剂处理  13-14
  4 生物处理法  14-19
    4.1 生物处理应用的主要微生物  14-15
      4.1.1 降解木质素的主要微生物  14
      4.1.2 降解纤维素的主要微生物  14-15
    4.2 微生物处理农作物秸秆存在问题  15-16
    4.3 自然发酵法处理玉米秸秆  16
      4.3.1 抑制不良发酵的添加剂  16
      4.3.2 营养添加剂  16
      4.3.3 酶制剂  16
      4.3.4 微生物制剂  16
    4.4 加曲(混菌)发酵玉米秸秆  16-18
      4.4.1 混合菌发酵木质纤维素  16-17
      4.4.2 混合菌发酵优势  17
      4.4.3 混合菌发酵法的三种体系  17-18
    4.5 其他秸秆生物处理法  18
    4.6 微生物处理农作物秸秆生成蛋白饲料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18-19
      4.6.1 微生物发酵农作物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优点  18
      4.6.2 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工作重点及发展前景  18-19
  5 诱变育种  19-21
    5.1 激光诱变育种  19-20
    5.2 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20-21
  6 同工酶技术  21-23
    6.1 同工酶的生物学意义  21
    6.2 同工酶电泳用于真菌(酵母)分类及鉴定  21
    6.3 同工酶技术简介  21-23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23-35
  1 实验材料  23-25
    1.1 菌种来源  23
    1.2 试剂和主要原料  23-24
    1.3 主要培养基  24-25
      1.3.1 斜面培养基  24
      1.3.2 平皿分离培养基  24
      1.3.3 加富培养基  24
      1.3.4 细菌筛选和鉴定培养基  24-25
      1.3.5 酵母鉴定培养基  25
      1.3.6 制备酵母原生质体所用培养基  25
      1.3.7 混菌固态发酵培养基  25
  2 实验方法  25-35
    2.1 菌种的分离筛选  25-27
      2.1.1 可降解纤维素细菌的分离  25
      2.1.2 可降解纤维素细菌的筛选  25-26
      2.1.3 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  26
      2.1.4 酵母菌的分离  26
      2.1.5 酵母菌的筛选  26-27
      2.1.6 酵母菌的初步鉴定  27
    2.2 混菌发酵玉米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  27-28
      2.2.1 不同化学预处理方法对秸秆的影响  27
      2.2.2 不同浓度氨水处理对秸秆的影响  27
      2.2.3 白腐真菌Lx在氨化后秸秆上生长情况  27
      2.2.4 固态发酵流程接种时间  27-28
      2.2.5 多菌种共发酵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发酵条件  28
      2.2.6 固态发酵流程  28
      2.2.7 混菌发酵完毕后曲料特征  28
    2.3 酵母Y_2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28-29
      2.3.1 酵母Y_2原生质制备和再生方法  28-29
      2.3.2 细胞菌龄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9
      2.3.3 β-硫基乙醇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9
      2.3.4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9
      2.3.5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9
      2.3.6 酶溶液PH值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9
      2.3.7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9
      2.3.8 渗稳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率影响  29
      2.3.9 最佳渗透压稳定剂浓度的确定  29
      2.3.10 酵母Y_(2)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  29
    2.4 激光诱变  29-31
      2.4.1 He-Ne激光诱变原生质体  29-30
      2.4.2 诱变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30
      2.4.3 激光对原生质体的诱变效果  30-31
    2.5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31-32
    2.6 还原糖的测定  32-33
      2.6.1 分析原理  32
      2.6.2 分析试剂  32
      2.6.3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定  32-33
    2.7 粗纤维的测定  33
    2.8 粗蛋白的测定  33-34
    2.9 酵母菌株生物量测定  34
    2.10 主要仪器  34-35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48
  3 实验结果  35-48
    3.1 菌种的分离筛选  35-38
      3.1.1 可降解纤维素细菌的分离  35
      3.1.2 可降解纤维素细菌的筛选  35-36
      3.1.3 X_4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  36-37
      3.1.4 酵母菌的分离  37
      3.1.5 酵母菌的筛选  37-38
    3.2 混菌发酵玉米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  38-43
      3.2.1 在固态秸秆培养基上用不同化学预处理方法对秸秆的影响  38
      3.2.2 不同浓度氨水处理玉米秸秆粉,粗纤维粗蛋白含量变化  38-39
      3.2.3 白腐真菌L_x在氨化后秸秆上生长情况  39
      3.2.4 固态发酵流程接种时间  39-40
      3.2.5 多菌种共发酵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发酵条件  40-43
      3.2.6 固态发酵流程  43
      3.2.7 混菌发酵结束后曲料特征  43
    3.3 酵母Y_2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43-47
      3.3.1 酵母Y_2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方法  43
      3.3.2 细胞菌龄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43-44
      3.3.3 β-巯基乙醇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44
      3.3.4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44
      3.3.5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44-45
      3.3.6 酶溶液PH值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45
      3.3.7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45-46
      3.3.8 渗稳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率影响  46
      3.3.9 最佳渗透压稳定剂浓度的确定  46-47
    3.4 激光诱变  47-48
      3.4.1 He-He激光诱变原生质体  47
      3.4.2 诱变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47
      3.4.3 激光对原生质体的诱变效果  47-48
小结  48-49
参考文献  49-53
致谢  53-54
图版  54-55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灰黄霉素产生菌FS80的诱变与选育研究,TQ927
  3. 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菌群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284
  4. 粘质沙雷氏菌的原生质体诱变及几丁质酶的研究,TQ925
  5. 基于基因组重排技术的1,3-丙二醇高产菌株选育,TQ923
  6. 地黄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和产梓醇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研究,TQ461
  7. 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真菌α-淀粉酶高产菌株,TQ925
  8.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漆酶基因的体外诱变及在毕赤酵母中表达,TQ925
  9. 酵母抗冻性研究及其在冷冻面团中的应用,TS213.2
  10. 二化螟温州种群Cry1Ab抗性基因频率的F2检测及氨肽酶N基因CsAPN3的克隆,S435.112.1
  11.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12. 诱变选育棉籽粕高效脱毒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筛选研究,S816.6
  13. 弯孢属种分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疑难种上的应用,Q949.32
  14. 水稻及拟南芥神经酰胺基因的克隆及突变体的鉴定,S511
  15. 稳定分泌抗羊种布鲁菌脂多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R392
  16.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X172
  17. 果胶高效降解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生物特性及其生物脱胶应用研究,TS713
  18.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TQ922.1
  19. 我国四省区梨主要病害的病原鉴定、分子检测与药剂筛选研究,S436.612
  20. 二化螟温州种群Cry1Ab抗性基因频率的F2检测及氨肽酶N基因CsAPN2的克隆,S435.112.1
  21. 防治西花蓟马药剂的室内筛选及其对噻虫嗪的抗性风险评估,S43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普通畜牧学 > 饲料 > 粗饲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